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2017-11-25林伟萍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画画广东

林伟萍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0)

对艺术创作的思考

林伟萍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0)

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思考艺术创作的重要性。确实,一幅好的作品,如果没有融入作者的思想,没有它的形式语言,没有创作时想要表现的灵魂,没有生动的体现,那这幅作品就是平的,就是很表面的了。

结合我自身而言,创作,很难。人体、静物、风景这三大类题材来说,我首先就不考虑人体的创作,专业基础薄弱,相对来说很有难度。所以,本次课程我锁定在风景和静物这两个题材进行创作。

艺术创作的过程有三部分,体验,构思和表现。没错,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艺术创作都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要对生活有一种真切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才是有意义的。以前本科的时候对于创作这个观念真的不是很上心。上了研究生阶段才发现,研究研究,就是要带着一颗研究的心去尝试,去操作,去探究。应该是缺少一种对于“美”的一种体验,平常画画脑筋动的少,所以我的情感,想像,观念,意识等等才会这么难调动起来,以至于艺术创作“创”不起来。

为了避“短”,我开始尝试创作一些小幅作品,通过形式感来加分。画了四幅圆构图“花”的小作品。怎奈“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画不出我想要的效果。或许和纸的吸水性、水分、时间的掌握等都有关。本来一开始把背景留白的,因为怕把作品的主体物画坏了,抢了镜头。后来采取了老师的建议,铺上了一层底色,效果好像好了一些。可是却又不尽如人意了,那些花的边线变得僵硬起来,没有了水味。或许这类作品应该先铺一层底色,然后一气画成,不能把背景和物体分开完成,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技法多种多样,应该都可以达到效果的,只不过我技法不到家罢了。当然,这些技法之前也懂了,只是画的时候没有一个全面思考的过程,没有预想可能发生的不同意外、效果,以至于成品达不到理想效果。

老师都说,画的少,看得少,一针见血。没错,眼高手低或者手高眼低都不是好事。关键是我看了一些展览之后,没什么感触。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思考的问题。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艺术天赋,搞得越来越不喜欢画画,可是有时候看到喜欢的作品,在一个只有自己,安静的角落里,听着音乐,就又有股冲动,想要一直画下去,没有压力,没有顾虑,没有杂事。这般的美好,所以又是这么矛盾!

或许我的作品算不上创作,只是纯粹的对于技法的研究。因为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去提高自己。然而看到老师推荐的一些大师的作品,就又让我深思了。我反省我自己,尝试的东西太少,花在创作的时间精力太少。或许我可以尝试一些其他的画种,比如插画之类的。可是每次只是想想,却没有行动,所以也没有什么好的作品可以拿得出手。

通过这门课程,确实加深了对于自身的一些反省。也更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一些感悟。艺术创作的任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艺术想象,都要以丰富的生活信息,相关的表象作材料。而想象和构思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工。在这些之前,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体验,也就是创作的准备阶段,对你所要表达的对象进行理解,回味。有了这些过程,创作或许会容易得多,或者说成功率也会高。所以说细心观察,积累素材十分重要,提高眼界也是如此。一幅好的作品,要经过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并不能偷懒。

我们也经常听到绘画语言、观念这些词。之前还不在意,没有去思考这些因素在我作品中的运用。也正是这门课程,老师们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作品的点评,让我对绘画的语言、观念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绘画语言应该说的是一种个人拥有的比较鲜明的绘画手段。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作品,立马就知道出自哪个画家,因为他有他的鲜明的表现方式。绘画语言,从表面上理解为形式,表现方式,手段。而它应该是包含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例如,为了避免我画画时反复多遍去改颜色、堆颜色这个坏习惯,我尝试过用综合材料,像丙烯、树脂底料等材料去创作。继而发现材料的新特性,探索它在绘画中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效果。可是我发现,材料也不能脱离作品内容表现这一特定的基础。像毕加索发现油画颜料已限制他的艺术追求时,便用沙子和其它材料加厚油彩,有力地强化作品的表现效果,这一切都是从艺术表现需要和个性语言表达出发的。在画面中,不同材料的使用只有在符合画家的个性体验并与表现内容相一致时,它的表达才可能是真切的,最合适的。创造性地发挥材料本身的特性并融会绘画的多种表现手法,才能大大地丰富画面的表现力。有一些题材的表现,还是不能离开水+彩的这个传统,它本身的那种透明、空灵、滋润的特性,并不能用其他媒介去替代它、生搬硬套。当我们在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时,材料的特质和它在绘画中的表现特征便成了画面特有的一种绘画语言。

所以,绘画语言和绘画物质材料、手段都有关系,体验生活,综合创新,才能够使绘画语言的特点更明确、更鲜明,使绘画语言更生动、更丰富

“书到用时方恨少”啊,画画也一样。悔恨当初。这门课程,我最大的收获是对自我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相对于绘画的感悟来说,还是对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方面收获最多。

林伟萍(1991-),女,汉族,广东广宁人,学生,研究生在读,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绘画创作与理论。

J623.11

A

1672-5832(2017)08-0168-01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画画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广东舆情
我爱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