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2017-11-25李昀霞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原语奈达尤金

李昀霞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61)

浅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李昀霞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61)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经典。80年代初期,功能对等理论传入中国,丰富了我国的翻译理论。然而一些学者对该理论提出了质疑。我们要了解功能对等理论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运用该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理论;翻译实践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功能对等”。该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本文将谈一谈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不足以及其对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1 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

自20世纪60年代末,奈达指出翻译不能局限于形式对等,而要追求“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即“动态对等”。翻译不能拘泥于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应该注重源语文本的意思以及译语与源语读者反应的一致性。奈达认为翻译时要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目的。此外,功能对等有最小程度和最大程度的对等。其中最小程度的对等是指译语读者在理解译语文本时应能达到想象出源语读者是如何理解源语文本的程度。而最大程度的对等是指译语读者应该能够按照源语文本读者理解源语文本的方式来理解译语文本。前者是狭义的,后者是广义的。

奈达认为语言是一种用于交流的工具,而翻译就是交际。此外,判断译文的好坏不能只看词义、语法和修辞,还要看译文读者的理解程度,同时要看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作产生的反应是否一致。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说道:“语言和文化总是不断变化的”。读者的接受能力是不断变化的,某个译本、某个译法也就不可能永远适合读者。面对不断变化的语言、文化及其使用者,译者只能用变化了的语言对原语进行重新阐释以实现翻译文本的时效性,满足变化了的读者对文本语言的需求。例如,之前有人把莎士比亚的名作Hamlet译为《王子复仇记》,后来随着英文的传播,又改为我们现在熟知的《哈姆雷特》。

2 功能对等理论的不足

2.1 文化归化作用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客观上起到了文化归化的作用。因为奈达认为语言是同构的,这就把翻译与单纯的语言转换等同起来,模糊了语言所负载的文化特色。实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则是相对的、偶然的。若非要在不同文化间找一种对等的表达方式,往往会造成文化意象的歪曲。例如,中国人将龙作为神圣吉祥的象征,而在英国龙则是邪恶恐惧的象征。

2.2 文学翻译中难以功能对等

不同于一般交际语言,文学语言含义表达隐晦、主旨意义深远,其内容许多时候只能靠读者的想象,单纯的文字翻译几乎无法译出相同的意境和情感,甚至有时翻译还会偏差和错误,就更不可能实现功能对等了。

2.3 读者反应的标准

以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是否具有同等反应来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就更不实际了。首先,原语读者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会区分成不同的群体,群体之间对同一部作品的反应就会存在差别,译语读者的反应等同哪一种原语读者是难以明确界定的。其次,同一群体内部的不同成员对作品的反应程度不同,要想进行同等反应观察是不可能的。

3 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80年代初期,奈达的翻译理论以其系统性和动态性以及注重内涵与读者反应等特点,给中国译者带来了新视角,减少了直译和意译之争,使得许多学者研究和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该理论在中国经历了认同、反思、否定和理性看待四个阶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学者认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了80年代到90年代,奈达的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学者罗新璋认为钱钟书的“化境”“神似”观更适合表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关系。90年代末,否定之声更加强烈,钱霖生提出奈达功能对等的读者反应是不可测的,还有学者认为读者反应论低估了读者的能力。经过认同、反思和否定,现在我们对待奈达的理论更加的理性、客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丰富,我们对于奈达的理论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补充。

总之,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很多类型的文本翻译中,例如广告语的翻译和政府工作报告等的翻译,由于源语与译入语在语言结构特征和文化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我们不能直接进行简单的字对字翻译,这时我们便可以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来制定恰当的翻译策略,这样翻译出来的文本才会既不显翻译腔,又不会在表情达意上有过多的偏差。此外,任何理论在一定发展阶段或特定的情况下都可能出现不足,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翻译理论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翻译理论,使之与时俱进,这也是使功能对等理论永葆生命力的关键。

[1] 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1.

[2] Eugene A.Nida &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United Bible Societies,2004.

[3] 黄远鹏.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103-104.

[4] 王丹.奈达翻译理论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7,(2):139-141.

[5] 杨司桂.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68-71.

[6] 肖萌.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6-130.

[7] 吕朦.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185-186.

[8] 王小丹.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30-132.

李昀霞(1993-),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研究生,翻译硕士,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研究方向:英语口笔译。

H315.9

A

1672-5832(2017)08-0272-01

猜你喜欢

原语奈达尤金
“焦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一部分”:《大闪蝶尤金妮娅》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焦虑
烛光晚餐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每天努力一点点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一场完美的告别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