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的灾荒和救济问题研究

2017-11-25付佳黛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灾民西北

付佳黛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的灾荒和救济问题研究

付佳黛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军阀混战封建剥削等原因,西北民族地区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从而造成了庞大的灾民体系。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政府混乱,作为灾荒救济主体的政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民族;灾荒;救济

西北地区历史上就灾害频发,自然灾害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本文从考察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灾荒入手,分析了灾荒发生的背景以及当时国民政府的各种救济措施和民间救济措施,认为在自然因素的条件下,主要是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西北民族地区灾害问题没能根本解决,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1 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

对于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两大方面:天灾和人祸。从自然原因方面来说,西北地区地处偏于,特别是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远离海洋,降水较少。①在内蒙古,受灾尤以萨拉基托克固阳包头各县为极惨,人掘鼠而食,故发生鼠疫,人食其子,全区三百万万人民将近化归乌有。②同时自然生态系统相当脆弱,这就导致了西北地区沙漠化的发展,再加上人为櫵采等活动,加重了这一特性

从人为方面来看,自古以来,西北地区民族众多,生产方式以游牧、狩猎为主,早在汉代就开始往西北地区移民垦荒,大片的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直到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复从前。“自民国以来,提倡乏人,保护不周,遂将多数天然森林,被当地人砍伐殆尽,致有穷山恶水之称。”③除此之外,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政局动荡更是导致灾荒的重要原因,④西北人民深受封建暴力的压迫和军阀势力的压迫,沉重的税捐和征粮,压榨人民的血汗的剩余

2 灾害的表现和后果

西北地区的灾害不仅形式多样,而且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一种单一的灾害,而是伴随着多种灾害组合在一起,这就体现出西北地区灾害的复杂性,在脆弱的民国时期,这样的特征更加突出了。⑤陕西省自1922年至1932年,发生了连续11年的大旱,黄河上游枯竭,导致了蝗虫只在,粮食几乎颗粒无收,这给当时已经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更是雪上加霜。灾害的首要影响是对人们的生产活动,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存。西北地区本身生产能力薄弱,灾害造成了传统农业经济的破坏,这必然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灾荒的发生导致了土地供给市场急剧扩张,这为土地的频繁转移和大量兼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⑥当时陕西“30亩以下之贫农,50亩上下之之中农,无不赖借贷与典当以度日,”所有家当典当完了,土地自然不可避免。⑦

自然灾害导致了大量的人口锐减以及人口的迁移,1930年陕西岐山县县长及赈务分会报称:“岐山县自十七年夏欠收三念,调查饿死七万两千五百余众,流亡三万八百六十余口,全县原有户口,锐减三分之二,去年秋收,只有二三分,瘟疫流行,有全家饿死者,房中骨干,无人掩埋者,有村亡将尽,只一二家出走在外者,更有垂毙道上,行人视之,目如无视者,种种惨状,罄竹难书,”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逃荒成为了灾民的一种求存方式。

3 政府救济及民间救济

面对西北地区的灾荒状况,救灾措施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政府的救济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急赈,这是为保证在民生生存,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一般是由政府设立粥厂以济灾民,1927年,武威地震后,县政府设立粥厂救济灾民。⑨二、以工代赈,这是民国时期经常采用的救灾方式,通过组织灾民,开展救济生产活动,有利于灾后的生产恢复,安定了社会秩序,对整个灾后社会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三、农赈,对灾民进行放贷,帮助灾民恢复生产。1931年民国政府通过了《农赈方案大纲》,农赈不仅有利于灾民恢复生产,而且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免于流亡他乡,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间的救济活动是以义赈和慈善组织的救灾活动为主的,以华洋义赈救援总会为首的义赈组织,在灾荒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27年西北大旱,华洋义赈救援总会紧急拨款5万元用于救济灾民,视察灾区后,鉴于灾情严重,又向国内外募款100万元,次年,从东北采购1000吨粮食运往西北灾区。⑩除了华洋义赈救援总会外,还有众多的其他慈善团体,它们是灾害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赈灾的有力保证,对推动民国减灾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结语

民国时期,造成西北地区灾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原因,天灾人祸,面对严重的灾祸,西北地区的人民是难以抵抗的,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虽然政府在救灾方面有所作为,但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其作用,,民间救灾团体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因此,面对灾荒,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救灾措施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改变西北地区脆弱的现状。

注释:

① 孙国武、赵红岩,《本世纪以来西北地区两次大旱的分析》,《中国西北干旱气候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② 《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二辑,第25册,《王湖报告晋绥两省灾情给行政院的呈文》(1929年4月)

③ 陈赓雅,《西北视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④ 民十九年一月二十四日《南京中央日报》

⑤ 《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⑥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⑦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⑧ 民国十九年二月十日申报

⑨ 《甘肃省赈务汇刊》第一期,灾闻第32页

⑩ 《民国十六年赈务报告书》,《丛刊》甲种第二十四号,1928年6月刊

[1] 辽宁省档案馆.满铁调查报告第二辑,第一册.陕西调查报告[R].广西:广西师范出版社,2005

[2] 秦含章.中国农业经济问题[M].上海:上海新世纪书局,1932

[3] 李文海.近代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资助,项目号:2017ZYXS113

付佳黛(1992.11-),女,汉族,河北人,硕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现当代区域经济。

K2

A

1672-5832(2017)08-0154-01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灾民西北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一座西北小城
缠海鞭杆—西北棍
sin
寒露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西北望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