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2017-11-17甘黎黎桑迪欢

科技视界 2017年19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甘黎黎 桑迪欢

【摘 要】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和基本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又是深化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的青少年们,他们能否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基础作用。有效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显性途径、隐性途径和配套途径。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1 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理念确定为指导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毛泽东提出勤俭建国的朴素绿色发展思想开创了雏形,邓小平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进行了补充,江泽民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重要完善阶段,胡锦涛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深化时期,习近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标志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正式形成。习近平非常重视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在他的谈话中,体现出了绿色发展理念。

1.1 生态自然的绿色诉求

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3]”。

1.2 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变

一是创新经济增长思路。习近平强调“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只有改变固有的发展思路,才能在建设经济新常态中有所突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5]”。二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习近平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要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6]”

1.3 生活方式的绿色取向

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8]。

2 绿色发展理念下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2.1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能普及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作为当下乃至今后较长间内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只有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确实发挥其指引作用。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9]”,帮助人们形成“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道德认识。习近平还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0]”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教育由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三部分组成[11]。三者中以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为关键,它贯穿于青少年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近二十年的时间。因此,青少年们可以在学校接受必要的、系统的和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接受生态文明教育,青少年们会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坚持绿色发展[12];然后才能付诸实践。

2.2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能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我国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基础工程。英国环境教育专家帕尔默曾对影响英国公民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调研,发现“少年时期的活动”是第一位的,“中小学教育”也影响显著[13]。换言之,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生态文明知识的增加、生态文明行为的改善是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基础内容。当青少年通过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融入到自身的衣食住行乃至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当青少年勇于向“绿色英雄”和“环保大使”等模范人物学习并将生活生产方式向绿色转变;当青少年通过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后,能更好的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约束自身的日常行为[14];……最后,并付诸实践,未来国民的整体生态文明素养必将有大幅度提升。

3 绿色发展理念下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途径

3.1 显性途径

3.1.1 选用“单学科深入+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

一是,继续发挥单一学科传授生态文明基础知识的优势,在语文、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中继续讲述生态文明知识,使青少年在课堂上能获得较扎实的生态文明知识;二是,针对全校安排出一定时间开设生动的环境教育公开课,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知识和意识;三是,继续发挥政治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独特又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如《对环境的伦理关怀》。

3.1.2 深化多维立体的教育内容

一是,政治课为主、其他课程为辅,从不同学科内部进行生态文明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传授。二是,不同地区的学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本地区的现实特点,选取本地区独有的生態环境问题,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三是,在伦理知识方面,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理念,突出绿色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3.1.3 选用多种灵活的教育方法

在教学时,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外,还有如下手段:教师可以组织青少年观看相关的生态文明动画影片,如《家园》(Home)、《机器人总动员》(WALL·E)、《动物也疯狂》(Delhi Safari)等,激发青少年了解更多生态文明知识的兴趣;可以在阅读《瓦尔登湖》(Walde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沙郡年记》(A Sand County Almanac)等世界名著后展开讨论,在欣赏美文之余,体会自然之美;可以就本地环境问题的治理展开角色扮演,召开听证会,让青少年深入体会不同群体对生态环境的诉求,在博弈中探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endprint

3.2 隐性途径

一是,在校内由老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如聘请环保专家进行生态文明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文明主题演讲比赛,策划班级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知识竞赛等;二是,学校组织青少年走出校园进行环保活动,如利用假期和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日,组织青少年走进社区,走上街头,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可以就本地的环境问题展开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用自己略显稚嫩的视角探求本地环境问题的原因、寻求对策,最后成文进行宣讲;等等。这些隐性的教育方式在宣传环境伦理、环境法规等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改善青少年的生态文明行为。

3.3 配套途径

首先,学校积极呼吁家庭参与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是,教育主体要起到示范效应。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15]。因此,家长必须有意识地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教育主体要采用体验式为主的教育方法。如父母可以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父母可以帶孩子参加环保组织的活动,参与宣传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父母还可以带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对孩子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其次,学校充分依靠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覆盖作用。一是,利用新媒体广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6.95亿,且19岁以下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45.8%[16]。因此,可以通过拍摄优秀的生态文明宣传片、微电影、公益广告等投放至新媒体,此举有利于青少年接触并逐渐接受相关教育。二是,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志愿者活动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明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带动青少年粉丝积极向上,学习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为践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过显性、隐性和配套三类教育途径的教育,将使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上一个新台阶,从而达到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2013年9月7日),《人民日报》2013.9.8.

[2]《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6年3月7日).

[3]《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4]《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10月8日.

[5]《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人民日报》2010年4月11日.

[6]《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人民日报》2010年4月11日.

[7]《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4月26日.

[8]《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

[9]《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10]《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2014年5月4日).

[11]刘建伟.学校青少年生态教育:需求、供给与对策——基于陕西省部分学校的调查[J].兰州学刊,2012 (10):166-171.

[12]杜昌建.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教育论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03):171-174.

[13]刘春元,李艳梅.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154.

[14]杜昌建.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8):7-11.

[15]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0.

[1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17]《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人民日报》2010年4月11日.

[18]《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人民日报》2010年4月11日.

[19]《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4月26日.

[20]《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

[21]《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22]《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2014年5月4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