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音乐治疗当代发展探究

2017-11-14张勇

人民音乐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五音民族音乐疗法

■张勇

社会音乐生活Social Music Activities

中国民族音乐治疗当代发展探究

■张勇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治疗当代发展的梳理与归纳,阐述了养生取向、医疗取向和心理取向三位一体的民族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内涵。文中还着重对具有争议的民族五音疗法进行了矫正研究,并就中国民族音乐治疗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

一、当代民族养生取向音乐治疗的发展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内音乐治疗专家、学者们将“乐与人和”“天人合一”作为音乐养生活动的指导思想,在强调运用五音、六律来促进人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舒畅情志基础上,对音乐的养生功能展开了一系列的当代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民族养生取向音乐治疗成果。

(一)民族音乐养生思想的当代探索

中国民族音乐治疗的当代研究中,突出了对音乐养生效果的量化分析和质化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人在聆听音乐时,音乐进入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系统后,对人体产生了一定的物理作用,进而影响到人体的肌肉、血脉等器官运动。特别是当音乐的振动频率和人体的振动频率、生理节奏相统一时,音乐就会引起人的生理反应,激发出人体内部的潜能,使人体原有的能量由静态转入动态,从而促使人的情绪随着音乐的变化产生变化。因此,当代音乐学界和医学界的相关专家、学者们,借助音乐丰富的节奏和情绪等元素对人所产生的物理作用,运用传统五音五行音乐养生理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音乐养生理论与方法研究。

1987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教授,在其出版的《娱乐康复法》一书中,介绍了中国民族音乐养生的运用原理和方法。1990年,原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作曲家何化均和华南师范大学卢廷柱教授在合作出版的《音乐疗法》一书中,介绍了音乐治疗在养生方面的思想理论。1996年,郭子光教授和泸州医学院的张子游教授在合作出版的《中医康复学》一书中,把民族音乐养生法归纳为“音乐安神法”“音乐喜乐法”“音乐开郁法”和“音乐悲哀法”等多种形式,并介绍了不同音乐养生法的理论与方法。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博士生导师张鸿懿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音乐治疗学基础》中,介绍了民族五音疗法、音乐松静养脏功等民族特色的音乐养生方法,同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在其出版的《怡情悦志——中医娱乐疗法》一书中,把音乐胎教和音乐美容作为民族特色音乐养生法,并作了详细的介绍。200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范欣生教授,在其出版的《音乐疗法》一书中,整理出了民族音乐用于各种人格特质的音乐养生理论。①以上著作中有关中国民族音乐养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养生的当代应用与发展。

(二)民族五行音乐的当代采编

在中国民族传统五行音乐的养生理论基础上,当代音乐治疗专家、学者们研发出了一系列的音乐养生音像产品。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借鉴传统周易学说,结合传统五行、五音对应关系理论,在1999年出版发行了《易经五行疗效音乐》套装6CD。这套CD目前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年,结合五音、五行和五脏之间的联系,北京中医药大学赫万山教授与已故作曲家石峰老师联合出版了五套《五行音乐》系列磁带和CD光盘,其中包括12种不同的音乐,此套养生音乐不仅在全国多家医疗机构得到了应用,也在日本、韩国和台湾发行。美国夏威夷大学医学院替代医学系的吴慎教授,于2006年根据《黄帝内经》五音对五脏的养生理论,研发出了《理疗养生音乐》7CD,②这一养生音疗体系目前已经在世界多地得以推广。

(三)民族音乐松静养脏功的当代发展

音乐松静养脏功的产生源于1987年,当时时任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的潭孝厚突发多发性大动脉炎,在评估病情的过程中,由于感觉无法承受手术带来的风险,潭院长放弃了手术治疗。在常规医疗手段无法有效干预治疗的情况下,潭院长采用每天练习音乐松静养脏功并配合少量药物治疗,在坚持了五年的音乐松静养脏功练习后,经医疗设备检查,潭院长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③之后,音乐松静养脏功经潭院长整理,创编出了一套完整的音乐养生功法并开始面向社会推广。

音乐松静养脏功的理论是结合音乐、中医和气功等理论产生的。此功法将音乐元素融合于传统气功原理之中,引导气功练习中的动作节奏,以此来调整人的身体运动、气息控制和冥想内容。在练习的过程中,经过身体运动的姿态、运动呼吸的节律以及人的大脑意识内容的自身协调和反馈,让人形成了反复性的松驰反应,从而增强了个体大脑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降低了过度的交感神经活动,使人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胃肠和内分泌活动得到调节。音乐松静养脏功在练习中,采用“长呼随吸式”呼吸方式,吸气时能使交感神经产生适度的兴奋,在呼气时促使副交感神经产生适度的兴奋。在整个“长呼随吸式”的呼吸运动中,血管扩张时间由于受到深呼气变长,进而产生血压下降时间长的效果,对调整高血压、低血压有明显功效。音乐松静养脏功在后来的发展中,对姿势、放松、养脏、静养和收功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湖南湘雅医院已把《音乐松静养脏功》练习方法录制成音带和影像资料在国内出版发行。

二、当代民族医疗取向音乐治疗的发展

在中国民族音乐治疗的当代发展中,五音疗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传统音乐治疗方法。从古延续至今的萨满音乐治疗形式,其医疗价值以及现实存在的意义依然值得深入探究。在上世纪90年代,音乐电疗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普及、推广,同一年代,初步形成的民族笛疗理论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应用。历史悠久的西藏颂钵音疗作为中国民族医疗取向的音乐治疗方法,现经世人重新挖掘、整理和进一步改进后,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一)民族五音疗法矫正

民族五音疗法的应用过程中,五音、五脏由相互排斥到相互吸引,由相互的异化再到相互的同化,其产生的连锁效应是由音乐给人带来的物理、生理和心理影响所致。当聆听民族五音旋律时,音乐产生的节奏与人的脑波节奏、心脏运动节奏、呼吸节奏、肠胃蠕动等节奏相一致时,就会产生同步共振效应,这些共振波能够有效渗透到人的体内疏通被阻塞的脉络与血脉,对恢复受损伤的身体机能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④基于中医背景下而产生的民族特色音乐疗法,五音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得到了国人的广泛关注与应用。

然而,从当今传统中医学所强调的整体观来看,传统五音疗法中所强调的五音、五脏、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却存在着相生相克没有完全对应上的问题,这一问题近年来在音乐学界和医学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下从古到今,国人普遍遵循的五音、五脏、五行相生相克对应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见下表1)。

表1 传统五音、五脏、五行相生相克对应关系表

表1中描述的五行与五脏对应的相生相克关系没有问题,但五行与五音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却出现了问题。其中,五音相生中有角、徵、宫三处不能与五行对应相生,也就是角不能生徵,徵不能生宫,宫不能生商;五个相克之中也有徵、商与五行不能对应相克。按照五度相生律、三分损益法的求律法则,角相生小三度的徵,不符合五度相生的规律,也就是说,如果肝血济心,对应的是木生火,可这里五音对应的却是角、徵两音,这样的话听角调式的音乐和养心有什么联系呢?关于这一不能完全对应的关系,在古代《河洛精蕴》也曾提到:“五行、五声,同源而异流,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以为羽、徵、角、商、宫”,⑤这一论述证实了上述五行、五音相生相克关系中存在不求同而离异的理论。关于五音、五行相生相克不对应的问题,笛疗专家胡结续先生也提出了同样的质疑,并就如何解决“同源异流”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在此基础上,本文遵循五度相生律、三分损益律的求律法,重新排列了五音、五脏、五行间相生相克对应关系(详见表2)。

表2 矫正后的五音、五脏、五行相生相克对应

表2中从中医所强调的整体论的哲学观点出发,解决了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宫的五音、五脏、五行同源同流的对应关系问题,矫正了传统五音疗法中存在的瑕疵,这一排序既符合了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原理,也符合了人体与大自然法的变化发展规律,从而结束了从古至今关于五音、五行与五脏对应的混乱学说,完善了五音疗法理论,也回应了当今音乐学界和医学界对民族五音疗法中五音、五行、五脏相生相克不对应的质疑与批判。

(二)萨满音乐治疗

萨满音乐治疗思想源于原始时期的图腾崇拜,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在母系社会时期最为繁盛,后经历父系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现在。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治疗形式,当代的科尔沁蒙古族、锡伯族至今依然有萨满用音乐服务人们身心健康的行为存在。

科尔沁蒙古族在开展萨满治病时把疾病分为虚病和实病,虚病就是所谓的鬼神附体到人身体的某个部位,强烈的意念支配导致神经系统产生作用让人的局部或全身感觉到疼痛,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生理病变,只是由于迷信而产生的疼痛(现代医学叫幻疼,心理学称之为躯体化障碍)。实病就是指人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或因某种病变引起身体功能失衡导致生病。对于实病,萨满多以医疗手段予以治疗,比如骨折用接骨法,腹泻用止泻药物疗法等。而萨满跳神治疗则更多的应用于虚病的治疗。在治疗虚病前,萨满要首先了解病人的情况,然后选用相应的歌唱、舞动、击鼓等治疗仪式为病人治疗。

在萨满音乐治疗过程中,萨满首先自己表现的极度兴奋、神志不清、恍惚等,以展示其通神灵的神秘感,而后萨满便利用安代舞、神歌、敲击神鼓或手铃等音乐互动行为,引领患者起身融入歌舞之中,经由热烈的音乐治疗气氛提升患者的积极情绪,活动患病者病痛的肢体,帮其疏通血脉,以此来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⑥

锡伯族萨满音乐治疗和科尔沁蒙古族的萨满音乐治疗形式大同小异,其特点体现在其萨满神歌的运用上。1985年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发现了《萨满神歌》的手抄本(分2册共有126页),上面记载了1874年10月和1885年11月由纳喇氏尔喜抄写的有关《萨满神歌》的资料⑦,具体描述了如何运用打击萨满神鼓、跳神、歌唱等形式,通过为病人驱魔祛邪来促进患者的康复。

(三)民族音乐电疗法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老一辈音乐电疗开拓者们,在英国体感音乐疗法技术的启发下⑧,依据中医传统治疗理论,把音乐信号转换成电子脉冲信号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和听觉系统,来观察电子脉冲对人的生理、心理影响。研究发现,音乐脉冲电流具有可调节的特点,其用于治疗的电子脉冲信号大约在20Hz—20000Hz之间。其中,20Hz—50Hz的电子脉冲信号会产生明显的振颤感,可以用于患者的肌肉功能恢复治疗。50Hz—100Hz的电子脉冲信号有助于人体血液循环、血管扩充。介于100Hz—250Hz之间的电子脉冲信号对于周身疼痛有止疼的效果。到了6000Hz以上的高电子脉冲信号,可使肌肉产生强烈收缩却不会引起疼痛,进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1000Hz到20000Hz之间的电子脉冲信号,则具有能够深入到人体深处作用于内脏器官的深度治疗。⑨

中国民族化的音乐电疗将音乐、电极、电针相互配合使用,使其产生同时具有刺激经穴和音乐治疗的双重功效。音乐电疗通过对身体穴位的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提高免疫功能。聆听音乐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心理及情绪上影响,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音乐转换的音乐电子脉冲丰富多变,通常是由若干单一频率的正弦波按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等组成。具有音乐规律的脉冲,每时每刻都对人体产生了全新的刺激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会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感,增强音乐电疗的治疗效果。在国内临床应用上,已经有通过毫针替换电极线板结合人体经络、穴位,用于外科手术麻醉、肌肉损伤、脑中风遗留症、面部神经麻痹等方面的音乐电疗⑩。此外,经过临床检验,音乐电疗在治疗高血压、头痛、肌肉功能退行、神经衰弱症、前列腺增生等方面的应用也均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在音乐电疗的发展过程中还加入色光的元素,派生出了将聆听音乐、音乐色光、音乐气息和音乐电流融合为一体的音乐声光电疗法。

(四)当代民族音乐笛疗

在长期的民族音乐实践活动中,老一辈笛子演奏家们从吹奏笛子的训练、表演中体察到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与吹奏笛子时的手指活动、呼吸运动是息息相关的。于是他们在专业演奏笛子表演的同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总结笛疗的思想与应用方法,并初步形成了中国民族特色的笛疗理论与方法。

笛疗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吹奏笛子时使得不经常使用的左手肌肉功能得到锻炼,增强了右脑在音乐、形象思维和运动方面的功能,扩大了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能量,有助于左右脑的平衡协调。同时,通过深呼吸的反复运动,可以锻炼呼吸肌肉,增强心肺功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吹奏笛子时把音乐、情绪和机体整合起来,不仅可以娱乐,也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另外,把音乐审美体验融入到笛子演奏中,也使得演奏者个人审美情趣得到升华。

中国较早研究笛疗的是笛子演奏家胡结续先生。他1963年在疗养院疗养期间偶然发现疗养院里的养生气功训练和吹笛子的呼吸方法有很多相同之处,受到这一启发,胡继续先生开始研究笛疗。经他研究发现,吹笛子时自然形成的各种口型和因口型变化形成的“六字诀”(我国传统的气功发声疗法)的口型变化相同,这些不同口型配合不同的呼吸同样具有打通经络、宁神开窍和化瘀活血的功能。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他还开创了笛疗演奏时的7种呼吸方法和15条吹笛子的姿势,提出了老年人适合吹箫,年轻人吹笛子更适宜的养生思想理论。⑪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胡结续先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笛疗思想理论体系。我国另外一位笛疗先驱孔建华先生(原武汉市歌舞剧院一级演奏员、中原笛乐创始人)。他从1990年开始利用吹笛子时肺部的扩张运动,结合呼吸操的训练开创了自己的笛疗思想和方法,并通过和武汉市儿童医院联合举办的“笛疗班”来检验自己的笛疗方法,有效促进了患有支气管哮喘病儿童的康复。在湖南安乡县,民间笛子演奏家黎湘安先生也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发明了自己的一套笛疗理论。他还将传统五行、五音理论与现代生物反馈理论有效结合,研制出了“笛疗仪”,该项发明于2008年6月申请了国家专利。这些笛疗思想理论与应用对于促进中国民族笛疗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西藏颂钵音疗

西藏颂钵音疗是源于西藏的一种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西藏颂钵除了在祭礼仪式上使用以外,西藏喇嘛也用它来为人们治疗疾病。西藏颂钵音疗早期在国内的应用文献很少,目前还没有新的发现。当代对于西藏颂钵治疗疾病的应用研究,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荷兰籍人汉斯·德·贝克(Hans de Back)在用颂钵尝试治疗自己的僵直性脊椎炎后,受到西藏颂钵传统的治疗思想和密宗养生理论的启发,进一步改良了西藏颂钵音疗法。为了适应中国的治疗环境,汉斯还结合了民族传统的编钟、扬琴、大锣等乐器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颂钵音疗体系。台湾南华大学的张光富研究员在借鉴西方颂钵音疗研究理论基础上,吸收了西藏单音和声发声技术,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西藏颂钵音疗体系。他在开展西藏颂钵音疗前,先用发声治疗和身体按摩技术对患者进行调理,待患者身心得到适当的放松以后,他再运用敲击颂钵产生的物理振动对患者疼痛或不舒适的部位进行共振治疗。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他开创的西藏颂钵音乐法在运用过程中产生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西藏颂钵发出的声音能够影响患者附近物体组成分子的振动频率,与大自然自身的振动频率形成共鸣。⑫颂钵发出的声音频率波或产生的泛音进入人体时与人体内部分子产生共振,可以重新激起身体内部新的能量流动打通堵塞的脉轮,修复身体不适引起的疼痛部位。不同的颂钵音波频率能够对应不同的脉轮,与人们身心机能运动状态产生呼应。由颂钵发出的泛音声响可以平衡、调整人体的根轮穴、腹轮穴、脐轮穴、心轮穴、喉轮穴、额轮穴和顶轮穴,有效帮助人的身体进入放松状态。当患者靠近颂钵时,颂钵产生的振动音波会和人体中小的原子一起产生共振,促使体内处于躁动不安的分子逐渐得以平衡,释放掉积压在身体的伤痛感,其焦虑、抑郁的情绪也能得以安抚。

201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比利时列日大学联合研究了来自喜马拉雅的4个产于5世纪时期的颂钵,该项研究破解了西藏颂钵的共振原理,揭示了受到敲击后的颂钵振动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2011年6月30日出版的《Nonlinearity》杂志上,这些研究为人们进一步开展颂钵音疗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目前,传统的西藏颂钵音疗应用已遍布欧洲多个国家,但西方人对于这种源于西藏的音乐治疗方法接受程度还比较中性。

2010年,汉斯·德·贝克在北京卿方堂举办了颂钵音乐治疗工作坊,之后,他分别在长春、杭州、广州、上海等多个城市开展了相关教学、表演活动。从2011年开始,张光富研究员先后在广州、福州、大连、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开展了多场颂钵音疗的相关应用表演、培训活动。2012年8月13日,新华社对张光富开展的颂钵音疗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从此,西藏颂钵音疗才真正引起国内音乐治疗学界的关注。

三、当代民族心理取向音乐治疗的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心理治疗的理论,依据的是传统中医“治未病”“正气为本”的医疗理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音乐治疗理论,一部分是在民族五音与七情对应关系理论之上继承发展而来的理论,另一部分是在民族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美学思想影响下,运用民族音乐结合当代心理学而开创的音乐心理治疗理论。

(一)民族音乐心理治疗实践

民族传统的音乐心理治疗观念认为,音乐心理作用的产生取决于人主观性和能动性,这说明了音乐心理治疗的机理来源于音乐对人所产生了心理和物理作用。1984年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牵头开展的“音乐的心身反应”实验,证实了不同音乐对人引起的不同情绪变化。⑬正是基于音乐对人所引发的情绪、心理反应研究,中国民族音乐治疗在心理治疗层面的干预,继承了中医音疗“治未病”的心理疾病预防理念,并依据五音对七情的不同影响,通过运用五音五行音乐来激发人的积极情绪、心理反应,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状态,以此来实现不同层次的心理治疗目标。

1985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最早在国内成立心理音乐治疗室。此后许多精神病院、疗养院也相继成立了音乐治疗室,这些音乐治疗室在音乐心理治疗过程中,在音乐电疗为患者治疗身体疼痛的同时,借助音乐的介入极大地缓解了患者在治疗活动中出现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有效提升了音乐电疗的心理干预效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理论的传入,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在借鉴西方音乐治疗理论基础上,开始以民族传统音乐活动为媒介,采用聆听法、再创法和即兴法对患者开展了心理治疗临床实践活动,并通过音乐治疗干预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而促进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功能。在当时北京安定医院开展的68位老年抑郁症患者音乐治疗⑭以及江苏省苏州市广济医院对20位抑郁症患者的音乐治疗临床研究中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008年,中南大学护理学院进行了《音乐疗法对待产孕妇焦虑程度的影响》的实验研究,2013年,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发表了《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的实验报告》⑮,这两例研究分别证实了音乐对缓解孕妇和大学生焦虑情绪所起到的积极治疗效果。

(二)民族合唱疗法

合唱疗法是国内学者在国内外有关歌唱疗法的思想理论基础上,根据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音乐习性,借助合唱过程中音乐对人所产生的情绪、心理、生理影响而探索出的一种新的音乐心理治疗方法。2007年武汉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多声部合唱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的课题研究,证实了合唱疗法在干预大学生因人际交往方面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的积极疗效。2007年7月3日,新华网以“武汉科大以合唱疗法为学生解心结”为题报道了该项研究。该报道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后在国内引起多方关注。武汉科技大学合唱疗法的后期研究受到了湖北省教育厅的资金支助并得以在湖北省普及。2013年10月,在山东潍坊举行的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上,合唱疗法以工作坊的形式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推广。

合唱疗法理论融合了歌唱治疗理论、声音治疗理论和呼吸治疗理论。在合唱治疗活动中,运用了歌唱深呼吸对人身体引发的心肺健身原理,以及歌唱治疗活动所具有的激发联想、诱发幻想、触动移情、认知同化功能。研究证实,成年人的正常呼吸平均一次可以吸入和呼出500毫升的气体,由于在歌唱时采用的是腹式的深呼吸方法,在歌唱时人的呼吸可以猛增至几千毫升气体。⑯因此,歌唱不仅可以增加人的肺活量,锻炼人的呼吸机能,而且,歌唱时人在吸入大量新鲜空气后,快速把存留在体内的污浊空气呼出去,人的大脑可以得到大量的新鲜氧气,这会使人保持清醒、愉悦的状态。

在合唱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歌唱活动,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宽松、舒适、安全的人际交往环境,参与的歌唱行为满足了患者自我表现欲望,提升了患者的自信心。另外,在歌唱治疗中音乐具有的幻化功能,也能让患者和音乐一样,在精神上与歌曲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让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游离现实精神世界,进入到歌曲所描述的另外一个境地,从而满足患者虚幻的体验和逃避现实的需求。相反,对于一些沉迷于虚幻的患者来说,他们也会从歌曲表达的积极、上进的情绪中恢复健康的知觉,以便把他们从扭曲的不现实的思维世界里带回到现实社会中来,藉由体验现实生活的歌唱活动让患者领悟社会环境的约束,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恢复到正确的意识状态。

合唱疗法选用的歌曲主要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歌曲,采用此类歌曲的原因,一是由于民族无伴奏混声合唱歌曲不仅歌词内容积极向上,而且其旋律优美动听,比如《灯与星》《沂蒙山小调》《渔歌》等民族合唱曲目。二是无伴奏混声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这给不同个性、不同声音的参与者提供了在参与过程中表现自己个性的选择机会。合唱疗法的实施注重的是让参与者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用心体会人与人彼此之间因歌唱而引发的个人情感体验、角色换位体验、合作意识体验。教唱过程中音乐治疗师通过主导歌曲讨论,让参与者畅谈歌曲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内心所产生的触动,进而引导参与者用乐观的态度来看待生活对待他人。在音乐的同化作用和演唱过程中和谐的人际互动关系影响下,参与者自然产生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基于合唱疗法的心理治疗价值,国内陆续开展了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2009的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中转载了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开展的《合唱音乐治疗对政法类高职生人际交往敏感和焦虑情绪的研究》实验报告。2010年8月1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ISME)大会上,上海音乐学院杨霖希提交了《合唱疗法对受爱滋病影响之精神创伤儿童的心理干预作用报告》,文中介绍了研究人员用合唱疗法有效缓解精神创伤儿童心理压力的做法——这些关于合唱疗法的思想理论对国内进一步开展民族特色的歌唱疗法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结语

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以音乐电疗为代表的中国民族本土音乐治疗应用研究曾一度出现蓬勃发展的景象,据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统计的数据,仅在1992年前,国内开展民族音乐电疗的医疗机构就已经超过二百多家。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理论的涌入,民族音乐治疗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导致当代民族传统的五音疗法、音乐电疗等传统音乐治疗的应用正逐渐减少,相关的民族音乐治疗思想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也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根据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治疗学会统计到的信息,目前全国共有近三百家从事音乐治疗应用的机构,其中包括社会医疗机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地方民营心理咨询机构和残障康复机构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机构开展的音乐治疗活动中,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西方音乐治疗方法,国内目前只有极少数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还在开展传统的民族音乐治疗应用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个别从事现代音乐学研究的学者以公开撰写博文的形式,把五音疗法中运用的传统五声调式音乐和当代中间存在有转调的部分民族歌曲相比较(比如《东方红》《茉丽花》《沂蒙小调》等),以此来推断当代不存在纯五声调式的音乐,并使其成为否定五音疗法的理论依据。个别从事音乐治疗专业教学的学者也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形式,从中医五行研究角度出发,找出了五音五行相生相克对应关系中存在问题,进而来否定五音疗法理论。相关文章的发表对中国民族音乐治疗的应用与发展研究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016年7月16日,中国音乐治疗学科奠基人张鸿懿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参加“中国首届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与发展高峰论坛”时指出:“中国民族音乐治疗思想是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经祖辈们长期的实践应用积淀而形式,其思想理论蕴含着国人特有的哲学智慧与中医思想,值得我们沉下心来,认真的去挖掘和梳理,这将有助于在当代尽早建立起中国民族音乐治疗思想体系。”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WFMT)前主席,美国音乐治疗专家Cheryl Dileo Maranto博士,早在1995年来我国讲学交流时就已经提出:“从东方哲学、医学所强调的整体观来讲,音乐治疗更像东方人的思维模式。”⑰音乐心理剧创始人、美国音乐治疗学家Joseph L.Moreno也从萨满音乐治疗思想角度提出在世界上建立民族音乐治疗学学科的构想。他还鼓励世人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从本民族传统音乐医疗出发大力推动民族音乐治疗学的发展。⑱美国声音治疗先驱James D.Angelo,把西藏颂钵音疗思想和道教发声养生思想融入到自己创立的声音治疗体系当中。⑲这些当代中西方音乐治疗学界的领军专家对中国民族音乐治疗思想的认同,再次提示我们应该珍惜已有的民族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

综上所述,在研究中国民族音乐治疗当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背离音乐治疗作为一个跨音乐学、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背景。民族音乐治疗思想理论与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才是检验民族音乐治疗科学与否的基本评价标准。因此,为了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不能只从音乐学和音乐考古学的角度上找出民族传统音乐治疗思想中存在的瑕疵来作为否定中国民族音乐治疗的依据,唯有把研究民族音乐治疗的视野聚焦在治疗效果的检验上,通过不断改进来完善民族传统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才能有益于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创出更多的具有民族特色,适合当代国人生理、心理特质的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并逐步建立起中国民族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使其更好服务于国家正在推动的大健康发展战略。

①王旭东《我国当代音乐治疗学概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4页。

②张勇《音乐治疗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③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北京:中国电子音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④黎华、付疆鹰《五音、五脏、五行初探》,《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6期,第68页。

⑤胡结续《音乐与保健医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⑥孙丽娟、杨雅茹《中国古代巫术歌舞中的音乐治疗思想》,《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6期,第29页。

⑦佟中明《论锡伯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第189、194页。

⑧[英国]Rachel Darnley Smith,陈晓莉译,《音乐疗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

⑨朱宗福《音乐电疗的临床应用》,《中国康复》1995年第2期,第92页。

⑩杜青青《近十年来音乐治疗在我国的研究进展》,《人民音乐》2011年第1期,第68页。

⑪胡结续《音乐与保健医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⑫[荷兰]Hans de Back《颂钵疗愈的灵魂人物》,《东方养生》2013年第3期,第105页。

⑬赵宇《中国音乐治疗初探》,《民族音乐》2006年第4期,第58页。

⑭陈学诗《主动音乐治疗与老年抑郁症》,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汇编《音乐治疗丛书(第1册)》,1990年出版,第96页。

⑮万瑛《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的实验报告》,《黄钟》2013年第2期,第154页。

⑯周为民《歌唱疗法对老年抑郁症干预作用的研究》,《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第110页。

⑰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北京:中国电子音响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⑱[美]约瑟夫·莫雷诺,李世武《民族音乐治疗:一条跨科学研究音乐与治疗的途径》,《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第92页。

⑲[美]詹姆斯·唐杰娄《声音治疗的力量》,台北: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3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YJAZH122)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勇中国音协音乐治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音乐治疗专业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五音民族音乐疗法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中药结合五音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体会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耳鸣管理理念在影响中医五音治疗耳鸣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