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17-11-17宋慧涛

科技视界 2017年19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新常态校企合作

宋慧涛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技术手段破除了传统金融的制度性壁垒,金融业形成了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模式,金融职业生源需要重塑。新常态下金融专业的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将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常态;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以自身的办学宗旨为指导,为实现教育教学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开展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办学措施。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会更加有针对性,办学质量和效率也会得到明显提升。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学校教授给学生的理论性知识与社会的岗位需求相适应,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以及专业技术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熟悉岗位、了解社会,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方向与社会经济形势变革相适应,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从而帮助师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該专业、该领域的职业新动态,强化师生对金融业新动态、行业新规的认识。促进教学改革进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促进教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企业则可以利用高校的理论知识强化自身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技术手段破除了传统金融的制度性壁垒,投资者与资金需求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融资交易。金融管理专业是一个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应熟悉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流程与环节以及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金融行业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形成了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模式,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如金融产品营销、产品维护、征信与风险管理等。然而,就目前而言,高校金融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与金融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为了改善这一点,也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到校授课或举办讲座、加大教学实践中的实训环节等。然而这些对于提升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作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在教学安排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也满足了当前社会民众对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校企合作在高职毕业生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来说,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是各方面的体制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我国的校企合作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也不高,校企合作的保证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作用也较少。二是,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进行的师资培训、行业科研以及专业方向的调整尚显不足;三是,从校企合作的时间来看,绝大多数校企合作时间为2-5年,校企合作的时间尚短;四是绝大多数学校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在每年暑假期间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实习。很多企业都不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高职教育仍主要由学校来完成,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还不够深入。

2.2 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探索提高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道路上,很多高职院校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校企合作,并且探索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合作模式。但是进行校企合作的水平和程度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1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理念不完全一致

金融管理专业是一门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的学科,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上来说,目前往往只把重点放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上,而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而从企业角度上讲,企业的注意力集中在追求利润上,管理者往往忽略了企业长期战略规划与发展,忽略了金融人才的储备。一些企业片面地认为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和需要,从而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懈怠。校企双方在培养理念上没有达成一致,使得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合作进展缓慢。

2.2.2 校企合作尚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

从宏观上看,国家和政府都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但却缺少国家层面的法律保障,造成双方的权益不能切实有效地得到保障,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德国,政府制订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立法,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企业给学生每提供一个实习岗位,就能从政府得到3500欧元的补贴。

在我国,教育部在2008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在相应的保障政策和实施细则方面存在缺失,学校、企业、学生的利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难以得到保障。

2.2.3 校企合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目前的校企合作只能给学生提供短期实习的机会,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又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自己的工作类型,因此很多学生的实习内容与专业相去甚远。同时,由于缺乏配套的机制,使得校企合作只是低层次的短期行为。

3 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1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endprint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模式,它被譽为世界职业教育的模板。德国的“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以学校为辅的一种校企合作的办学制度。德国政府制订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立法,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既不使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还要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校企深度合作是金融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大势所趋,是一种面向市场需求的协同机制,因此在新常态经济中,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促进校企的深度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金融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3.2 构建政校行企联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新常态互联网生态下金融业呈现出金融脱媒、跨界融合等新特征,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过程中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明确参与各方在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成果应用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实现持续稳定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行业组织应引导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注重长远利益,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环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同时行业组织还应为高职院校提供专业的发展规划等的指导和支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实习计划,进一步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了解当前金融业的现状、动态和发展前景;同时增强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毕业生得以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方向,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校企共建课程规划,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践技能类课程有助于实现金融类课程能兼顾学生多元化和发展性的培养要求,所以在互联网生态下,高职金融类课程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应由校企双方的人员共同研究制定。为此,学校和企业都应指定相关的专业人士根据金融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合作企业的要求共同开发和指导实践技能类课程的建设与运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新常态下金融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学校和企业通过资源共享,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高专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实现高职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许文全,李丹,王洪.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实现校企合作长效发展 科技经济导刊2016.19期.

[2]靳小玲,胡莉彬.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职教论坛2016.24.

[3]高航,胡蔓.基于校企合作的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高教论坛2016.

[4]费芳.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职教论坛 2016.24.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新常态校企合作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