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农民起义口号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苍天浅析农民

刘 霜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浅析中国农民起义口号

刘 霜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自始皇“扫六合”,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秦起,几乎到封建王朝中后期,政府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苦不堪言,揭竿而起。本文通过起义产生的背景、成因和影响等浅析中国历史上几次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口号,得出农民从政治诉求到经济诉求的变化。浅析农民起义口号对“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农民起义;口号

各种矛盾达到顶峰的封建王朝中后期,总有一部分思想意识首先觉醒的领导人提出号召性的口号,领导农民反抗。这些口号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农民在不同时期诉求的变化。

1 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征调“闾左”(封建依附农民)戍守边境。因大雨失期,按秦律当斩。生死存亡之际,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遂意起义,反秦暴政。戍卒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鼓动农民通过自身斗争,做王侯将相,反映出早期起义的农民渴望平等的思想。这个口号使反秦势力得到更大发挥,有助于起义发展。起义虽败,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首创的造反思想,为刘邦项羽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2 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遂在甲子,天下大吉

东汉时期,豪强势力膨胀;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东汉末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黄巾军将领张角以太平道为掩护,给贫苦农民传道、治病,组织群众,筹备起义。中平元年(184年)是农历甲子年,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遂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反汉口号。在他的领导下,黄巾军取得辉煌胜利。因缺乏军事经验,叛徒告密,起义遂失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遂在甲子,天下大吉”就是:地主阶级的天(苍天)已灭亡,农民阶级的天(黄天)将建立;甲子年起义,能成功。这是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明确政治口号,是对反动政权利用孔孟之道统治和麻痹人民的致命打击,也是对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反动谬论的直接批判,有利于深受毒害的农民挣脱封建枷锁的束缚。

3 王小波、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在四川爆发。四川阶级矛盾尖锐,贫富分化,斗争激烈。淳化四年(993年),四川闹旱灾,饿殍遍野。地主投机,贱买贵卖,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小波打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的口号,揭竿起义,建立大蜀政权。宋太宗派兵镇压,成都陷落,李顺被俘,起义失败。

“均富贵”的口号,表现了起义军对“自由平等的小农生活”的向往,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得到各地农民的热烈响应。“均富贵”的思想,表达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民对经济平等的基本要求。

4 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

明末,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摇摇欲坠。由于地主高利贷和官府的盘剥,李自成父母相继去世。他前往甘肃当兵,军队无粮,发饷遭拒。李自成率兵参加农民起义军,后被推为“闯王”。土地高度集中、赋税繁重,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响应。“闯王”军队,所向披靡,攻占北京,明崇祯帝自杀。但因其骄傲自满,起义终致失败。

“均田免粮”的口号,直接反对封建经济基础——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国家的赋税制度,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有利于动员农民革命。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第一次以口号的形式明确提出了对于土地的要求。

5 太平天国起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清末,西方强国在沿海疯狂走私鸦片。官府与之勾结,借走私分肥,烟毒蔓延,民尽财穷。洪秀全偶然受基督教教义感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后,他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口号。暂时的胜利使太平天国内部滋生安图享乐思想,上下离心,难逃失败。

“均平”“均贫富”“均田”的口号,继承了宋“均富贵”和“等富贵,均贫富”的具体内容,为农民的理想生活描绘了一个美好蓝图。但其绝对平均主义,体现了农民阶级革命的局限性。洪秀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前驱。此后,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建立新中国。

6 小结

从纵向看,农民起义的口号都较为清晰地反映了贫苦农民起义者从单纯的政治诉求到经济诉求的变化。秦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中国农民第一次把政治平等提了出来;东汉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遂在甲子,天下大吉”更是一个明确的政治口号。这两个口号表达了农民们弱化或消除等级贵贱的平等政治愿望,还是只是一种政治诉求。北宋初“均富贵”的口号体现了农民追求经济上的平等,企图过上自由平等的小农生活,却提不出“均富贵”的具体措施。明末“均田免粮”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除赋税,反映了对获得土地的经济主张,以达到“均富贵”,是一种追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体现。清末通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来实现“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目的,是一种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农民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获得土地,辛勤耕作,才能过上富足生活。后面三个口号不再是单纯的政治诉求,最多地反映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经济诉求。

浅析中国农民起义口号有着新的时代意义,透过口号反映出的从政治诉求到经济诉求的变化,可以明白中国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三农问题”,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的路线,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长此以往,“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1] 朱绍侯,齐涛等编.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第5版,2010.

[2] 李光壁.中国农民起义论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8.

[3] 施伟青.论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02期.

刘霜(1992.03-),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

F319

A

1672-5832(2017)08-0172-01

猜你喜欢

苍天浅析农民
耕牛和农民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岁月人生
车内空气污染防治方法浅析
浅析新闻人物专访
农民
在乎我
讲理的人
浅析宋小词长篇小说《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