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探究视域下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

2017-11-14邹曲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对折等腰三角学困生

邹曲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三成中小學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整天被迫困于教室听不感兴趣的内容,还要面对同学异样的眼光.有些教师把学习困难的成因完全归咎于学生本身,认为他们不是学习的“料”,或缺少自身的努力,因而指责多于帮助、批评多于启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观察、猜测、思考、操作、发现、验证、归纳等活动中主动探究,通过个体自主“探”、启发引导“探”、小组合作“探”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悬疑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提出悬疑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对折、再对折,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观察一下对折了几次,共有几层,量一下高度是多少?然后教师接着说:“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高8848m,如果将一张足够大厚度为0.1mm的纸对折30次就能超过珠峰高度,你们相信吗?”这样,教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悬疑问题,将学生置于“愤”、“悱”的境地,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急于学习新知去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工具价值.例如,在讲“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舞台背景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判断它们是否全等,但其中各有一条直角边被遮住而无法测量,工作人员分别测量未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对应相等,于是判断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认可他的结论吗?

二、启发引导,为学困生自主探究提供支撑

由于学困生的基础薄弱、存在知识断层、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无法独立学习.此时,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基础,一味追求“自主性”,对学生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势必使学生孤立无援,更加讨厌学习数学.学困生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解决困难,需要教师知识上的点拨指导,情感上的援助.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时,教师可以在知识“连接处”引导,将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修复知识的“断链”,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思考x(3x-1)=0、2x(x+2)=0,尝试说出方程的解,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引导学困生根据A·B=0推导出A=0或B=0,并据此求解.教师在“困惑处”引导,根据本节课的难点设计问题“解方程(x+3)2=4(x+3)”,学生容易在方程两边同除x=3,得到x+3=4的不完善结论.让学困生说出同除的依据,学生说出“在方程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数”,还有学生说出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2,然后让学生完整复述等式的基本性质2,这时他们发现忘了一个前提——“不为零的数”.教师继续引导:x+3可以为零吗?为零时等式成立吗?从而发现解这个方程还有一个解为x=-3.教师在“辨析处”引导,让学生掌握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的区别与联系,帮助他们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三、开展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干预,改变学困生不愿表达、不想表达的现状,让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并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沟通中彼此分享,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教师可以开展活动引发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沿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平分线对折,看看发现了什么?为改变学优生“独霸”话语权的现状,教师要让学困生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学困生有说是等腰三角形的,有通过折叠发现是轴对称图形的,也有说两个角相等的.教师要鼓励小组活动以学困生为中心,以学优生的“探”引导学困生的“探”,让学困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能从边、角、对称等角度逐步完善.有的学生从“角”的角度表述两角(底角)相等,折痕与一边(底边)垂直;有的学生从“边”的角度表述,两边(腰)相等,折痕即顶角的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有的学生从对称的角度叙述,折叠后有三组角对应相等、三条边对应相等.开展合作探究,为学生营造了宽阔的舞台,让他们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碰撞智慧,从而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共同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折等腰三角学困生
对折十次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讨论多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