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菲律宾华文媒体关于中国南海领土争端的新闻话语分析
——基于菲律宾《商报》南海问题报道隐喻建构的视角

2017-11-24毛家武赖晓琳

文化与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商报南海

毛家武 赖晓琳

菲律宾华文媒体关于中国南海领土争端的新闻话语分析
——基于菲律宾《商报》南海问题报道隐喻建构的视角

毛家武 赖晓琳

隐喻可用于媒体的意识形态构建,反映媒体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立场,也是媒体沟通官方话语和公众话语,影响公众舆论的一个修辞工具。隐喻在菲律宾《《商报》新闻话语中的作用表现为“修辞意图”,其“修辞意图”背后既有维护所在国国家利益的一面,也间接反映了《商报》办报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情结”。中国可借助像菲律宾《商报》这样的海外华人媒体,来委婉表达中国有关南海领土争端的立场和话语,以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隐喻;南海问题报道;菲律宾《商报》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艺术创造、语言使用、人类思维方式等影响极其广泛而深刻。菲尔克·拉夫(Fairc Lough)通过分析发现,社会认知为话语的隐喻结构提供理据,不同的隐喻可能对照不同的视角和利益,因此可能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负荷。[1]

英国学者Charteris-Black提出用批评性话语分析(CDA)的方法来研究隐喻,综合运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以及语料库分析来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点,以揭示话语群体的态度、立场和感情。他以政治、新闻报道、宗教等方面的语篇组成的专门语料库为基础,通过分析隐喻在这些语篇中的作用,揭示了隐喻的本质及其在语言中的作用。他认为隐喻用语具有激发情感、影响判断力的语篇功能。

本文通过分析菲律宾《商报》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关于南海问题的报道,剖析报道中媒介话语的隐喻建构,挖掘媒介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以观察菲律宾主流华文媒体在中菲南海争端中的新闻话语和舆论动向。

一、 问题的提出:菲律宾《商报》及其南海问题报道

菲律宾是东南亚海外华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华文媒体是菲律宾华人社会交流沟通的重要信息传播媒介。菲律宾现有《商报》、《世界日报》、《联合日报》、《菲华日报》和《华报》五家华文报纸。菲律宾《商报》创刊于1919年,现在仍发行,是菲律宾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也是菲律宾较权威的华文报纸。该报自称秉承公正新闻自由原则,反映华族心声,充当大众喉舌,维护在菲华裔族群的正当合法权益,努力在菲传播中国政治、经济最新动态信息,沟通及增进中菲两国商界民间了解,对塑造世界多极新秩序做出贡献。[2]该报还认为其编辑方针着重消除与防止大汉沙文主义的抬头,华族应认同菲律宾是世世代代安居的乐土。[3]该报网络版内容板块有菲国、华人、国际、经济、投资、中国、侨务、留学、旅游等。

菲律宾《商报》原社长兼总编辑于长庚认为,《商报》隶属菲律宾国家传媒体系,坚持反映菲律宾多民族、多元文化中的华族心声是《商报》的发展和办报方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菲律宾、中国与菲华族裔的利益。[4]

中国新华社也认为菲律宾《商报》“始终秉承公正自由的新闻原则,反映华人心声,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菲友谊,赢得广大华人的尊敬和爱戴。”并赞扬这家“菲律宾百年华报的中国情结”。[5]

近年,随着中国南海领土问题升温,中菲南海争端日益频繁复杂,菲律宾主流媒体相关报道也随之增多。目前,国内学界和业界已开始关注中菲南海争端背景下的菲律宾媒体相关新闻话语和舆论,如李德霞以菲律宾第一大报《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为例,分析菲律宾主流英文媒体对黄岩岛事件的报道;[6]周雷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考察南海争端背后的菲律宾民间舆情;[7]李金明从国际关系和舆论学的视角剖析了南海仲裁案中美国和菲律宾联手打舆论战的现象及其本质。[8]这些研究令人警醒,富有启迪意义。但对菲律宾主流华文媒体在南海争端中的新闻话语和舆论研究则还没展开。

如上所述,菲律宾华文媒体一方面属于菲律宾国家传媒体系,另一方面又与中国大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甚至暗怀“中国情结”。作为菲律宾主流华文媒体,其有关中国南海领土问题的新闻话语和舆论在海内外华人世界的影响不容低估。为此,本文以“百年华报”菲律宾《商报》为例,从其南海问题报道隐喻建构的视角,探讨其2015年上半年对南海问题报道的新闻话语和舆论动向,希望这种探讨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启发,并有助于我国树立更加长远的眼光,整合借助海外华语媒体,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对南海争端的权益和主张,为有效应对南海问题国际舆论助一臂之力。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语料库的建立

将菲律宾《商报》视为一个整体,着手建立可供研究的语料库,以获取可靠数据。进入菲律宾《商报》中文网站,以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为时间节点,输入关键词“南海问题”、“南海争端”、“南海”,人工排除关联不大的文章,共得到文章102篇。

得到初步语料库后,进一步提炼统计出语料库的隐喻类型。

以下是提炼隐喻类型的步骤:

1、通读所得102篇文章,人工找出所有使用了隐喻的关键词。

2、进行定性分析,对所得隐喻关键词进行分类。

3、进行定量分析,统计不同隐喻类型使用的频率。

4、归纳总结,分析菲律宾《商报》隐喻修辞意图背后的政治立场、舆论倾向。

(二)分析

通读所得102篇文章,文章内容大体分为中国在南海填海造陆事件、南海仲裁案各方态度、菲律宾军方与美国的“肩并肩”军事演习这三大事件。

1.隐喻的类型

语言学中隐喻一般被看作一个修辞格。语言学大师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哲学大师约翰逊(Mark Johnson)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9]他们将隐喻分为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三个基本类型。

本文借用上述三个隐喻类型的概念,对菲律宾《商报》的隐喻使用试做分析。

(1)方位隐喻

空间方位来自于身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之经验,有关方位的概念就是从这些基本经验中获得的,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人生而有前后之别,面向前方,眼睛对着前方,肢体的构造也是向前移动的。由于重力的关系,向下较向上轻松。清醒或状态良好的时候人是站立或跳跃的,生病或疲惫时则坐下或躺下。于是“上”与“前”皆属积极正面的意象,反之,“下”或“后”则表消极反面的意象。

我们将这些原始的具体方位概念映射于身体状况、社会地位、情绪等抽象概念上,便形成了“方位隐喻”。菲律宾《商报》“方位隐喻”举例如下:

例1:中国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式建设海洋强国,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与争端,但在境外媒体的报导中,却往往刻意将中国描绘成“咄咄逼人”的形象。(专家:曲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别有用心《商报》2015年01月10日 03:35)

例2:菲国也表示,北京政府指控岷里拉政府“伪善”,不会转移外界对中国本身升高区域紧张的注意力。(菲中就南海工程争议隔空互呛《商报》2015年03月29日 03:45)

例3:其三,美国妄图撺掇菲律宾进一步鼓吹南海国际仲裁,完成美军新一轮亚太战略部署。(专家:美侦察机巡逻南海暴露三点妄想 《商报》2015年03月02日 03:25)

例4:正当中国外交部昨日指中方在南海的活动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日表示,美国对中国凭借自身的“绝对规模与力量”威逼南海周边小国表示关切,更警告中国不应把南海争议的邻国“硬挤到一边”。(奥巴马警告中国勿欺压周边小国 《商报》2015年04月11日 03:03)

例5:外交部公布讲稿引述黎罗沙溜的话说:“我们认为,如果东盟不就这些填海造陆活动做任何事,这将破坏东盟的中心地位、团结和公信力。”(菲警告中国准备实际控制南海 《商报》2015年04月27日 02:42)

例6:官员相信,关于领土争端,菲律宾暂停在希望岛上的改善工程将使菲律宾保持在道德高地。(加沓邦挑战中国证实菲在南海填海造陆《商报》2015年05月01日 03:02)

例1中的隐喻是“咄咄逼人”,例2的隐喻是“升高区域紧张”,例3的隐喻是“妄图撺掇、鼓吹”,例4的隐喻是“威逼、硬挤到一边”“欺压”,例5的隐喻是“中心地位”,例6的隐喻是“道德高地”。

菲律宾《商报》2015年上半年报道中方位隐喻主要运用在表现情绪、地位等方面,全部报道中共计有20个方位隐喻。

(2)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指一种实体感知与思维,它将抽象模糊的感情、思想、心理状态等无形的状况化为有型的实体。实体隐喻可分为实体与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化三种类型。

举例如下——

例7:罗沙溜重申了去年的警告,他说,北京正在南中国海的个别珊瑚礁周围进行填海造地的活动,意图把它们转变成可以建筑堡垒,及甚至兴建飞机跑道。(菲拟在东盟会议上提中国南海造陆 《商报》2015年01月23日 03:41)

例8:军事专家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此次事件可能是菲律宾故意制造的“挨撞”事件,菲方故作委屈其目的就是要做给美国和越南看,希望加强他们之间的军事交流,然而菲律宾若希望美国在南海地区直接动用军事力量,是把梦做到了明天。(炒作菲中「最激烈冲突」 中国专家:菲摆委屈给美越看 《商报》 2015年02月08日03:11)

例9:中国大陆和台湾、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和越南分别主张拥有南海部分或全部主权,争议近年来持续升温,而菲律宾与越南跟中国大陆之间的摩擦最为激烈。(菲越拟缔结战略伙伴关系 《商报》2015年02月04日 03:37)

例10:菲律宾在仁爱礁、中业岛、马欢岛、南钥岛、西月岛、北子岛、司令礁、黄岩岛和费信岛上的军事分队战略性地分布在西菲律宾海,形成一道保护菲律宾本岛和海域的防御墙。(加沓邦:南海之争尚未结束 《商报》2015年03月31日 03:30)

例11:他坦承在整体实力远不如中国,但强调国际社会普遍支持菲国依国际法原则和平解决争议的立场,“即使我们面对艰巨挑战,但法律站在我们这一方,国际法是很大的平衡杆”。(就南海争议 外长:国际法与菲同在 《商报》2015年03月27日 04:04)

例12:他说:“谈判桌是最佳的均衡器。因为我们的谈判者经常跟对方谈判者是平等的。而且,没有问题是无法在谈判桌上解决的。我们有时候必须彼此对话,以解决某一个问题。”(描哈:菲不应放弃与中国对话 《商报》2015年04月21日 02:48)

例7中的隐喻是“建筑堡垒”,例8的隐喻是“挨撞”“故作委屈”“把梦做到了明天”,例9的隐喻是“摩擦”,例10的隐喻是“防御墙”,例11的隐喻是“平衡杆”,例12的隐喻是“均衡器”。

实体隐喻在隐喻中比较明显,容易区分,菲律宾《商报》运用最多的就是实体隐喻,尤其是实体与物质隐喻和拟人化。通读102篇文章共计有50处实体隐喻。

(3)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用一个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个概念,重叠两个概念,就是把描述一个概念的词汇用于描述另一个概念。如我们对“人生”的文化共识为“人生如戏”,还有“时间就是金钱”等。换言之,结构隐喻是用高度构造性和简单描述性的概念去表达抽象的概念,用一种人们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构造另一种相对陌生、抽象的概念。

举例如下——

例13:拉塞尔还把菲律宾称为美国的“老朋友”、“重要伙伴”以及“伟大的盟友”,强调双边战略对话对促进两国沟通、协调“非常重要”。(菲美宣称关切南海局势《商报》2015年01月22日 03:06)

例14:菲律宾外交部引述黎罗沙溜说,“现在是东盟团结一致的时候了,我们对此的不作为,有损东盟的向心力,因为我们未能以整体且团结的姿态,处理自家后院的关键议题。”(就中国南海填海造陆 菲吁东盟公开表态

《商报》2015年01月30日 03:36)

例15:加沓邦说,战斗尚未结束,菲律宾正等待联合国仲裁法庭就菲方提出的仲裁案作出裁决。(加沓邦:南海之争尚未结束 《商报》2015年03月31日 03:30)

例16: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于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记者会上说,中国在“自己的岛礁”上作“必要的建设”,不针对也不影响任何人,不像有的国家,“跑到别人家里去搞违章建筑”。(美国指中国南海造陆助长焦虑 《商报》2015年03月11日 03:42)

例17:南海礁岛填海工程,菲律宾与中国展开新一轮口水战,菲律宾昨天反驳中国的说法,称中国的填海造陆工程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对外围国家造成每年约1亿美元经济损失。(菲:外围国家年损1亿美元 《商报》 2015年04月14日 04:38)

例18:第二,南海不仅成为其他国家,也是成为中国重要的运输航道,中国将近70%进出口货物通过南海,南海是中国经济的生命线。(就与菲国南海纠纷 赵鉴华:中国不会诉诸武力《商报》2015年06月06日 04:16)

例13中的隐喻是“老朋友、重要伙伴、伟大盟友”,例14的隐喻是“向心力”、“自家后院”,例15的隐喻是“战斗”,例16的隐喻是“别人家里、违章建筑”,例17的隐喻是“口水战”,例18的隐喻是“生命线”。

结构隐喻是最容易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在本次研究的语料库中虽然只有17处,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根据建立的语料库,得出以下隐喻的类型和使用频率统计表: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1 方位隐喻 7 0 5 7 1 0 2 0 3 5% 0 2 5% 3 5% 5% 0 2 实体隐喻 1 1 6 1 0 1 7 2 4 5 0 2 2% 1 2% 2 0% 3 4% 4% 8%3 结构隐喻 3 1 6 5 0 2 1 7 1 8% 6% 3 5% 2 9% 0 1 2%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2 1 7 2 1 2 9 3 6??

从该表格可以看出,实体隐喻使用最多,1月、3月、4月报道中隐喻的使用最为频繁,报道内容集中为南海仲裁案各方态度、看法和中国填海造陆一事中菲两方的立场。由此可见,菲律宾方面紧抓南海问题,《商报》方面也十分关注中菲南海争端的一系列事件及其带来的各方反应上述隐喻背后隐含怎样的意识形态和修辞意图?

众所周知,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微妙而又多变。它与公众日常生活经验相差甚远,而政府希望公众能准确理解政府的决策,在国际事务中和政府保持一致态度和立场,达到潜移默化输出意识和影响公众舆论的目的。因此,为了将抽象具体化,将晦涩难懂转换成通俗易懂,使政府话语能为公众所理解,需要有效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而隐喻能事半功倍地实现这一意图。

有的隐喻能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客观事实,有的隐喻能起到重新解释事实的作用,甚至再塑事实,即利用语言来左右人的思想,促使人去行动。前者为描述性隐喻,后者为评价性隐喻。以“中国南海填海造陆”这一事件的全部报道为例,不论是菲律宾《商报》自己采写的报道,还是引用其他消息来源的报道,都用了类似“自家后院”、“别人家里”的隐喻。公众对此的理解多为“自己的”、“家”,表示属于某人自身或某物本身,反复使用此类隐喻会加深公众对此物(即中国南海)的所有权认知,从而潜移默化地输出意识,表达立场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舆论。

众多东南亚华文报纸创刊之初是作为外国报纸存在的,目标受众是华人侨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的变迁,这些华文报纸都逐渐成为所在国的报纸,作为当地华人少数民族的喉舌。

菲律宾《商报》作为一份在菲华文报纸,不得不维护菲律宾国家利益。然而作为华文报纸,又必须立足于华人社会,为华人读者服务,为他们传播信息,作为他们的代言人,保护华人的利益。

媒介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中间人,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媒介话语既要做到准确无误地传达和解释官方意图,又要浅显易懂地传达给公众。因此,媒介要向公众说明政府工作或官方话语中隐晦的话语。

而隐喻的优势在于使用公众耳熟能详的事物来解释政府工作和官方话语,可以加深公众印象的新奇性,同时又打破了僵化的政治概念框架,甚至可以再塑政治思维和想象,所以隐喻是媒介沟通政府与公众的一个常用修辞方法。

《商报》南海问题的媒介话语不仅通过隐喻传达了菲方对南海问题的态度、立场,也在转载或转述其他消息来源(如中国、日本、美国等国)时保持了较为中立的立场,给公众充分了解事件的空间。南海问题关乎中菲两国国家利益,菲律宾《商报》虽没有明确靠边站,但从报道中的隐喻使用仍可窥测一二。

这些隐喻的使用隐晦地表明了立场、态度,使受众受到影响,从而引导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的立场、看法。

以“中国填海造陆”事件为例,菲律宾《商报》涉及该事件的报道引用了4次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的发言“我们不会像有的国家那样跑到别人家里去搞‘违章建筑’,我们也不会接受在自家院里施工的时候被人指手划脚”这一陈述。《商报》秉承不偏不倚的办报方针转述了多方态度,但多次反复引用中国外交部部长的发言则是把话语权交到了中国手里,通过隐喻这一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倾向于中国的立场。

三、结语及反思

隐喻可用于媒体的意识形态构建,可反映媒体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立场,也是媒体沟通官方话语和公众话语,影响公众舆论的一个修辞工具。隐喻在菲律宾《商报》媒介话语中的作用表现为“修辞意图”,其“修辞意图”背后既有维护所在国国家利益的一面,也间接映射了《商报》办报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情结”。

目前,我国媒体有关南海领土争端的对外传播话语在海外社会影响有限,原因之一在于话语的官方色彩。如何借助像菲律宾《商报》这样的海外华人媒体来委婉表达中国有关南海领土争端的立场和话语,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值得思考。

[1]张辉, 江龙. 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J]. 外语学刊, 2008(05).

[2][3][4]菲律宾华文传媒《商报》为华人代言,[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5-12-12/18218560948.shtml.

[5]菲律宾百年华报的中国情结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3-09-19/c_117429229.htm.

[6]李德霞.菲律宾主流英文媒体对黄岩岛事件的报道分析——以《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为例,当代亚太 [J],2013(04).

[7]周雷.南海争端背后的菲律宾民间舆情,对外传播 [J],2016(06).

[8]李金明.南海仲裁案,美菲联手打舆论战,太平洋学报[J],2016(03).

[9]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 ,何文忠译.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G212

A

2017-4-5

毛家武,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赖晓琳,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学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东南亚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南海领土问题的新闻话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15XXW01,广东海洋大学2016年科研启动资助项目“南海问题的东盟国家新闻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商报南海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美军濒海战斗舰又来南海
把头版让给老百姓——浅析《义乌商报》第一版改革实践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围绕特色做报道 提升舆论引导力——浅谈义乌商报如何讲好义乌故事
报刊图书
南海的虎斑贝
机电商报
「南海」——歴史、国際法尊重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