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在中国
——从徽剧《惊魂记》说起

2017-11-14季国平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麦克白莎翁剧种

季国平

近年来,根据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改编,安徽省徽京剧院演出的徽剧《惊魂记》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剧不仅让沉寂已久的徽剧重新唱响了当代舞台,而且在莎士比亚名剧的中国化、戏曲化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新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借鉴的成功范例。该剧首演于2012年,2013年在第14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其后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2016年恰逢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惊魂记》应邀参加了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演出,首次以中国徽剧的形式,连续三天在莎翁的故乡倾情演绎,给西方观众带来了“麦克白的全新体验”。该剧还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推荐,将于2017年7月赴西班牙,代表中国在国际戏剧协会(InternationalTheatreInstitute)第35届世界戏剧代表大会上交流演出。国际戏剧协会是当代世界最大的表演组织,曾于2011年在中国厦门与中国剧协共同主办了第33届世界戏剧代表大会。

徽剧《惊魂记》深刻地把握了莎士比亚原著的故事、人物和精神内核,以中国的、戏曲的、徽剧剧种的独特方式,精心演绎,异彩纷呈。人们都知道安徽省有黄梅戏,殊不知还有历史悠久、艺术深厚的徽剧。历史上正是因为有了徽(剧)、汉(剧)的融合,才有了后来的京剧,故徽剧又有京剧之“父”的美誉。如果说黄梅戏是安徽的“女人”,徽剧则是安徽的“男人”,阳刚高亢、激越粗犷,尤其擅长用夸张、变形的表演来演绎厚重的历史,用积淀深厚的程式和唱腔、念白、身段去外化(表现)人物的内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惊魂记》的编剧导演之所以改编《麦克白》,正是看重了原著重视人物内心独白的表现方式,与戏曲艺术擅长外化人物内心的表达方式的契合,将莎翁经典剧情和人物中国化,并有机融入古老的徽剧元素和表现方式,借助文戏武唱的拿手绝活,给人以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艺术震撼,彰显了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和色香味纯的徽剧特色。

我非常敬佩《惊魂记》创作者们对于艺术的执着和探索精神。徽剧这些年的发展并不景气,在徽剧表演艺术家李龙斌和该剧导演徐勤纳等的推动下,一出《惊魂记》不仅重振了徽剧雄风,而且为莎士比亚的中国化、剧种化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历史久远,在当代如何传承和发展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实践课题。在我的视野里,《惊魂记》的舞台呈现,正是一次中国戏曲在当代传承创新和演绎外国名剧的成功之作,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导演徐勤纳有着深厚的传统积累,对中华戏曲美学有着真正的理解,对百老汇音乐剧等西方戏剧也有着深入的研究,更具有丰富多彩和娴熟自如的表现手段和实践经验,这些都是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惊魂记》的导演艺术,正是一次中国表达、中国风格、中国魅力的新探索、新实践。

莎士比亚引进中国已经有百年历史,经历了从模仿到成熟的阶段。早年的模仿,包括摹拟外国人形象,拿腔拿调,唯恐不像,这是初级阶段。到了中国化、剧种化的演绎阶段,以把握莎剧精神、形象本质和做本土化演绎为要义,就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而到了当下,“先锋”者已不满足于“演绎”,而是力求“超越”,掀起了新的时尚潮流。当然,所谓的“超越”,并不滥觞于中国导演,我们最早在国外的演出中时而就能看到,现代戏剧人追求对莎士比亚的新的“发现”和新的“表达”,发现莎士比亚更多的可能性,表达也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不过,我们透过许多的新潮创作,这些看似演绎莎翁的作品,实际上已经远离莎士比亚,更多地是在演绎创作者自己,用中国一句古语来说,叫“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当然,“超越”何其不易,对于这类作品得失的评价,我想还是留与时间和未来吧。

莎士比亚的中国化、剧种化,从模仿到成熟,再到寻求新的超越,成就是突出的,也是需要认真总结的。中国许多话剧和戏曲院团都改编过莎士比亚,剧目主要集中在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哈姆莱特》《麦克白》则最为热门。就莎翁话剧创作而言,中国的戏剧人从向国外话剧学习借鉴,到进而学习借鉴戏曲的美学风范和表现方法,寻求当下的创新,既是一种文化自信和自觉的进步表现,也往往更能迸发出中国导演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结合得好的作品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近年来王晓鹰执导的《理查三世》,在国内和英国的演出都颇受欢迎,从戏曲艺术得到灵感,写意的、诗化的戏剧导演理念是晓鹰这些年的艺术追求。当然,说到戏曲创作莎士比亚,可能问题就更复杂一些,与相对较为生活化的话剧相比,戏曲需要“带着镣铐跳舞”,戏曲演绎莎士比亚则要受到“镣铐”的制约,而戏曲艺术的伟大恰恰也在这“带着镣铐”中见其独特和魅力。至于如何演绎、如何创造,莎士比亚如何中国化、戏曲化,还需要戏曲界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舞台艺术的传承创新是当代戏剧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导演在其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导演总是期待自我的不断“超越”,这是情理中事,从《惊魂记》我们看到了导演在莎士比亚中国化、戏曲化上的新发展新创造,这是实实在在的自我“超越”。徐勤纳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资深导演,他早年执导的婺剧(与徽剧有渊源关系)《白蛇传》,推陈出新,超越前人,已经在国内外唱响了三十年。几十年来,他立足中国戏曲之本,将创新精神始终贯穿于艺术实践中。可贵的是,徐老虽年已八十,但并不像某些喜爱标榜的“先锋”中青年导演,从不奢言“超越”,却又十分“先锋”、“时尚”。他曾对我说过,他正着手创排少儿摇滚婺剧,我很期待。

猜你喜欢

麦克白莎翁剧种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莎翁故居梦游记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
歌剧《麦克白》的故事(三)
歌剧《麦克白》的故事(二)
453
《麦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