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家口市高家营镇大囫囵城址调查与研究

2017-11-16赵文慧宋薇薇

关键词:城址张家口

赵文慧,宋薇薇,刘 俊,王 海

(渤海大学 历史学系,辽宁 锦州 121013)

张家口市高家营镇大囫囵城址调查与研究

赵文慧,宋薇薇,刘 俊,王 海

(渤海大学 历史学系,辽宁 锦州 121013)

大囫囵城址在规模和形制上虽难以满足其成为县治级城邑的要求,但由于修筑在“三岔口”式的交通要冲地带而成为具有较为突出的候望预警功能的障城。该城址所在地在两汉时期属幽州上谷郡,见证了匈奴和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寇掠”,是两汉对外攻防体系上的重要一环;辽金时期分属西京道归化州和西京路宣德州,交通战略地位依然突出,蒙金之间著名的“野狐岭战役”便发生在其附近,在和平环境下,该城址还曾对北方民族间的经贸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是汉朝宁城“互市”和契丹羊城“市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并研究大囫囵城址,利于探索张家口地区古代城市发展历程的特质,进而准确定位张家口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大囫囵城址;三岔口;障城;战略地位

张家口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存留下一批古代城邑遗址,位于崇礼区高家营镇的大囫囵城址即为其一。囫囵,是“库伦”或“圐圙”之音转。“库伦”和“圐圙”是很古老的词汇,突厥语和蒙古语都使用,是“土围子、城池”的意思,凡是有围子的聚居区都有可能使用这样的名字。所以,“大囫囵”其实就是大围场和大城池的意思。该城址的概况在《中国文物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有所记载:

大囫囵城址,属汉、辽金时期,系县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调查发现,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六边形,南北长约250 m,东西宽约200 m。城垣夯土筑成,残高6 m。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红陶素面或绳纹罐、盆等残片[1]。

侯仁之对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颇有建树,曾指出:

城址的确立,是一定区域内多种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区域特征在城市问题上的一种表现。城市本身一些较为深刻的地理学特征,往往与城市位置密切相连。这些特征不仅在城市最初形成的时候便开始显示并发生影响,而且往往保持在城市后来的发展中,成为某种根深蒂固的东西[2]。

刘庆柱对已发现的周长在2 500 m以内的约40座一般汉代县城址进行统计,发现这些城址绝大多数分布在汉王朝北部边疆[3]。由《图集》记载的大囫囵城址规模可知,其周长应在千米左右,具备汉代“北边”郡下辖县邑的规模。辽金时期,大囫囵城址得以修缮沿用。可见,该城址蕴含着侯仁之所说的那种“保持在城市后来的发展中”的“某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此外,城址形状特殊,呈不规则六边形,在迄今发现的汉和辽金时期的城址中十分罕见,另据卫星图显示,该城址保存程度较为完好,这些都使得对大囫囵城址的实地踏察具有必要性。

一、大囫囵城址与其周边的自然人文环境

大囫囵城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高家营镇乌拉哈达村以西200 m的三级台地上(E114°56′,N40°53′),其西南距张家口市区约10 km,东北距崇礼城区约39 km,北距驿马图乡约35 km。

大囫囵城址处于崇山峻岭的包围之中,西部和南部山脉海拔较高,东北方向为海拔较低的浅山丘陵区,在城址的西侧和南侧有“西沟河”和“东沟河”,分别自北向南和自东向西流经该地,两河在城址西南约1.5 km处汇合,称为“清水河”,向南流经今张家口市区。沿河所形成的河谷道即为张家口市区与崇礼区和驿马图乡等地沟通往来的媒介,今S242和X406(即俗称的张崇公路)从大囫囵城址以南经过,见图1。

图1 大囫囵城址与其周边自然、人文环境示意图

二、城址考察概况与城址性质蠡测

大囫囵城址现仅存有夯土城垣,保存情况不甚理想,城址内地势北高南低,海拔927±2 m。城垣有豁口7处,从南边顺时针依次排列,分别编号为H1~H7,宽度不等。据实测,城址周回约375 m,H3~H6的直线距离为113 m,H2~H5的直线距离为106 m,与《图集》所载“南北长约250 m、东西宽约200 m”有较大出入。这是因为城址本身为不规则六边形,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东墙、西墙、南墙和北墙。因此,《图集》所谓的“南北长”和“东西宽”并不严谨。城址南侧的台地上与城址内种满了耐旱经济作物——沙棘。

踏遍城址内外,仅在H3外侧的杂草丛中发现一些散落的汉和辽金时期的绳纹罐和盆等残片,与《图集》所载“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红陶素面或绳纹罐、盆等残片”相符。除此之外,在其他地方基本不见明显的历史文化遗存。因此,对于7处豁口的细致调查(确定当时门址所在)便成为接下来的主要工作。

H1、H2、H4和H6两侧断面呈不规则状,夯层难辨,推测应为墙体倒塌所致。H4所在城墙残高6m左右,与《图集》所载“残高6m”相吻合。H4以北不远为一处断崖,其形成应与城址西南方烧砖厂的取土有关。

H3宽4.93 m,残高2.75 m,两侧断面垂直,夯层清晰可见,宽度为17~27 cm不等,正对今张家口市区的方向,清水河谷道及市区北部的楼宇清晰可见。

H7宽4.5 m,残高3 m,两侧断面垂直,夯层亦清晰可见,夯层宽度与H3相近,正对的东南方向即今高家营镇所在之宽谷,张崇公路清晰可见。

H5两侧断面亦成不规则状,以南不远有现代水渠1处,已干涸。H5内外两侧有延至地面的缓坡,在缓坡顶端建有现代信号塔1座。可见,缓坡处应为整个城址的制高点所在。

鉴于H3与H7断面垂直,夯层明确,且视野颇佳,可清晰俯瞰通往今张家口市区和崇礼区的道路,故推测其为当时城门的可能性较大。

H5内外的缓坡为整个城址的制高点,而同为城垣坍塌所致的H1、H2、H4和H6内外地面平整,并无类似缓坡的存在。站在缓坡上四望,城址周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览无余,故而推测H5处当时很可能建有类似望楼的高大建筑物,缓坡应为该建筑物坍塌所形成。

徐龙国将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秦汉边城按规模分为3类:“第一类规模一般较大,城址长宽在600~2 000 m之间,面积在40万m2,周长约3 000 m以上,这类城址有些为重要县城,多数应为郡治所在地;第二类长宽在400~600 m之间,面积16~36万m2,这类城址大致属秦汉时期的县城;第三类长宽在300~400 m,面积在10~16万m2,有的甚至不到10万m2,这类城址一部分是交通要冲上的重要城邑,或大型障城,有的还是当时都尉治所在地,另一部分则是当时的县城。”[4]大囫囵城址的周长仅375 m左右,距徐龙国所言的第三类城址的规模还相差甚远。此外,城址周围只发现了普通的泥质灰陶、绳纹罐和盆等残片,并没有发现类似瓦当、板瓦和筒瓦等高规格的建筑材料,可知该城址的级别不高,很难将其定性为当时县治级别的城邑。

《史记正义》引顾胤云曰:“鄣,山中小城。亭,候望所居也。”[5]2961大囫囵城址处于崇山峻岭的包围之中,其规模又远不及当时县治级别城邑的标准,总体来看具有“山中小城”的特点。有学者研究阴山障城的特点,认为“障城比边城的规模小,大致边长在200 m之内”,并指出“构筑的险要性”是其特点之一[6]36-38。大囫囵城址亦筑于阴山之中,虽呈不规则六边形,但其边长肯定“在200 m之内”;城址建于今张家口市区以北山地中的交通要冲之处,利用坐落于3级台地上居高临下的“地利”和东南及西南向的城门,城址周边的一切情况可谓“尽在掌握”,城址具备较为突出的候望预警功能,也充分体现出“构筑的险要性”。因此,大囫囵城址很可能为当时的障城,为张家口南部盆地一带社会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三、城址在张家口古代交通战略上的地位

张家口地区位于中原、漠北和东北地域的接合部,呈现出“三岔口”式的交通地理面貌。张家口地区也是上古时期北方民族和地域文化(东北方的辽西地区“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西南方的“仰韶文化—夏商文化”,西方的“河套地区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交融的“三岔口”[7]。而大囫囵城址恰是对张家口地区“三岔口”式的交通形势与文化交融特质的极好微观诠释。

正如该文第一部分图文所示,大囫囵城址西南连张家口市区,北通张北草原,东北可达崇礼区。该城址级别不高,规模不大,但在张家口地区古代交通战略上却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城址以南(今张家口市区)于汉代建有“广宁”县治,该县属汉幽州上谷郡[8]。史籍中经常可见北方游牧民族“入寇”上谷郡,汉朝军队由此出击的记载。如: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9]170。

元狩元年(前122年),匈奴入上谷,杀数百人[9]175。

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夏,渔阳乌桓与右北平胡千余寇代郡、上谷[10]2983。

元初五年(公元118年)秋,代郡鲜卑万余骑遂穿塞入寇,分攻城邑,烧官寺,杀长吏而去。乃发缘边甲卒、黎阳营兵,屯上谷以备之。冬,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10]2987

元光六年(前129年),车骑将军卫青击匈奴,出上谷,破胡茏城。将军李广为匈奴所得,复失之。公孙敖大亡卒:皆当斩,赎为庶人……罢军屯月余,匈奴大入上谷、渔阳[5]2864。

大囫囵城址与广宁县关系密切,应是其对外攻防上的前沿据点;从更宏观的方面看,或许还是汉代上谷郡乃至幽州刺史部对外攻防体系上的重要一环。

大囫囵城址所在地辽金时期分属西京道归化州和西京路宣德州,辽“文德”县和金“宣德”县均治于今张家口宣化[11]。该城址在当时的交通战略地位依然十分重要,如蒙金战争的转折之战——野狐岭战役即发生在其附近。史载:

八月,大元大兵至野狐岭,承裕丧气,不敢拒战,退至宣平。县中土豪请以士兵为前锋,以行省兵为声援,承裕畏怯不敢用,但问此去宣德间道而已。土豪嗤之曰:“溪涧曲折,我辈谙知之。行省不知用地利力战,但谋走耳,今败矣。”其夜,承裕率兵南行,大元兵踵击之。明日,至会河川,承裕兵大溃。承裕仅脱身,走入宣德。大元游兵入居庸关,中都戒严。识者谓金之亡决于是役[12]。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示,“野狐岭”位于今张北和万全交界的“土边坝”,“宣平”位于今怀安县西北[13],“会河川”应是指今东洋河、西洋河和南洋河交汇地带,以上几者与大囫囵城址所在地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野狐岭”及“会河川”与大囫囵城址的直线距离分别约为25 km和48 km,都属于今张家口西北之阴山余脉,山脉南北交通主要借助穿切山脉的河流所形成的天然谷道。宣平“土豪”所谓“溪涧曲折”和“用地利力战”,反映出当时这一带复杂的交通状况和极高的防御效能。金朝大将承裕溃“入宣德”,主动弃守由野狐岭和大囫囵等构成的坚固防线,不仅导致“大元游兵入居庸关,中都戒严”,更开启了“金之亡”帷幕。

大囫囵城址在战争时期发挥着防卫和出击的功用,在和平环境下,还对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史载,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

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于是始复置校尉于上谷宁城,开营府,并领鲜卑,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焉[10]2 982。

辽太祖三年(公元903年):

五月甲申,置羊城于炭山之北以通市易[14]。

汉护乌桓校尉治所“宁城”位于今张家口市万全区,辽之“羊城”位于今张北县白城子村西南,两地距大囫囵城址直线距离分别约为22 km和53 km。“并领鲜卑,赏赐质子,岁时互市”表明今万全一带在东汉时期为汉族与乌桓和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联系交往的中心。“以通市易”的羊城的设置则反映出张北一带在辽金时期成为北方各族贸易往来的前沿。大囫囵城址所在地距“宁城”和“羊城”较近,其便利的交通很可能使之在“互市”和“市易”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辽金以后,大囫囵城址虽已废弃,但张家口地区在北方民族交往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愈加明显。元明两朝在此开辟驿路,至清代发展为著名的张库大道。

汉朝始建且被辽金沿用的大囫囵城址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高家营镇,虽没有《中国文物地图集》所言“南北长约250、东西宽约200 m”的规模,难以具备成为县治级城邑的条件,但由于其修筑在具有“三岔口”交通形势之地带,居高临下,很可能属于兼具候望预警功能的“障城”。城址所在地两汉时期属幽州上谷郡,辽金时期分属西京道归化州和西京路宣德州,是汉、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民族交往融合的前沿。大囫囵城址地处的阴山山脉在战争时期是山南民族防御和出击山北民族的阵地,在和平环境下则成为南北民族经贸交往和文化互通的舞台。大囫囵城址在中国古代北方长城沿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交通战略作用,这或可视为今张家口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所处地位的一个缩影。相信随着对张家口地域内的古代文化遗址的调查发现与踏查研究的增多,这里的历史文化映像会愈发清晰。

[1]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202.

[2] 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2.

[3] 刘庆柱.汉代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G]//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547.

[4] 徐龙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秦汉边城初探[C]//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06:34-38.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 罗庆康.论阴山障城的特点及其他[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36-40.

[7] 苏秉琦.谈“晋文化考古”[G]//文物出版社编辑部.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48.

[8]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M].北京:中华地图出版社,1982:27.

[9]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6册[M].北京:中华地图出版社,1982:11.

[12] 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066.

[13]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M].北京:中华地图出版社,1982:8.

[14] 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

AnInvestigationintotheTownSiteofDahuluninGaojiayingTownofZhangjiakou

ZHAO Wen-hui,SONG Wei-wei,LIU Jun,WANG Hai

(Department of History,Bohai University,Jinzhou,Liaoning 121013,China)

The scale and shape of the town site of Dahulun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being the city of county jurisdiction.However,because of its position in the transport hub,it becomes an important fort with a warning function.The town site belongs to Shanggu Prefecture of Youzhou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oreign defense of the two dynasties.In the Liao and Jin Dynasties,it respectively belongs to Guihua and Xuande and occupies a strategic position of transportation,where the famous Yehuling Battle between Meng and the Jin Dynasty takes place.In the peaceful times,this town site contributes to the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onalities in the north.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own site of Dahulun help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ities in Zhangjiakou,thus properly deciding the position of Zhangjiakou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town site of Dahulun;the crossroad;fort;strategic position

2017-05-29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6CZS024)

赵文慧(1989-),女,河南安阳人,渤海大学历史学系专门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王海(1981-),男,河北秦皇岛人,渤海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及东北地方史。

K 87

A

2095-462X(2017)05-0046-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1010.0215.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10-10 2:15

(责任编辑治丹丹)

猜你喜欢

城址张家口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分行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分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张家口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
吉林省大安市老缪家屯城址调查简报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中国与朝鲜境内的渤海国城址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