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阅读教学的三个“多思考”

2017-11-14罗树庚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情阅读教学策略

【摘 要】课堂教学是基于“学”,为了“学”。要逐步形成关注“学”的课堂教学文化。关注“学”,需要我们树立“课堂为学”的教学理念,明确“课堂在学”的目标观念,创设“在课堂学”的教学氛围,选择“课堂让学”的教学方法,思考“课堂所学”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 让学 学情 策略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推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其中最为显著的两个改革:一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二是赋予全体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被以生为本的“以学定教”所取代。从“教学”走向“学教”,“让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回看最近十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之路,重心、重点从原先放在“怎么教”“教什么”上,慢慢已经转移至“为谁教”上。即课堂教学是基于“学”,为了“学”,要逐步形成关注“学”的课堂教学文化。

关注“学”,需要我们树立“课堂為学”的教学理念;关注“学”,需要我们明确“课堂在学”的目标观念;关注“学”,需要我们创设“在课堂学”的教学氛围;关注“学”,需要我们选择“课堂让学”的教学方法;关注“学”,需要我们思考“课堂所学”的教学内容。对于已经达成的普遍共识,不再赘述,我想重点谈一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关注“学”,该如何把海德格尔提出的“让学”教学原则更好地落到实处。

一、设计时多思考“学什么”

为了更好地关注“学”,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用教;学生稍加思考或者同学间相互交流后就能理解的,不用教;即使教师费劲地教,学生仍然不会的,不用教。除去这“三不教”,一篇课文真正值得我们教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因此,特级教师管建刚曾说,我们要教给学生更有价值的“10%”。这“10%”是什么呢?是教了以后学生才会的,是学生学了以后“会学”的部分。让学于生,要求我们以学定教,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哪些是他们已经会的,哪些是需要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师要了然于胸。让学于生,要求我们顺学而导,把文路、教路和学路统一起来,教在学生需要之处,教在学生不会之处。

2002年,特级教师王雷英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军神》一课,她以问题为导向,足足用了十二分钟,几乎让所有的学生提了“自己认为不懂的或值得研究的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切入,很好地体现了重学情、找起点、关注“学”的先进理念。王雷英老师是借班上课,学生课前未曾进行预习,所以她才不得已选择在课堂上摸底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

我们平常教学,学生基本上都是在预习的前提下走进课堂的。因此,了解学情、了解起点,完全可以前置到课前。这些年,全国各地许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基于“学”的阅读教学课堂。导学案、理学单、预习卡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设计了如下预习卡。

《威尼斯的小艇》预习卡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约用时( )分钟

1.搜集资料,对威尼斯和威尼斯的小艇作一些简单了解。能用简洁的语句介绍给别人听。

2.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摘录优美的和难写的词语,摘录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尝试做一做课后习题,并阅读课后链接《威尼斯之夜》两遍。

优美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和大家探讨?

4.课文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请在预习时想一想。

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卡,汇总学生提出的50多个问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商量选择了其中三个大家问得比较一致的问题。即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详写人们的活动?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威尼斯的静?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课堂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推进。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摈弃了传统阅读教学由教师“钦定”教学目标、内容的做法。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似乎是为“教”服务的。虽然在“教”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一些“学”,但“学”往往只是用来填充和点缀的,教者的控制性很强,导致学习者受到很大的束缚。应让学于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教法的选择等都服从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让教室变为学室,变“教学”为“学教”。

二、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适切性”

关注“学”,需要我们创设“在课堂学”的教学氛围,变传统的“满堂灌”“问答式”教学为“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提供适切的帮助与支持,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这里所说的“适切”,不仅是指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还包括要考虑到学段特点、年级特点,使所上的课是适合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体现那一种文体特点的。

以一个同课异构的例子来说明。一次教研活动中,两位语文教师选用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不!是乐谱错了》一课作为研磨内容。两位教师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上,都把教学目标放在读懂这个长段落上。

甲老师在学生朗读、标出段中句子数量后,指导学生读懂第一个句子,用圈画的方式找到句子的关键词“发现不和谐”。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用圈画的方式,找出其他四个句子的关键词。最后,用关键词串联法概括这个长段落的主要内容。endprint

前面的环节,乙老师和甲老师几乎一模一样。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时,乙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格,让学生用摘录法概括其他四个句子的意思,完成表格。最后,借助表格简要说一说这个长段落的主要意思。

两位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关注了“学”的策略,给予学生帮助与支持。但细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支持,在“适切性”方面还是有巨大差异的。如果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我认为甲老师选用圈画的策略好。一是三年级学生虽能读懂长句子,但用关键词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二是三年级学生书写速度慢,一边提取信息,一边摘录,难度太大,效率低。如果这篇课文给四年级学生学习,乙老师用摘录的策略就会优于甲老师。尽管三、四年级都属于第二学段,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关注“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选择策略时,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发挥好助学、促学的主导作用。

三、引导中多思考“最近发展区”

关注“学”,不排斥教师的引导。因为就教学内容而言,熟悉处的陌生,学生是不容易发现的。找到一篇课文最有价值的“10%”,从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中挖掘出未知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学”,这是教师的职责。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文,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简要描述了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学生一读就懂。许多教师在领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把目标确定为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也有部分教师会借助表格,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价值定位在训练学生提取信息上。填写的表格如下。

如果仅仅是这样处理《蝙蝠和雷达》这三个自然段,显然没有挖掘到能引领学生深层次学习的内容。这样处理教学内容,学生的感知、理解以及思维活动仅仅停留在语言学习的浅层次。尽管也使用了填写表格的信息提取策略,但这样的“让学”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那么,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价值到底藏在哪里呢?怎样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挖掘出核心的“10%”呢?

我认为,第一个核心教学价值的内容恰恰就在上面这张表格中。学生借助表格提取信息后,我们不能就此打住,我们要利用好这张表格,继续追问三个问题:第二、三次试验,课文为什么没有写实验室的布置?第二、三次试验的结果,作者为什么要合在一起写?三次试验的结论,作者为什么要合并在一起,并且单独成段?这三个问题的追问,有助于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有助于引导学生發现作者有详有略的写作意图。

第二个核心教学价值的内容藏在实验室的布置里。课文是这样写的。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推敲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趣味性是核心教学价值之一。作者在写实验室布置中,为什么要用“横七竖八”“许多”“几个”“一个”“一根”这些词语?不写行不行?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说明性文本语言简洁准确的秘妙,我们可以把课文中的内容变换成下面的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语言的秘密。

在一间屋子里拉上绳子,绳子上系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铃铛没响,绳子也没碰着。

真正有价值的“让学于生”,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引领作用,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课文中那“10%”的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内容,引领学生从“一读便知”转向“再读才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跃进。

关注“学”,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关注“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文化,更是一种我们需要去追寻、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邵军.“学在课堂”的教育意蕴、价值依据及实施路径——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9):52-55.

[2]管建刚.教给学生更有价值的“10%”[J].人民教育,2012(21):40-42.

[3]王雷英.王雷英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25-34.

[4]罗树庚.让学于生,一课一得足矣——《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5):18-20.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情阅读教学策略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