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读写有效结合的策略应用

2017-11-26林景

就业与保障 2017年15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文文本

林景

探究读写有效结合的策略应用

林景

做好读写结合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这一方法,将课前、课中、课后的读写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课前预习课中小练笔课后勤读写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没有将对知识的掌握与写作能力的训练有效地结合,导致语文素养不高。如何找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搭建起一座相互沟通和促进的桥梁,是语文教师当前应探讨的一个课题。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读写有效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以下笔者就有关读写结合应采取的策略,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策略一:课前预习并写读后感与批注

(一)搭建课前预习平台——写读后感

教师可以让中高年级的学生预习语文课本后,自由地写出感受和想法。写课前读后感,能帮助学生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也能帮助教师摸清学情,从而以学定教。教师通过这种方法从不同学生的阅读感言中汲取备课的灵感,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终达成对文字本身的认识。

(二)搭建课前预习平台——写批注

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课前预习时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作上批注,便于读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批注的“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而批注的“写”,是充满思辨意味的“写”,评论、鉴赏的气息浓厚,是读写的高级形式。

如五年级下册的《草原》,是一篇表达蒙汉两族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散文,文辞优美、情感细腻。学生也用诗意的语言在书中相关句子旁留下了自己的感动。有的学生就写道:“那无尽的碧草,白色的羊群,那好客的同胞,盛情的款待,怎能让我们忘怀?”有的学生则把蒙古族人民款待汉族人民的几个场景,用小标题概括,而后连缀成一首小诗:“远迎贵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蒙汉人民,兄弟情深”。这段课前预习批注升华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对文章深入思考后的思维火花,精彩而真实。

批注是随感而发,不拘形式。但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批注主要针对文本,阐述阅读的主观体验,要做到语言简洁、感悟深刻。

二、策略二:课中小练笔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值得学生阅读欣赏的经典美文,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学生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一)搭建课中练笔平台——仿写

“仿”是学生从读到写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写作文的铺垫。文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选材立意,都是学生学会写作的“指南”。于是,仿写就成为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过渡,为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搭起一座桥,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逐步培育出由文本走向生活的个体。

1.句式仿写

比如,学生学习了人教版二年级的课文《清澈的湖水》第二段“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的写法后,在教学时笔者就抓住了描写山石“……像……”句式进行比喻句式仿写训练。学生仿写出“我坐在草地上仰望天空,那边的云朵像一匹奔驰的骏马,这边的云朵像悠闲吃草的黄牛,放羊的哥哥正赶着羊群往家里走呢!”这就仿写得十分生动。此外,像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并列句等,我们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2.段落仿写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事实确实如此,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技能,是以语文教材这个“例子”为凭借,从中得到知识,受到启迪,从而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一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进行段落仿写的最好“例子”,也是阅读课上最好的“读写训练点”。在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笔,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弄明白段落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的,一个完整的段落是怎样有机构成的。

3.篇章仿写

篇章的仿写主要是引导学生仿照、运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整体构段方式。这种仿写应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表达时的“文路”,然后引导学生“按文造文”。如《童年的水墨画》是一首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的儿童诗。在教完这组诗后,笔者就让他们也写自己童年生活中的三个镜头,抓住诗歌善于运用修辞的特点以及一些特别的表达方法,让他们模仿课文运用环境对比、时间推移、动静结合、特写镜头、含蓄表达等方法,这样就降低了诗歌创作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仿是起点,但不是终点,所以无论哪种仿写,都要引导学生在仿写中求变、创新,表达真情实感,从而由仿到创。

4.顺序仿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笔者在教《颐和园》一文时,首先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理清课文条理,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思考文中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怎样写的。让学生经过学习,掌握游记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5.结构仿写

小学生初学写作,特别是中年级学生,经常遇到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写起,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构思文章的方法,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过渡。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课文的例子,适时给予引导,给他们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们就会顺利渡过难关。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写的,条理清晰,学生可视之为仿写的典范。学完课文后,学生还可仿照课文结构写《可爱的家乡》《敬爱的爸爸》等写人、写景和状物的文章,有法可依,写起文章来就容易多了。

(二)搭建课中练笔平台——补白

补白,是指在作品的空白之处“润色”。如,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应用,在讲述情节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些留白是读写结合的重要资源。

1.文中“补白”

文中“补白”,是指在文本中,针对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经过合理想象,对叙述空白跳跃点进行合理补充。比如人教版四年级的课文《触摸春天》,笔者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张望”进行想象描绘: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有的写到: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望到了蝴蝶在美好的春光里尽情地嬉戏;她仿佛望到了蝴蝶在香味扑鼻的花丛中跳舞;她仿佛望到了蝴蝶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飞翔……学生通过想象描写,把安静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2.文尾“补白”

根据文章已有内容,设置悬念,有效拓展,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有机延续。文尾“补白”,是对学生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的综合训练,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绽放光彩夺目的智慧火花。

比如《半截蜡烛》中当杰奎琳捧着蜡烛走上最后一层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了杰奎琳的性格,或道出了圆满的结局,或继续上演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个文尾“补白”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的了解以及对文本主旨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所悟所感尽情地描述出来。学生透过文字,写的不再是简单的、静止的符号,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此时内心收获的体验才是丰富的,更是深刻的。

三、策略三:课后勤读写

读写结合应以自能为目标。因此,笔者把课文教学引申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课外阅读的积累以及生活经历来充实课文教学,使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以教材为依托,笔者常常引导学生阅读原文或相关作品,以及推荐一些好书,让他们课后阅读,而后三言两语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笔者根据《草船借箭》的人物形象,在假期里,要求学生关注作者的选材和语言风格,描写班级上极富个性的人、鲜活动人的事。实践证明,假期读写能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又起到很好的练笔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写之有物、乐于下笔,一举多得。

总之,阅读与写作之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要借助课文巧设语言训练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充分把握好读与写两者之间的关系,把二者的能力培养结合、融汇在一起,达到共同提高,真正把读写有效结合落到实处,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会在读写两方面让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福州金山小学)

[1]叶圣淘.读语文教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王廷波.守望语文的麦田[M].长春出版社,2013.

[3]天津南开中学.高中语文复习指导[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注:本论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基于实践的小语课堂教学读写有效结合策略的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 15-354)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