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谯门沐恩记

2017-11-23于建平

绿色中国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寝室读书语文

我在谯义三老师门下从学,时仅一年,因受惠颇多,记忆最为深刻。

其实,这一年之缘,还来自于“错点鸳鸯”。

81级高中还是两年制,高一结束时,我选了理科。但到高二开学时,我的名字却出现在文科班。

我问原班主任邱老师,他说,四班的选科资料被学校弄掉了,谯老师要了你。

当初选科,就让我纠结犹豫了很久:读理科,录取比例大,就业路子宽,当时有句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语文是我兴趣稍强,成绩稍硬的学科,班主任谯老师又是我景仰已久的老师。最终选读理科,还是学霸杜道洪约我才定下的。

这让我再次纠结起来。与谯老师的几次交往又浮现在眼前。

认识谯老师是因为我哥的缘故。

谯老师是我哥的班主任,他对我哥关爱有加。哥谈起谯老师总是深深的崇敬,满满的感激。

我哥比我高兩级,当年没考取。谯老师几次写信叫他来复读。因家庭实在困难放弃复读,选择了代课的哥,本来心有不甘,再加上谯老师的鼓动,在开学一个月以后再次走进罗文中学复读了。

哥进校那天,带我一起拜访了谯老师。

进屋以后,谯老师很随和地招呼我们坐下。

哥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谯老师也问了我几句。然后就是俩师徒谈论哥复读的事情。哥诉说他没考上的失落,代课的不爽经历,以及复读的顾虑、压力。谯老师一直在给哥加油打气。“你这次是没有发挥好,你有那个实力。”“人生改变命运的机会不是很多,要努力抓住,复读就是再创造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一年,拼命也要拼出去。”

看得出,谯老师对哥有信心,对他的前途很关心。

这时候,又来了一拨学生,我和哥于是告辞离开了。

走出来后,我对哥说“谯老师对你真好!”

“他对每个学生都好。”过一会儿,哥幽幽地叹道“你要是在他班上读就好了。”

“他教一班,我读四班,我没有你运气好。”

“不过,”哥转过头来,“你高二分文理科时,还有机会。”

“你是文科班上前三名,都没考上,我怕不会选文科。”

“现在没法决定,要看高一的发展状况。到时候自己掂量。”

就是这么见一面,没想到谯老师居然把我记住了。

一个多月以后的一个中午,下课铃声刚响过,我旋风般地扑向食堂,冲在第一方阵。

“于建平,过来。”谯老师站在排球场高声喊我。

“谯老师”,我怯怯的走到谯老师面前。

“跑啥子呢?没吃过饭吗?摔倒了怎么办?”我羞愧地低下头,眼睛盯着脚尖。

“读书人既要增长自己的知识,也要修炼自己的行为。跑着去,能吃到,走着去,一样能吃到。那不如优雅一些,像个读书人的样子,气定神闲地走着去。”

“谯老师,我知道了。”我脸上火辣辣的,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知道就好,下次注意。去嘛,去吃饭。”

我向谯老师鞠了一躬,入获大赦一般转身向食堂慢慢地走去。

高一下期,我连续两次饭票、菜票被盗。这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堪忍受的打击。因为我家里穷,又是五姊妹同时读书,每次生活费都是借的,已经到了告贷无门的地步。

于是,我萌生了不读书的念头。

那天上午,我没有给任何人打招呼,准备弃学回家。正走着,碰上正在洗衣服的谯老师。

“于建平,咋不上课呢?”他叫住我。

“谯老师,我不读书了。”我弱弱地答道。

“为啥呢?”他停下清洗衣服,甩干手,满脸诧异地问。

“……”我支支吾吾不敢说。

他把我叫到他寝室,招呼我坐下,和颜悦色地询问我。当他弄明白我不准备读书的原因,脸色一下子严厉起来。

“你不读书,你哥哥知道吗?家长同意吗?”

“他们都不知道。”我声音愈加小了。

“你真糊涂!你是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在读书,好好读书是你的责任。你也算个男子汉了,岂能当逃兵,逃避责任。”

“告知邱老师了吗?”谯老师又问。

“也没有。”我声音小得自己都听不见。

“住旅馆,要走也要给老板打个招呼,这是做人的规矩。你真不读书了,也应告知班主任,让他知道你的去向。”

“知道你家庭困难,二十几斤饭票对你很重要,但有你的前途重要吗?你不读书这个损失就回来了吗?你不读书,是让你家里在你身上的投入,你几年的努力都付之

东流。”

“一点挫折就被击倒,是懦夫!”

“穷当益坚,条件越艰苦,越应加倍努力,发奋读书!”

他的话,如醍醐灌顶,我为自己的糊涂、怯懦哭了。看我哭了,他语气放缓了。

“不要胡思乱想了!”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五元钱,“拿去买饭票,书要读,饭也要吃。”

我推辞着。

“拿着,借给你的。先去买饭票,下节课进教室读书。”

“谯老师,谢谢您!”我擦干眼泪,深深地鞠了一躬,退出他的寝室。

这件事,让我感念终身,如果没有谯老师的及时出手,会……我不敢想象。

谯老师就像一块强大的磁铁,从一开始就吸引着我。

再加上哥复读考上了中专,让我对学文科的顾虑打消了许多。

于是我默认了,将错就“错”地就读文科,正式成为谯老师的

弟子。

谯老师的严厉是有名的。一贯闲散贪玩的我,初到谯老师班上,有些不适应。

早晨起床铃声一响,谯老师准时到寝室把我们从被子里面撵起来,然后“押”着我们跑早操。回来以后,洗脸、刷牙,上厕所,整理内务,动作稍一拖沓,早自习又要迟到了,而谯老师早就在教室外面的坝子里朗读背诵了。即便不批评你,自己都不好意思。endprint

晚上就寝,几十个人在一间屋子,白天紧张学习的压力都想释放,于是大家海吹胡侃。谯老师每晚要巡视几次。他似乎识得每个人的声音,隔墙辩音本领极高。总会喊着说话人的名字,“就你话多!”,于是全场哑然。说话的人多了,他则点出说话人的名字,统统起来跑操,大雪天也不例外。

我历来精力不旺,高一上课常打瞌睡。但现在不敢了,一迷糊,谯老师准喊:“于建平,精神点。”

吃饭自然是不敢再抢先了。

说谯老师严厉,其实不准确。“严”当之无愧,“厉”却不竟然。他从不打骂学生,但有些不怒自威。连批评人,也从不大声呵斥,只是短短数语,点醒为止。因为平时关心爱护学生,所以批评时学生受得了,听得进,愿意改,改得快。

这一年,我的学习状态渐入佳境。

谯老师是一位出色的班主任,更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

谯老师热爱教育,他把所有汗水洒在三尺讲台,把全部心血倾注给莘莘学子。那是个书荒的时代,文科生是需要阅读的。谯老师就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隔三差五地抄写一首古诗,或者一段优美的短文。那时除期末以外的考试,都要老师自己命题,自己用蜡纸刻钢板,自己油印。而我们考试最多,谯老师的付出自然也是最多的。

谯老师热爱语文。他嗜书如命,在那个收入微薄的年代,他把大部分的工资都用于买书。他狭小的寝室,到处堆满了书籍,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如此爱书,平生未见第二人。他钟情于文字。晨光初露,他在校园里的绿荫下,大声诵读,如此热爱朗读,也是我平生仅见;夜深人静,他挑灯伏案,奋笔疾书,醉心于文学创作。如此勤奋,让他知识储备丰厚,语言精准到位,课堂挥洒自如,驾轻就熟。

谯老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他。他的人品高洁,极具魅力;教育教学手法高超,堪称艺术;他对学生的真诚、平易的亲和力,都转化为向师性,都产生着吸引力。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以他的爱好为爱好,以他的志趣我志趣。

我也受其影响,开始为文字陶醉,也曾愿意为文学劳累。但终因才情有限,毅力不够,笔耕之路,半途而废。现在是文学纯粹的消费者,一点生产能力都没有。

谯老师高尚的品格,执著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则哺育了更多的学子,使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各个行业的翘楚。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毕业季。

谯老师用班费给我们每个同学買了一个笔记本,在上面题写一句赠言。

我的本子上题的是:“读书人,读书、读人,读一辈子的书,作一辈子的读书人。”

初看,后两句似乎重复,细悟,则境界全出。原来后一个读书人乃是指的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二十几个字,有教导:向书学,向人学;有期许:勤学习,作雅士。现在念及此事,常深深自责,有负谯老师厚望。

预考后,我们进入白热化的冲刺阶段,但关键时刻我掉链子。由于住大寝室,同学挤着睡,个个染上疥疮。而我特爱流汗,所以最严重。一晚挠到亮,皮肤抓破了,都变成了脓疱,全身上下,体无完肤。拿学校提供的硫磺软膏,全身上下涂抹,药味冲鼻,又坐第一排,两手油腻腻、脏兮兮,实在有碍观瞻。于是有老师受不了了,叫我往后坐。最要紧的是高考还要体检,这种状况,估计体检也过不了。于是考前十天,我向谯老师请假回家治疗。

谯老师沉吟半天,看得出他很慎重,认真地权衡。最后,他艰难地下了决断。

“好吧,你回家治疗,但一定要在7月5日前赶到学校与大家汇合。”

他陪我一道去寝室收拾东西,他要帮我捆被子,我迅速推开他,“谯老师,我自己能行。”那被子满是斑斑点点的血渍、脓迹,药味刺鼻,我太难以为情。

谯老师见我尴尬的样子,没有坚持,转身帮我整理书籍。

收拾好了,谯老师又把我送出校门,送到公路上,再三叮嘱我好好复习,准时到校。

我走到公路拐弯处,回头看见谯老师仍站在小路口眺望我,我眼睛湿润了,加快脚步,走过拐弯处。

回家治疗得很慢,到7月5日,还有三四个脓疮没有好尽,我赶到了学校。

“谯老师!”一看见谯老师,我就激动地大声地喊道。

“哦,来了啊!治好了吗?”

“差不多治好了。”

“来了就好!来了就好!一直担心你错过了时间。”谯老师如释重负,关切之情尽写脸上。

考前特别焦虑、紧张,由于谯老师的平和、呵护,我放松了许多,高考发挥还算正常。

考上中师后,我像刚断奶的孩子(我们那时,5-2-2学制,虽高中毕业,实则现在初中毕业年纪,心智还不如现在的初中毕业生成熟),对谯老师很是依恋,给他去过三封信。他都认真地回了,就像慈母送儿远行,送了一程又一程。那时候,心里总是雾霾重重,谯老师的信就像清风吹来,雾霾尽散,还我蓝天。

毕业后,分到曾家教小学。我很想教初中语文,但语文老师满满的,85年教材教法考试,我直接报考了初中语文,考了89分,高出他们一大截,但仍然未能遂愿。85年有中文大专函授,我工龄不够,没考成。87年有历史函授,是本科,我被迷惑了,放弃了学语文、教语文的努力。当我按工龄排序,再次被刷下来后,直接跑到教育局报了名,最终考上了,走上了学历史、教历史的道路。

90年,因爱人在官渡上班,又生下小女,于是调官渡中学。(我爱人,我们是同级同学,她高一是谯老师班上的学生,也是长期感念谯老师。)

于是,我离语文越来越远,离谯老师越来越远。

工作之初,很想拿一份令谯老师惊喜的贽礼去拜会他,一直没有,一直拖。

不联系不代表忘记!

不联系不代表不思念!

一直以来,我默默地关注着谯老师。

零几年,我辗转弄到一本谯老师的小说散文集《藏在心中的歌》,如获至宝,拿到办公室,在同事面前煞有其事地读。同事一问:“什么书,看得这么认真?”我立马来劲,“我班主任谯老师的书。”于是滔滔不绝地讲起谯老师来。那副神气,那份自得,现在想起都觉得好笑。

可惜后来在办公室不见了,至今心痛不已。

谯老师调回宣汉后,我能得到的音讯渐少。

但是,互联网帮了我。有一天上网,我在百度输入“谯义三”三个字,大吃一惊,谯老师上百科词条了,是个名人了!

我读遍了他的每一篇文章。又能和谯老师神交了,真好!

越读下去,越喜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感愈发强烈了。

谯老师在我的现实生活里距离很远,在我的精神世界里从未走远,一直很近。

记忆如晚霞,很美很美,但正在迅速地散去,我想抓拍几个镜头,把它形成文字,凝固下来,永远珍藏!

人们都知道,老师能成就学生,其实,学生一样能成就老师。孔夫子,千秋圣人也,是弟子们整理出来的言论集《论语》,才使其获得思想家、教育家两顶光辉耀眼的冠冕。不是那一批优秀的弟子,则无《论语》;无《论语》,哪来的圣人。

作为谯门弟子,未能为师扬其德,宏其志,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写下这段文字,算是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谯老师是文化人,一生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也是教师,深知教师最大的精神慰藉是三五十年过后,还有许多学生在念叨着你。

愿此文能作为一份学生奉献给老师的精神馈礼,让谯老师晚年添一份愉悦!

(责编:刘倩玮)endprint

猜你喜欢

寝室读书语文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喜事
读书为了什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