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提意见背后的人格障碍

2017-11-21马志国

女性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座谈会心理咨询

马志国

电话预约后,我接待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人。落座后,年轻人急切地开始诉说:“我是管理专业毕业的,拥有中级职称,可是厂里没有按专业职称给我安排工作,而是一直让我在工人岗位上,在车间里工作。我感觉是因为给领导提意见而遭到报复,但是又没有证据,不知该怎么办?”

望着他那探寻的眼神,我笑道:“关于证据问题应该咨询律师,既然你选择和心理咨询师沟通,那我们就具体谈谈,看看有哪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好吗?”年轻人笑着说:“对,咱们谈心理问题。”

原来,他们单位经常搞一些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可以提一些建议和意见,年轻人就经常给厂领导反映一些车间的情况。别人都说他是个爱提意见的人,不管是对领导对同事,看到不正之风都要管。慢慢地,他感到车间领导开始报复他,但是又拿不出证据。

再如,每年年底,厂里都会搞一次职工对领导班子成员的民主评议活动。每到这时候,组织部门或厂办都会找一些职工开座谈会。这个制度本来挺好,可是,每次参加座谈会的人都是车间安排的,所以,那些提出尖锐意见的人不会被安排参加座谈会。去年年前,也是这样的一次座谈会,年轻人问车间领导都有谁参加座谈会,怎么没通知他?领导说,当时他不在,就让别人去了。年轻人感觉言下之意是,你去了又会提出一些出格的意见,让车间领导难堪。

一来二去,其他车间似乎也知道了有他这个人,好像大家都在防范他,好像他爱提意见就会对领导构成威胁一样。年轻人也知道,这对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他并不后悔,有些事他还是想管,他曾经尝试和党办主任去谈。党办主任也知道车间有一些问题,但觉得是小事,没必要小题大做。

年轻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如果再提意见,不但不解决问题,还会给自己找来麻烦。可是,有些问题靠大家来关心才能解决,如果大家都没有正义感,这些事情怎么解决?我现在进退两难,不知该怎么做,希望听听您的建议。”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年轻人的问题呢?

年轻人遇到的困扰,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不是不正之风管不管的问题,也不是正义感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格障碍问题。

在人格障碍类型中,有一种叫作偏执型人格障碍,多发生男性身上。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遇事偏激,固执己见,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好嫉妒,好记恨,习惯抱怨指责别人,过多过高要求别人,认为别人居心不良,对挫折失败过于敏感,又常常归咎于别人,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特别重要,拒绝接受批评,遇到批评容易争辩,常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中,寻找多疑偏见的所谓根据,对他人中性或善意的行为也会歪曲甚至怀有敌意,人际关系不好。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有: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就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3.易产生病态嫉妒;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5.好记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7.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或事实来改变自己的想法。如有3点符合上述情况,就可以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从年轻人的诉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爱提意见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与领导关系的问题,而是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把他的情况和偏执型人格的特征相对照,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与此相关的是,他总是感到自我欲求没有得到满足:管理专业毕业,有中级职称,是知识分子,是管理人才,却没有被安排在管理岗位上。他对这样的境遇很是不满。人的心理常常这样,对自己现状不满的时候,就容易抱怨周围的生活,看什么都不顺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不是先改变世界,而是先改变自己。年轻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偏执型人格障碍,重点是克服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一是认知调整法。找出自己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然后逐一改造成理性观念,比如把“学管理专业就要从事管理工作”,转变为“学管理专业也不一定从事管理工作,从车间做起也是正常的”,把“谁有不正之风都要管”转变为“和自己一样谁都会有不足,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是可以宽容的”。用理性观念惊醒自己,来改变认知。二是交往训练法。生活中增进人际交往,在交往中增进心理相容,增进相互理解,消除自己的敌对心理。三是行为阻止法。当自己又出现偏执行为时,比如又要对别人提意见时,命令自己暂缓行动,提醒自己:等十分钟后,等一小时后,或者等明天再行动。经过一段暂缓的时间,换个角度来思考,或许会改变原来的偏执心态和行为。当自我人格得到改善之后,会发现生活其实并非让人处处不顺眼,我们的心灵也就换了天地。

通常,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很少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庆幸的是,这位年轻人主动来寻求心理帮助。这说明,虽然他还带着抱怨别人的心态,但已经隐约意识到自己心理上出了问题。这是自我心理调整很好的前提。果然,经过详尽的沟通,对上面的分析,他有了较深的领悟。告辞的时候,他表示要积极行动起来,改变自我。令人欣慰的是,大约三个月后,在一次通話中他告诉我,他的心态转变了许多,人际关系也缓和了许多。人格的调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只要积极自救,持之以恒,年轻人会逐渐跨越人格障碍,善待生活,善待自己。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咨询地址:天津宝坻邮政16信箱,邮编:301800;咨询专线:022-29228042,周六晚8:00~10:00;E-mail: tjbdmzg@sina. com。)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座谈会心理咨询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总书记回信引发的热议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邵鸿出席纪念黄国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召开行业、系统座谈会
心理咨询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