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这个有高铁的时代

2017-11-22之心

南风窗 2017年24期
关键词:高铁群体上海

之心

见证近几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大概没有什么能比高铁更让人感同身受的参照物了。

2005年,我坐着“K”字开头的橙色火车去广州上大学。这趟从合肥开往广州东的火车,全程耗时19个小时。从我上车的起点算,也要坐满16个小时。当时的我想不到,12年后,同样的起点和终点,已经有了4趟直达高铁(还不包括各种中转情况)。而全程时间,最早已压缩到了6个半小时多一点,最多也不过8小时40分。

现在,从我生活的上海,到临近的苏锡常,再到杭州、合肥,高铁出行已经被戏称为“如公交般便捷”。车次多、行程短、购票方便、体验好等高铁自带的光环,让这一新鲜事物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最主要交通工具,没有之一。

“高铁深刻改变了中国经济地理的格局,尤其对于市场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智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与提升流动效率,起到了不可比拟且越来越显化的作用。”这并非什么高大上的话语,而是很多人的切身体会。

因为高铁的诞生,一个庞大并将更加庞大的“一线城市工作,周边城市生活”的年轻群体诞生了。对于这一群体来说,高铁不仅仅是出差、旅游或回老家才使用的交通工具,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的通勤车。从苏州往上海方向的高铁(包括路过),从早上6点半以后到晚上11点一直有,频次最多的时候两趟车之间隔3分钟,完全能满足上班族的需要。

这并非上海一城独有的现象,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都有这样的“候鸟式”上班群体。高铁,给他们的“任性”提供了足够的底气。

我的朋友里,不少人就选取了“高铁+地铁”的上班模式(下班则相反)。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仅是出于房价等物质因素的考虑,而是出于对房子大小、居住环境的追求,或简单的城市情结原因,将家安在了上海周邊的城市。

一个北大硕士毕业的朋友,每天在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的高铁(各个班次时间有差异)旅途中看书,到了虹桥高铁站后直接接驳地铁,坐20分钟到公司。跨城看似折腾,其实比住在上海,动不动就两个小时地铁,或者堵在路上的自驾族并不操心多少。何况,高铁一人一座,可比上海的地铁舒服多了。

于这一群体而言,是为了更高的收入、更舒适的生活,于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而言,促进了人才流动,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流动效率:在工作的城市,他们的辛勤工作贡献了聪明才智,并缴纳社保与个税。在居住城市,他们购买了住房,进行着个人和家庭的日常消费,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这一名词,确实是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而迅速进入人们视线的一个重要名词。在高铁发展方兴未艾并逐步走向国际、一项项专利技术得以被创造出来的今天,这一并不起源于我国的新鲜事物,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换发了春天般磅礴的生机,这是时代之幸、国家之幸,也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国人之幸。也期待不远的将来,中国高铁能带领我们这个国家和人民,驶向强大富强的真正“春天”。

猜你喜欢

高铁群体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高铁会飞吗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人地百米建高铁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第一次坐高铁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