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之教
——浅谈孟子的思想及教育

2017-11-25邓邦林

长江丛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孟子君子思想

邓邦林

大道之教
——浅谈孟子的思想及教育

邓邦林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的文明长河中,各种思想熠熠生辉,其中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的无疑是儒家思想;各个伟大人物蜂拥而出,孟子位列其中,光辉泽被后世。他的为人、学识、思想、教育等等,是我们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集大成者,被尊为“亚圣”。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腾,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尊称为“亚圣”。《孟子》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论语》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勘定的“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学习和考试的必修科目,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孟子的教育有其强大的理论基础,这便是他的“性善论”思想。孟子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自信地认为,这种善的力量,纯系一个人本我的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若是。”(《孟子…滕文公上》) 也就是说正因为有了善的本性,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成为圣贤。

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已经礼崩乐坏,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厮杀,“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记录,统治者的享乐与厮杀,让孟子也有点话怀疑他的性善论,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就是人本身有劣根性:饱食、暖衣、逸居,这是无可回避的。但他马上就认识到了教育的巨大作用,即需要教育来进行道化使人区别于禽兽。这就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施行教育的必要性。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保持天性也不算过分。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教育的,甚至连嗜杀的国君。这也是他的教育理论基础。但他也强调教育是困难的,他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一齐人傅之,众楚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说的就是一个人固有的本性不容易改变,就是“每天鞭打”强迫他改变也无济于事。也就是说,因为人性本善,才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普及性。这也从开始就确立了他教育目的的崇高---人性教育, 即通过教育使人恢复善的本性,而不是所谓的只为了考试的功利教育,从而确立了大道教育的高标。他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强调教育使人知礼仪懂孝道进而才会有行王道的基础,继而才能统一天下。可见他的教育目的是使社会和谐统一。

而对于学生学习的目的孟子也明确的指出:“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或约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述说大义上去”。也就是说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懂的人生的意义,而不是现在的让他们只懂得一个个知识点的简单组合,这就是教育的本质目的。由此可见,孟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充分的认识自己,恢复“善”的本性,从而行“仁”,进而使社会和谐统一达到“大道之行”的最高境界。

孟子具有丰富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他从“仁”的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但他在教育上主张先自我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修身齐家”,这是首要,所以却讨厌“好为人师”。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意思是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作别人的老师。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教育要更多的靠自己,所以看不起”好为人师”之人,他的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所以就连唐代的韩愈想改变这种风气也办不到,作《师说》一文后也被迫离开京城。

他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一旦选择了退而讲学著书,就乐在其中,热爱教育。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可见,他认为人生的最大乐趣是教育之乐---学生成才。这也是我们现在社会老师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即在现在的物质繁荣的商品社会中,我们怎样能安于清平,实现自我价值。

他强调有理想,有目标学习才能成功。他在《孟子…离娄下》中说:“君子深造以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说的是一个人先希望自己有收获,定学习目标后,认真学习,才会学有所得。也就是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与目的性的作用,肯定了主动学习有理想有目标的作用的巨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君子。

他指出学习先应进行模仿。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说著名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依照这个规矩。他说出了教育之方法,即学生学习是从先模仿开始的,才能熟能生巧。

对书本知识的处理上,他从不迷信。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的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指出了书本上的知识应选择性的学习,选对自己有用的,其他的可以置之不理。总结了对书本灵活学习不拘泥才是真正的学习。

他又强调教育要导之有方法。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意思是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沾溉万物的,这说的是思想教育要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有成全品德的,说的是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培养才能的,这是能力教育;有解答疑问的,说了教师“解惑”;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说的是教师要有榜样模范作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综观孟子的教育方法,是和他的思想观念密不可分的,他对于自身修养的重视,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表率,他的博学多才,要求老师要为学生的答疑解惑负责。这也是现代老师应该做到的。

孟子的教育方法也不是死板一成不变的,也有灵活之处。他有另类的教育方法——冷漠处理。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肖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是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了。这儿教给了老师们一招,即让学生内省。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教育只要情景创设得好,对象选择恰当,效果是很好的,因为学生的内动力才是关键。这也是教育的高招: 冷漠处理,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孟子的大道教育师终身教育。为人生魏社会教育的典范,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与思考,这与他的丰富学识,坎坷经历和济世情怀有关。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校)

猜你喜欢

孟子君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思想与“剑”
磨刀不误砍柴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