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

2017-11-15周婧

职教论坛 2017年23期
关键词:器乐教学学习能力多元化

摘 要:文章基于高职教育在当今的特定目标与特点,分析了高职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高职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基本方向下,分析了高职院校传统器乐教学模式的利弊,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高职器乐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发掘学生学习潜力的方法,以寻求适合高职器乐教育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形成全新的未来高职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探索。

关键词:器乐教学;多元化;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周婧(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提琴演奏与教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俄罗斯民族性研究”(编号:YS162031),主持人:周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3-0074-03

高职教育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所体现的职业能力和个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广大一线就业岗位的整体工作水平和素质,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的质量如何将成为影响社会生产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高职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学及小学的音乐老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毕业后不仅从事了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工作,有的还进入社区、进入琴行进行大众音乐教育或者进入演艺机构进行艺术管理与经营工作等等。所以,在当今的形势下,高职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实际上已经多元化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也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新的培养目标了。为了突出职教特点,培养出具有扎实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音乐教育人才,应该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进行创新。

一、高职传统器乐教學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927年,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专业学校“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其课程设置进而到器乐教学模式与方法却主要来自于欧洲。沿袭着欧洲的所谓科学性的器乐教学的传统,有一整套完备的指法、弓法、技巧训练模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音乐学院训练模式。我国后来成立的音乐学院以及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大都也采取了这种模式。所以这种“音乐学院”模式,即追求科学训练方法、完美演奏技巧和状态的模式的影响非常大,一种惯性使得其对于当今的高职器乐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笔者的专业大提琴来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提琴教育家、演奏家大卫·波佩尔的理论对大提琴的教学和演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为大提琴创作了专属的48首练习曲,将大提琴演奏技巧尽数放入其中,并且从不同的方面对大提琴的左右手技巧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大提琴技巧训练依赖的主要是口传心授的经验传授形式,可是他的这些举措使得大提琴技巧的逐步提高得以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这种训练方法在特定国家、特定地区和特定时期曾经对器乐教学提供了在当时当地看来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高职器乐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学生演奏技巧技能的提高,演奏基本功会比较扎实,同时也是教师比较便于组织教学,能够迅速发现学生在学习时的技巧错误而加以纠正、进行调整。可以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这种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是有其优势的,它为大量的专业表演机构和团体提供了大量技术过硬的演奏人才。但是,正如前文所述,高职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向社会提供专业的演奏人才,而高职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多元的,如果我们现在还是依然完全照搬这种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主要追求单纯的演奏技术的提高,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音乐水平和多元化就业都是弊大于利的。所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试图以传统的器乐教学方法为基础,进一步探索符合高职音乐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使得高职学生可以在教学周期内不仅具备一定的器乐演奏能力,也要学习掌握其规律、教学方法,并具备一定的组织中小学器乐教学能力和开展社会音乐的活动能力。

二、多元化的高职器乐教学方法

高职音乐教育因其教学目标的非单一性,其教学也呈现出区别于音乐学院器乐教学的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元化特征不仅仅在音乐学的学科之内,它甚至出现了借鉴其他学科的交叉倾向,例如心理学、生理学等。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对器乐学生进行生理与心理的研究是必要而有效的,以演奏技术为主体研究对象逐渐转变为了以高职器乐学生为研究对象,教学模式也由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

(一)心理学研究作用于高职器乐教学

近年来,心理学这门学科对音乐教学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和研究者的重视,高职器乐教育研究同样也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持。在高职器乐教学中,应当把演奏技术学习和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器乐教学中的技巧习得、情感体验到最后的完整表演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得器乐教学更加深入更加科学。例如大部分器乐学生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上台演奏时不知如何克服自身的恐惧感。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和长期的器乐教学实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基本演奏技术技巧掌握不够;演奏者联系熟练度不够,并且不能流畅背谱;演奏作品的难度高于自身实际演奏水平;学生的主观表现欲的缺乏等等。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如一个学生的演奏中如果音准和节奏以及音色等存在较大问题,有时不仅是左右手的动作不到位,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可能是练耳缺乏训练。所以这种情况应当首先加强对学生练耳的训练,加强其内心听觉的培养。

(二)自我预期值作用于高职器乐教学

任何人在进行演奏时都会对自己的演奏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也不例外。而在演奏之前,则会对自己的演奏有一个预估,这种预估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对演奏的自我预期。自我预期值在演奏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个值越高,就越能对学生的演奏产生正面的心理影响,让其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可以正常甚至超常发挥。相对地,这个值越低,就越容易对学生在演奏时产生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其自信度降低,上台演奏时容易低估自己、产生过分紧张等不良情绪,不能够正常发挥平时的训练水平。由此可见,自我预期值虽然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但其在学生演出时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使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演出中提高自己的自我预期值,使其在心理上做好演奏的准备,是器乐教学中的重要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如果做好了,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表演潜力,有利于学生在演奏时的心理稳定、技术发挥与情感表现[1]。endprint

(三)人体构造理论作用于高职器乐教学

将人体构造理论知识融入器乐的教学中,演奏中的不同技巧所对应的不同肌肉和骨骼以及大脑对演奏的控制和一系列反应对研究器乐教学有非常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目前高职器乐教学,大部分教师都从外部的肢体、手型、动作来判断学生掌握技巧程度和熟练度。这种由教师通过直观感受和自身经验对曲目中的技巧要点进行讲解是比较主观,在教学中不够全面,不能清晰判断问题。而用人体构造理论来指导弦乐中的左手按弦、揉弦右手运弓、放松以及手指的灵活等问题,就可以调整学生的肌肉到最佳的演奏状态,让教师有更客观和清晰的教学模式。如:弦乐器的运弓是通过肩膀、手臂、手腕、手指一起来配合的,那么在跟学生授课的时候进行客观细致讲解会让学生更加清楚练习的步骤,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所以结合人体构造理论运用在教学中是更加科学的。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升高职学生器乐学习能力

高职的器乐教学特点首先呈现为两个方面,即学生一定是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主体,而教师则要起到引导和发掘的作用,只有充分把握这两个特点,认清学生和教师在高职器乐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才能将高职的器乐教学较好地开展起来,从而到达演奏技巧、艺术水平等的传授目的,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成为可以为社会所用的复合型人才[2]。在这一点上,世界器乐教育界已有先例,如铃木(日本人,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就对以往单纯研究技术的小提琴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革新,主张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重视对学生潜能的发掘[3]。他研究出了多种新的练习曲及乐曲作为他的新教学方法的教材,并且不仅在日本及东亚地区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使用,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初期主要集中在小提琴教学领域,随着广大器乐教师对他理念的认同,他的影响也逐渐扩展到了其它的器乐教学领域,成为了世界闻名并且得到大多数器乐教师认可的世界级教学法[4]。

(一)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

高职器乐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零基础入门,而且他们未来大部分有机会从事器乐教育。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进行比喻举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可以很容易明白和接受所讲的技巧概念。学生也可以轻易地模仿老师的动作来练习。如弦乐练习跳弓的演奏时可以告诉学生右手感觉如同向下拍皮球,让学生可以直观联想到。同时要多注重培养学生在听力方面的能力,学会倾听然后打着节奏模唱自己演奏的旋律,这样会更好熟练掌握音准、节奏、音乐情感。再去演奏时会感觉到音乐非常自然生动,学生也不会演奏的生硬呆板。

在教学班的组成上,既有一人课,又有几人课,也有大课。这样的课程组合形式可以使得程度相似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以提高器乐教学的效率。在此基础上,也应当让这几种教学班的学生交叉上课,这样不同演奏程度的学生定期在一起上课可以使得其演奏兴趣得到提高,音乐的眼界也得到开阔。在教学形式上,还应当结合现在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除了演奏之外,还要多看、多听、多想。

(二)结合兴趣来选择适用教材

教材在学生的器乐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市面上器乐教学的教材琳琅满目,教师选择教材应当把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可以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接下来的器乐学习作为主要考虑原因。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还要重视教材编写的侧重点。特别是刚入门的器乐学生中选用相应的教材尤为重要,这会大大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基本功的积累。在当前的高职器乐教学中,选择教材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随意性太强而科学性欠缺。教材的编写应考虑到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从易到难结合学生心理状态来进行编写。可以采用现代普遍广泛流传的歌曲旋律或优秀影视作品中的题材作为音乐素材来进行编曲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复合型人才,在其器乐教材的编写内容中应当适量增加拉唱、弹唱等形式。

(三)提高音乐实践的作用

音乐实践是高职器乐学生在就业之前将所学的技能真实运用到音乐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以,给学生创作各种器乐演出的机会和舞台就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不断积累舞台表演的经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会让学生更喜爱器乐演奏,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笔者所在学校每周有交响乐团排练课程,上个学期全省的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中参与这项音乐实践的学生演奏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也学习到独奏课程中学习不到的合作经验。在今年的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笔者的部分学生也参加了重奏和室内乐的排练和比赛,期间学生通过这些音乐实践开始学习如何演奏重奏和合奏作品,在音乐处理和音乐表达上有非常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活动中自我效能感问题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與表演),2004(1):82-86.

[2]吴佳,杨九华.20世纪小提琴教育理论著述概览[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4):77-81.

[3]铃木小提琴教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卞尔·弗莱什.小提琴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时红兵endprint

猜你喜欢

器乐教学学习能力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音乐院校器乐教学
少儿器乐教学法创新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校器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浅析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