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的影像时代
——分析1960年电影版《倩女幽魂》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原著古典

崔 静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聊斋志异的影像时代
——分析1960年电影版《倩女幽魂》

崔 静

(温州大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聂小倩》是《聊斋志异》中并不起眼的一篇鬼故事,然而1960年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却远超原作之上。其中的古代文化色彩和现代的电影技巧相融,使这部影片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又展现了古典中国形象。本篇论文通过分析这部电影,意在说明其文化价值和娱乐价值同等重要,不仅对鬼故事的电影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将中国印象深入人心,充分说明中国的古典文化是可以通过现代技巧得到完美的展现。

电影;文化;技巧;融合

《聊斋志异》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其中所描写的故事多是借虚无荒诞的世界来暗讽现实的社会。《聊斋志异》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那数不清的鬼狐。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那些如梦如幻的鬼怪世界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呈现在荧幕上。多个版本的有关《聊斋志异》的故事相继播出,而这源头便要归属于1960年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

《倩女幽魂》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这一篇。《聂小倩》只不过是《聊斋志异》中众多鬼狐故事中并不起眼的一篇,它的故事情节较完整,有始有终,结局倾向于完满,不过,由于情节平铺直叙,读之并没有波浪起伏的感觉。故事开始,先介绍了主人公,宁采臣以“性康爽,廉隅自重”的书生身份登场,接着是对寺中环境的描写,破败不堪但十分的幽寂。然后燕赤霞出场,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至夜归寝,宁采臣听得有人言语,起伏石窗下,微窥之,这时一干鬼魅出场,聂小倩在众人的谈话中被引出,“言未已,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艳。”这一句话再加上老媪所说小倩的美貌足可摄魂,文字虽短,聂小倩的形象跃然纸上。宁采臣将要睡去之时,聂小倩来至。两位主人公正式交锋。聂小倩以美色、金钱均未能打动宁采臣,使她对宁由以往的通常对人的看法转而改观,“此汉当是铁汉。”宁采臣以自身的品格保得自己一夜平安。这时,中间穿插了一位书生及仆人,二人相继遇害,燕赤霞进入事态的发展中,也在此时他与聂小倩有了第二次接触。聂小倩再见宁采臣,述说身世,道明缘由,请求援助。宁采臣在聂小倩的建议下寻得燕赤霞之保护,幸免于难。而后,宁采臣辞别燕赤霞,将聂小倩归葬安宅。事情发展至此并没有结束,聂小倩随宁采臣归家,然后拜宁母,最后宁妻病逝,聂小倩成为了宁妻,后夜叉来寻,燕赤霞所赠革囊将其灭亡。之后宁采臣金榜题名,终享荣华富贵。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其中寄托着作者的个人理想,但过于完美的结局使得故事显得平凡,无法深入人心。而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却成为了众多《聊斋志异》影视作品中的经典,除了得益于电影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导演个人才华的融入。

考虑到放映时间的有限和观众的直观感受,《倩女幽魂》比《聂小倩》的故事情节紧凑,并将重点放在了前半篇上。蒲松龄对事物的描写极为细致,但是这些情节若是搬上荧幕,由人直接表现出来,恐怕很难出彩。直接的文字描写和视听感受,不同的呈现方式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文字描写比较详细,电影里也许就只能用几个镜头带过。有些文字描写不出来的,电影反而会让它出彩。电影比小说高明之处就在于把书中的描写变为活生生的画面,而电影的局限在于看小说时读者各有各的想象,而电影只是个别人的想象的呈现。我们在看改编自原著的电影时,总是喜欢将两者比较。不排除有些电影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赚取票房,将故事改的违背了原著,但有些电影的确是将原著进行了升华。1960年版的《倩女幽魂》便是这样一部电影。

《倩女幽魂》基本上是比较尊重原著的,人物语言、场景设置、情节安排多是遵循原著。只是,导演将这个故事放在了明亡清兴这个大背景下,兰若寺改名为金华寺,影片添加了小镇的场景,燕赤霞舞剑的场面,聂小倩弹琴的场面,燕赤霞和姥姥对斗的场面,故事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导演将故事安插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和李翰祥本人的经历有关,李翰祥1926年生于辽宁,九一八事变后随家人移居北平,1948年曾参与学生运动。少年时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安危有深刻的感受,此时的李翰祥已离开大陆来到香港,远离家乡亲人的悲哀通过电影表达出来。

如果抛去恐怖的声音和画面,本片只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李翰祥抓住了主流线索,为它赋予了更具有古典意味的场景。李翰祥本身具有很高的古典文化素养,他将这种精神融入到电影当中,利用中国古典美学的表现方式,以考究的服装、布景、镜位安排,经营出一个幻想中的古典中国。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它有悖于《聂小倩》这篇故事,反而给人很新鲜的感觉,很受观众欢迎。宁采臣得聂小倩诱惑时,由动摇到坚定,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出演聂小倩的乐蒂被誉为“东方的古典美人”。姥姥的妆扮出于故事的需要有点恐怖,但却开创了鬼电影的先河。这部影片饱含了人文诗情和古典雅趣,在景观经营方面做的很到位,场面调度开合适中,情节安排紧张有序,镜头切换自然流畅。邵氏公司将其作为进军国际影坛的代表作品,并参加了1960年第十三届坎城影展竞赛单元还获得了好评。

然而,由于受到电影技术的限制,某些方面比较有欠缺。尤其是武斗的场面,动作简单,只是有形象却并没有达到意象,场面不够恢宏广大。人物表现上过于受古典主义的束缚,相比87年王祖贤扮演的聂小倩,乐蒂的表现更像是传统书香世家的小姐,而没有鬼魅的灵动妩媚,不能深入人心。宁采臣过于正派,比较理想化,少了一丝诙谐幽默的气息。整部电影虽然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表现更接近于正剧。观众看起来并不能有一颗轻松玩味的心理,反而要肃然起敬了。由于电影是要赚取票房,需要有市场,所以其中的融入的商业技巧使作品的纯粹度不高,多了一些娱乐价值。

《倩女幽魂》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就是对原作的升华,不仅是精神理念的提升,它最大限度的去表现原作,却又能表现出电影本身独特的特质。将影片的娱乐价值、感官刺激和传统的古典文化融为一体。把追求映像效果的电影变成了传统文化的接续。由表面的形象到达更深层次的意象。文化、艺术、娱乐融为一体,令人敬仰。

[1] 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

1207

A

1672-5832(2017)08-0075-01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原著古典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怎样读古典诗词?
成语连线
水家乡
琵琶记
绿牡丹(下)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标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