APP下载

情怀,无上限有底线

2017-11-27夯石

北广人物 2017年45期
关键词:四合院老三老二

夯石

情怀,无上限有底线

夯石

继《情满四合院》之后,又一部讲述老北京故事的连续剧《生逢灿烂的日子》登陆北京卫视。据我所知,现在依然还有人通过网络和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在回看《情满四合院》,在回味那“四合院”里的满满情愫……乍一看,这种收视“盛况”在时下显得有些突兀,不是都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看电视剧了吗,何况还是这么“土”的戏——说的土、穿的土、吃的土、住的土,连情感纠葛都那么土,可恰恰有不少年轻观众被这部戏“俘虏”了——何也?我想:一个字,情。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情真意切,那种情感的纯粹和饱和度,足以动人动心。比方说傻柱,二大爷三大爷那么整治他,可他从不介怀,该管还管;许大茂三番五次害他,瞅见大年三十冻饿在院门口,照样去扶去帮……人无完人,傻柱也有私心,可傻柱却见不得小院的人受穷、受气、受辱、受瘪,用北京话讲:这叫仁义,惜老怜贫。这是多高的标准呢,我想这既是最高的做人准则也是最低的做人要求,无上限无止境却有底线有情怀。

说到情怀,亦是此理。情怀,可以无止境无上限,但必须有底线,不能只讲个人情怀,不讲做人底线,更不能有碍公序良俗。同《情满四合院》一样,《生逢灿烂的日子》也是讲述老北京的情怀故事。剧中性格迥异的郭家四兄弟曾傲立时代的潮头,也曾遭遇命运的连番打击,他们执着过,痛悔过,心酸过,也无奈过,呈现出独属于“70后”的精神底色。

作为编剧、主演、艺术总监,果靖霖似乎是在为“70后”们代言,“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70年代的红色培养,80年代改革初期的熏陶,感受着90年代的经济腾飞和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些经历刻进了我们的成长历程,成为了我们成长本身的一部分。”

早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70后”,以他们的成长和蜕变、奋斗和思考继承并展现着中国人独有的“精气神儿”,他们有信仰、有拼劲,也有不羁和任性,他们似乎从未被时代改变,却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果靖霖试图通过这部戏展现“70后”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这代人的无畏精神。

不过,如前所述,“70后”的情怀、自由和不羁往往过于个人化,以至于跌破底线的事也不在少数。然而毕竟是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他们的骨子里并不缺少道义和担当。比如张嘉译饰演的郭家老二郭小海,从小就是家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初中没毕业便不顾父母阻拦辍学当起了“二道贩子”,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个体户。此后,南下广州倒买服装,下海经商,投身股市……老二眼神、动作里的狂放和淡然的痞笑,有点赖、有点邪的随性、幽默和不羁,却包裹着对亲人、爱人、朋友的道义与担当,就像张嘉译本人“对好多事情看似不在意,其实却特较真儿”。

据说果靖霖用了8年时间打磨剧本,其间曾数度推倒重来。同龄好友张嘉译、19岁时便成为至交的姜武,以及友情出演的大学同窗徐峥等业界大咖,在交情之外,更是冲着共同的青春记忆和情感共鸣而来。果靖霖评价自己饰演的郭家老三时说:“纵观老三一生,他做过对事也做过错事,但在对理想的追求上,他绝对是一条路走到黑的,即使是飞蛾扑火,他也从不妥协。”老二的“邪”较劲,老三的“一条道走到黑”,足以穿过喜怒哀乐,足以穿过爱恨情仇,足以穿过一切艰难险阻……而如此“不妥协”的较劲人生,或许能带给观众更深切的领悟和思考。

除了对“70后”精神气质的深度探寻,该剧更试图对上世纪70、80年代的时代风味进行全景式再现:孩子手里的弹弓,质朴的小院儿,喧哗的胡同,斑驳的城墙,主人公的京腔京韵,共同构成了老北京的精神和生活图卷。笔者一直在想为什么近来的几部老北京平民戏在面对种种神剧、时髦剧、流量剧时会逆袭成功,除了前面说的“情”的纯粹度、饱和度更容易击中观众痛点以外,代际传承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超过以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须知,神一般存在的“90后”已经进入职场和人生的快车道,他们的父辈恰恰是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的“70后”和一小部分“60后”。比起“80后”,如今“90后”的自由和不羁很像他们的父辈——“70后”,但无疑会走得更远、更难回头,这也是这部剧的深刻性和启示性所在:当我们炫耀“情怀”、耽于“情怀”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我们从何处来,我们要到何处去。

生逢灿烂,理应还世界以灿烂。

猜你喜欢

四合院老三老二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郑老二
借钱
我不用,我打车
诛心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王老三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