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7-11-14王远卿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弹簧秤刻度注射器

王远卿

压强、密度、浮力、机械效率等力学知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灵活引入课题,诱导学生思考

1.故事引入法.初中生喜欢有趣的故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故事引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讲解阿基米德帮助国土检测王冠的故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复习回顾法.物理知识结构是呈螺旋上升的,前后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前经验”,在回顾旧知的同时引入新知的学习.例如,在講“功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功的定义、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并提出问题:两同学将同一物体从一楼搬至四楼,高度相同,所用时间不同,学生所做的功一样多吗?做功一样快吗?由此,使学生明白做功的多少与快慢不一样,从而引出功率的概念.

3.问题引入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小车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由于水平面材料不同,小车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小车为什么停下来?小车在毛巾上,还是在木板上滑行时间长?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学生在自主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变化也越小,小车前进得越远.

4.多媒体诱导法.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交互性强的特点,能运用视频、动画等动态地呈现事物的变化过程.例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教师可以播放轮船自由航行,潜水艇自由上浮、下潜,以及热气球上升场景的视频,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浮沉现象存在于生活中.然后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怎样的呢?这样,既引入新课的学习,又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思考.

二、关注教学过程,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并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在讲“力 弹力”时,学生对力的大小没有概念,教师可以变讲授为感知、体验,让学生托起2个鸡蛋,让学生感受1N的大小,拿起一块砖,感受20N的大小.让学生观察弹簧秤,看看弹簧秤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单位的?弹簧秤上最大刻度值是多少?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通过观察,学生知道弹簧秤的量程、最小刻度值.这样,学生经历观察、称量、发现、思考、归纳的过程,使知识的学习变得丰富有趣.

三、以情优教,构建积极情感

1.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物理学科,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使我们体会到物理知识研究的范围之广,大到天体运动,小到粒子运动,都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之美,引领学生感悟物理之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物理学史熏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物理学史知识,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以介绍物理学家帕斯卡的故事;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这样,以科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要关爱学生.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时,为测定大气压的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将注射器活塞推至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并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然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大气压强的值.虽然这样测定大气压的值不精确,但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引入课题,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构建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弹簧秤刻度注射器
欧姆表的刻度真的不均匀吗?
——一个解释欧姆表刻度不均匀的好方法
被吃掉刻度的尺子
谁大谁小
按摩注射器
远离打针恐惧的儿童玩具注射器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的方法、技巧、探究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