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鲤鱼使用抗生素对生长性能的研究

2017-11-24刘英杰

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长率鲤鱼霉素

刘英杰

摘 要:当前“农业4.0”技术涵盖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多个方面,但随着追求水产养殖的利益化加大,密度随之不断增加,水产动物疾病也随之增多。为了确保水产养殖的高产、稳产,在对鲤鱼使用的饲料中添加饲用抗生素是重要措施之一。筛选高效且安全的饲用抗生素已成为目前水产养殖的重中之重。

当前对鱼饲料生产中常出现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对于食品安全、人的健康,造成了较大的隐患。现实中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当前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对物联网技术产品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有效解决鱼体内药物残留的问题、鱼体产生抗药性的问题,是我们农业人研究的重点。现今在鱼类生产过程中,在可取代的替代物出现之前,较为科学的使用抗生素,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未来现代化鱼类养殖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 抗生素药物及饲料

根据对鱼类抗生素大数据的分析,阿维拉霉素使用的效果较好。此次试验选择的预混料,含有有效养分含量为10%的阿维拉霉素。基础饲料配方设计,营养标准参照互联网+中提供的鲤鱼生长需求进行配制。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阿维拉霉素预混料构成试验饲料,各组饲料均加工成直径为2 mm的硬颗粒饲料,置冰箱内保存。

试验鱼分组及饲养

试验地点商丘市刘口渔场,试验期水温维持在20℃~28℃,pH 7.0±0.5。通过农业物联网与科技公司共同开发的“智慧鱼”软件获得感知、智能处理的数据,通过监测平台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待生长实验结束后,停止投喂添加阿维拉霉素的饲料,改喂基础饲料,继续投喂26d,试验周期共90d。

选择鲤鱼(夏花)平均体重约为4.5g,随机分组,共分6组,每组50尾,3次重复。其中,一组为对照组(Ao),饲喂不含任何抗菌药物的基础饲料、其它5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含2mg/kg、4mg/kg、8mg/kg、16mg/kg、32mg/kg的阿维拉霉素。

试验鱼饲养在直径1m,深1m的水泥池内,用充分曝气的自来水进行微流水充气饲养,每天投喂2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1%,于投喂1h后吸取残饵,烘干称重。每周调整1次投饵量。每天观察并记录试验鱼的摄食及活动情况。期间使用检测设备24小时进行监测。

2 试验方法

2.1 生长性能的测定

试验于试验开始后的第0d、21d、42d、63d、84d每组随机取15尾进行称重,计算特定生长率、增重率、饲料系数。

4mg/kg的阿维拉霉素持续投。喂63d.鲤的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4.70%~35.33%,其中以4mg/kg~8mg/kg剂量促生长效果最好,而72mg/kg以上剂量组在商丘市的试验中出现抑制生长的现象。2mg/kg~32mg/kg阿维拉霉素在0d~63d可显著降低鲤的饵料系数,其中4mg/kg~8mg/kg剂量组饵料系数还低于其它组。但4mg/kg~32mg/kg阿维拉霉素持续投喂84d使鲤鱼(夏花)的摄食率略微低于对照组。

2.2 互联网+生长率的测定

据对此次试验大数据的分析得知,在使用范围在4mg/kg~24mg/kg的阿维拉霉素组,其的特定生长率在各阶段均高于对照组,在72mg/kg~216mg/kg剂量的范围,经检验得知均低于对照组。随着使用不同药剂的量,其生长率也随着阿维拉霉素剂量的增加而减小,其中4mg/kg剂量组的生物学特性较好。经对比发现在试验中特定生长率在各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各剂量组。

3 小结

3.1 水产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对农学、通信、软件编程等方面都提出了较强要求,只有整合资源,充分与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合作,这样才能研发出符合水产品生产者实际需要,真正智能化、自動化的农业物联网。

3.2 本试验中运用水产站与亿海科技共同研发的软件,结合互联网+农业物联网,进行水产品科学研究。在此软件检测下得知,使用阿维拉霉素在4mg/kg~ 8mg/kg剂量促生长效果最好,而72mg/kg以上剂量组在商丘市的试验中出现抑制生长的现象。

3.3 经检测在鱼饲料中使用阿维拉霉素4mg/kg~ 32mg/kg持续投喂84d使鲤鱼(夏花)的摄食率略微低于对照组。4mg/kg~8mg/kg阿维拉霉素可显著提高鲤对粗蛋白和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其中4mg/kg~8mg/kg剂量组饵料系数还低于其它组。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长率鲤鱼霉素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阿奇霉素在小儿百日咳的应用
鲤鱼旗装饰坠
日本落叶松以林分平均木材积生长率代替林分蓄积生长率可行性验证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海南省马占相思生长率模型研建
鲤鱼跳龙门
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的探讨
基于海南省连清资料建立松树和橡胶树材积生长率模型
海洋浮游纤毛虫生长率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