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丛夫,接受下一发子弹的准备

2017-11-14陈是如

莫愁 2017年11期
关键词:赛车手车手车队

□陈是如

程丛夫,接受下一发子弹的准备

□陈是如

卡丁车王子终成职业赛车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卡丁车赛事进入中国,程丛夫第一次接触到了这项被称作“赛车手的摇篮”的运动。当时,北京顺义建了第一个卡丁车赛场,父亲带着他去玩,程丛夫一下子被发动机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兴奋地跨上车,在赛车道上绕了一圈又一圈,任父亲怎么喊都不停。

虽然接受训练晚,但程丛夫显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先后拿到了多项卡丁车赛事冠军,被业内称为卡丁车小王子。在国内赢遍比赛无敌手后,父亲开始送程丛夫出国参赛。

在一次日本锦标赛上,程丛夫的比赛排名前所未有地跌到了谷底。赛后,他的情绪低到了极点,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他突然意识到,“在赛车领域要取得成绩,仅靠天赋没有用,更要靠对胜利的渴望和辛劳的付出。”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国内外赛车水平的差距。

当时,英国有完善的青少年车手培养体系,全世界最有天赋的青少年车手都会去英国参赛学习。18岁的程丛夫产生了去英国发展的念头。

程丛夫犹豫着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父亲。赛车是世界上最烧钱的运动之一,而父亲一直是他坚定的支持者。这一次,程父依旧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拍拍他的肩膀,笃定地告诉他:“男子汉,懂得为自己梦想努力是好事。”

带着父亲的期盼和自己的梦想,程丛夫来到了英国。初来乍到,除了语言关,最让他不适应的还是处理事情的方式。程丛夫新加入的车队配有专业的车驾工程师、轮胎工程师、电脑分析师等。在车队试车时,每次跑完,对方问他感觉怎么样,他都会说还行。可是技师们通过数据一分析,发现车的状态还是有问题,对方就提醒他:“行就说行,不行就说不行。”这种直接的交流方式让程丛夫颇为不习惯。

在这项彻彻底底由欧洲人主导的运动中,程丛夫尝到一输再输的滋味。

为了改掉自己的腼腆,他干脆给自己起了一个英文名Franky,意思就是直率而坦诚。每天,他疯狂地进行体能训练,学习专业的赛车英语词汇,一有机会,就向团队的工程师们请教。这种实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帮助他重塑了自信。两年后,程丛夫在车队中的成绩从垫底提升至第一。

程丛夫在三公里赛道上以每圈平均1分09秒的成绩完成测试,被欧洲老牌F1车队迈凯伦签约,加入车手培养计划,成为中国第一个签约F1车队的赛车手,一时之间,被媒体评为离F1最近的中国人。

2004年至2006年,程丛夫一直在征战英国雷诺方程式锦标赛,并于2006年拿到英国雷诺方程式全年第三名,得到英国汽车联合会颁发的优秀车手表彰,这也是当时中国本土车手在世界顶尖方程式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翻越山丘,又是一片果岭

2005年,受欧洲禁烟影响,主要依靠烟草企业资助的迈凯伦车队面临财政窘境,程丛夫的资助费断了来源。当时,程丛夫在欧洲方程式比赛中几次拿到分站冠军,很有可能成为F1车手,只要有钱!全世界的F1车手,只有15%的顶尖车手可以获得车队的全额资助,剩下85%的车手都属于付费车手——要么自己家有钱,要么有品牌赞助商的资助。失去赞助的程丛夫,仿佛一下回到了过去。面对一年四五千万的资助费用,打他学赛车起就一直在筹钱的父亲,更加犯难了。

程丛夫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陷入了迷茫。他带着父母所有的心血到欧洲学习赛车,目标是依靠赛车在国外立足、生存,因此,他的赛车生涯从一开始就指向F1。可现在,梦想似乎不得不被搁浅了。

可是没多久,他就释然了,一如当年初到英国时面对窘境的理智、坚强。他告诉好友,跳出来去看待这件事,觉得其实挺小,“自己的兴趣是开车,开不了F1,还可以开其他的。”

2008年,程丛夫再次作为中国车手第一人,参加了著名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该比赛同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并称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汽车赛事,因比赛地点在法国西南部小镇勒芒而得名。该赛事对赛车的耐力和速度都是极大考验,在部分直线赛段,赛车最高时速达到350公里以上。由于比赛艰苦,竞争激烈,有时超过一半的赛车无法抵达终点。

“你必须非常理性”,程丛夫认为这一点尤其重要。每一次超车、拐弯、观众们呐喊狂欢的背后,程丛夫都要事先对各类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力求将赛车掌控在“最合理的速度”——既达到最快速度,又保证在安全领域。

最终,他与两名队友一起获得了LMP2组别第三名,收获了职业生涯的最高殊荣。外媒报道称程丛夫创造了历史,他是第一个参与这项顶尖赛事的中国赛车手,也是第一个完成比赛并且站上领奖台的中国赛车手。

赛车运动永远追求极限,也永远没有“做好万全准备”这一说。车有问题,运气欠佳,对手太强,或者自身弱,任何主客观原因都可能导致成绩不佳。

2013年,程丛夫在赛道上完成了职业生涯最辛苦的一场比赛,在他开跑前半小时,34岁的丹麦车手艾伦·西蒙森因速度过快弯道翻车,不幸身亡。他一时有些麻木。当天天气不稳定,凌晨两三点,能见度极低,在时速超过两百公里的车里,每次路过事故弯道时,他心里都有些不舒服,反复提醒自己要打起精神,不要失误。那种压力,常人无法想象。

慢慢地,程丛夫的职业生涯进入了顺风期。2013年4月,程丛夫加入奥迪车队,有了稳定的品牌赞助。现在,他每年代表奥迪参加十几场国际重大赛事,虽然参加F1的梦想或许不能达成,但在赛车中,能在职业素养的范畴内去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可以不再靠父母接济完成真正的独立,对他来说已经知足。

赛车路上,我且踏歌徐行

程丛夫的人生状态有鲜明的两面。一方面,他是风光而强悍的职业赛车手,风驰电掣在赛道上;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温情无限,对家庭极度热爱。

程丛夫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感谢父母。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他练习卡丁车的费用一年就需要一百多万元。有一次,全家一起去看房。父亲看中了一套两百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人商量着买还是不买。犹豫了半天,父母最终决定:“算了,还是留着给孩子开车吧。”

回首赛车历程,家庭的支持是他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他对父亲尤其敬佩,甚至觉得,当年父亲的决定可能未必是现在的他能做出来的。年龄越大,他对家的留恋就越多,也更加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近几年,他回家越来越多,每次都发现,父母又变老了一些,也更加珍惜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

不比赛的时候,程丛夫也要保持常规训练:日常两个半到三个小时的耐力训练,运动量达到每天一千五到两千卡路里。训练项目多样,涉及射击、越野、滑雪、攀岩等,专门锻炼专注度、平衡、协调和耐力。

这种在别人看来近乎苦修的生活,程丛夫却过得趣味十足,他说:“我不用九点去公司,然后五点下班,我自己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偶尔还有时间睡个午觉。能够把我的兴趣爱好变成我的工作,这点是我很多同学没有办法做到的,我确实要承认我很幸运。”良好的自律一度让他的同学感到震惊。

在比赛和训练之外,为扶持年轻赛车手,程丛夫创立了JCS车队和职业卡丁车队。他欣喜却又忧虑地发现,国内不乏优秀的好苗子。“好比中国足球,我们的年轻球员无论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并不比国外的同龄人差多少,但一到成年,进步速度就会远远滞后,这与国内整体竞技水平不高,不无关系。”

程丛夫觉得,国内赛车运动要想发展,一定要从孩子抓起。考虑到国内整体竞技环境有限,碰到资质不错,家里又有条件的车手,他都催着对方早点出国,希望他们尽早去欧洲学习先进的赛车理念和比赛技术,能有机会登顶F1冠军。“中国不需要第二个程丛夫,但中国需要一个汉密尔顿。中国如果有人拿了世界F1冠军,我相信会对中国赛车运动产生质的改变。”

如今,年轻一辈的赛车手谈起程丛夫,已然带着对前辈的崇拜。有人问程丛夫,赛车最大的收获在哪里?他说:“赛车运动最大的魅力在于不断挑战自我并超越极限,人生也应如此这般,面对困难时不要退缩,坚持下去,终将拥抱最美丽的明天。 ”

未来的路,道阻且长,中国赛车第一人程丛夫,且踏歌徐行。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猜你喜欢

赛车手车手车队
中国车手受伤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火星赛车手
赛车手
赛车手
F1赛车手
无独有偶 F1历史上另一支“黑马”Wolf车队
分站冠军数决定F1最佳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