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职场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

2017-11-14

新文学评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职场文学小说

◆ 贾 伟

新世纪职场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

◆ 贾 伟

职场是新兴白领阶层的生存场,作为新兴的白领阶层,他们在职场的生存境遇、心路历程,他们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也需要在精神和文学上有所体现,由此,职场小说应运而生。职场小说在海外早已有之,欧美自20世纪50 年代以来诞生了大量的职场小说,美国的阿瑟·黑利被称为“职场小说之王”,其作品还入选了MBA教材。国内职场小说的兴起始于2006年在网上发表的《圈子圈套》,作者王强将自己十数年的商海经历和职场体悟以小说的形式发表于网上,开创了商界精英创作专业题材小说的先河。标志着职场小说的热潮真正形成的是2008年面世的书写外企HR(人力资源经理)职业生活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被誉为“中国白领必读的职场修炼小说”。所谓“职场小说”,是21世纪初出现并流行的通俗文学样式的一种,以表现职场白领的求职、工作、竞争、加薪、升职为叙事对象,重在表现职场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作为类型小说的一种,职场小说在表现内容上,与以往的纯文学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在文本的产生机制上也与传统意义的小说截然不同。相比较于纯文学的生产,职场小说所涉及的作者、文本、读者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也更加具有商业社会的现代传播特征。

职场小说的生产——白领阶层的文化建构

任何一个精神产品产生的背后都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和实际的利益需求,国内职场小说兴起的2008年前后,正是中国白领阶层初步形成规模的阶段。据统计,2009年中国的白领阶层已经突破了8000万,加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白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新型社会劳动关系的代表。白领阶层工作的现代化的商业商务环境便是“职场”,职场作为现代都市人逃脱不了的生存现实,既充满了机遇、挑战、压力,也充满了勾心斗角、良知困扰。因此,白领阶层所有的梦想和失落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时代的梦想和失落。

社会对“白领”一词的价值判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白领”最初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称谓,与之前知识学历较低、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较高收入和体面生活的象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加大,特别是2008年前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的裁员潮,让白领们从令人羡慕的职业变成了在社会上求生存的普通职业。

白领阶层与以往的各种阶层的另一个显著不同在于,他们是一个充分具有自觉意识的阶层,他们绝大多数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曾经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他们注重物质需求,希望过上更加现代化也更为殷实的生活;同时,他们在精神上也更加敏感和紧张,承受着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的压力。这些都使得新兴的都市职业白领阶层不仅需要现代都市生活的物质满足,也需要体现其社会身份认同的文化消费需求,他们需要从自身的职业生涯实践及对该实践的描写、想象中创造本阶层的亚文化,寻找阶层的自我认同。正如兰·德波顿指出的:“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了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际,就是身份的焦虑滋生之时。”职场小说的出现,可以说就是中国新兴白领群体身份焦虑和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无论是在《输赢》里的周锐、《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杜拉拉,还是《浮沉》里的乔莉,《圈子圈套》里的米娅等一系列白领形象,都有着一个大致相同的奋斗梦想,就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和人际关系,都努力要成长为职场精英,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执着地追求个人成功是新世纪职场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也是新兴白领阶层文化建构的核心所在。职场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职场新人、中层经理人、企业高管等一系列的职场人物形象,通过这些职场人物的塑造,折射出当代中国都市人面对纵横交错的职场竞争所产生的生活压力和人生困惑,向人们揭示出职场生活既是在白领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在物质追求中不断地异化自我的复杂过程。

职场小说作为白领阶层的文化建构,不仅体现在文本内容上,也体现在创作主体上。职场小说的作者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这些作者无一例外地也都是白领阶层出身。职场小说作者本身大多不是专业作家,他们多是在职场打拼多年,有着丰富的职场经历和人生阅历。《圈子圈套》作者王强曾任职多家知名外企,并先后担任两家跨国软件巨头中国区总经理。《浮沉》的作者崔曼莉曾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人,现为某高科技公司执行总裁。对他们而言,写作的目的既不是出自文学热情,也不是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王强曾在一篇访谈中表示写作《圈子圈套》的动机是“想尽我微薄的力量,对尽可能多的人,呼喊出微弱的声音:做销售,不是末路人无奈的出路,而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大路”。正所谓“我心写我口”,职场小说的写作最初是源自个人奋斗经历和生存感悟的分享,如《圈子圈套》表达的是主人公艰难地进行了一次“凤凰涅槃”,《输赢》通过主人公周锐在内忧外患中绝地反击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生不是竞赛,不会有真正的赢家。他们通过真实生动的职场奋斗经历的书写,塑造出精明能干、充满职场专业精神的一代职场精英形象,分享其奋斗成长过程中的生存经验和感悟,传达着新兴白领阶层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白领阶层既是职场小说的书写对象也是创作主体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职场小说既是当代白领阶层生活的读本,也是白领阶层生活的写本。“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是在都市职业白领阶层规模化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它体现了职业白领阶层的特点与文化消费需求。”更有学者认为,职场小说是一个象征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仅培育了以现代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文学想象,更象征性地预示了中国的历史境遇。“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当代中国的职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惊险而充满生机,其越是竞争激烈和充满变数,也就越是令人神往和让人跃跃欲试,这其实正是当今中国历史境遇的一个绝好的隐喻和缩影。”

在笔者看来,“白领作家”的出现不仅带来了一种类型小说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学生产机制带来了强大冲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作家一直依附于传统的文学生产体制,其典型运转模式是,作家被作协供养起来,国家给作家发工资;文学生产过程基本上遵循着“作家创作作品——文学期刊或出版社发表——专业评论家进行评论推介——普通读者购买阅读”这样一个过程。在这种封闭的文学生产中,作家和文学编辑、评论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普通读者却处于次要或者无关紧要的位置。作家们关心的不是自己作品的销量,而是文学评论家的评价和自己的作品能否获奖,在这种文学生产模式下,作家创作的视野逐渐狭隘和固化。我们看到近年一些专业作家创作的现代题材的小说,主人公往往面目模糊、职业不详,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无关,仿佛世界的“游手好闲者”,距离当代社会正在经历的转型和变革非常遥远,缺乏直接、现实的关照和反映,更谈不上什么批判和典型。无怪乎有专业的评论者惊呼,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的转向,实则缘于文学对现实关照的缺失。“文学界对上述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巨大变化,以及其后的复杂深刻的原因,明显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视而不见,继续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讨论创作问题,或者虽注意到了,却只是用‘市场经济’、‘商业化’、‘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之类产自西方的概念作笼统概括,几乎看不见这个变化的多样的中国特色。”从这一角度,我们似乎能更好地理解职场小说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职场小说的作者比传统作家具有更加敏感的市场嗅觉,他们更为“尊重”读者,甚至不惜为读者调整自己的写作走向和人物关系。我们甚至看到职场小说对“作家”这个概念的颠覆,如《白骨精列传》的作者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叫“BY工作室”,这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所无法想见的,甚至需要人们对传统的“作家”的定义进行再认识。可以说,以职场小说为代表的类型小说的崛起标志着一种与市场更紧密接轨的文学市场的建立和逐渐成熟,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以作家、图书出版商、读者和大众媒介为中心的新的文学生产体制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职场的生存哲学——职场小说的接受

商业社会面对的读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抽象的或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读者,而是一个“分众读者”的概念。1985年,日本研究机构“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出版的《分众的诞生》一书正式提出“分众”概念,指出以“划一性”为基础的大众社会正被个别化、差异化的小型群体所取代。我国在2000年以后,也迅速进入“分众传播时代”,出现了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乃至手机等新型媒介的新型传播运作实践。职场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小说,其读者群也带有显著的“分众”特点。据调查,职场小说的读者中,在校大学生约占25%;踏入职场的新人和在职场中苦苦挣扎的“职场菜鸟”各占35%。这些人群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是由于传统大学中比如人际交往规范与技巧、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等职业教育的缺失,在进入社会和职场以后,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职场生存法则,学会处理职场人际关系,尽快适应社会。职场小说在这方面正好做了一个补充,阅读职场小说的过程,正是这些年轻群体了解职场生存状态、获取职场生存法则和职场成功经验的过程。

因此,对职场小说的接受来说,首要特点是职场小说的实用性。很多人未必是把它们当作小说来读,而是作为职场教材来阅读。例如《输赢》,从艺术性的角度凡善可陈,但它在销售圈中却颇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提出了“摧龙六式:成功销售的六个关键步骤”,帮助众多实战型的销售人员完成了经验的总结,对销售来说,便于理解、记忆和应用。我们甚至可以把“职场小说”看作多年以来畅销的“成功学”书籍的一种“文学版”或“中国版”。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到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再到职场小说的流行,这其中有着一脉相承的因素,那就是对职场生存和感悟和体验,不同的是,前者是舶来的经验之谈,后者则是血淋淋的现实。

在行文方式上,职场小说善于借助当下流行的“语录式”来总结和归纳职场经验。如《浮沉》在每一章节之后都有一个编辑絮语,一共有24条“商战胜经”和21条“职场行走指南”——“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把握自己的长处”,“在职场中,比学历、背景及工作经验更加重要的,是品质与才干”,“不管成与败,都要和你的老板在同一战线,共生共荣,这样他才会为你分担责任,分化职场的风险”等等,每一个标题、每一段故事,都向读者揭示着职场工作的定律。此外,书中还不乏一些实用的职场知识, 例如“ SWOT 分析”、“ 360 度评估”、“SOP 标准操作流程”等等。让读者在获得阅读快感之外,还收获了更多的职场心得和经验。这种“语录式”的写作方式,使职场小说具有了一种超出文学的实用性,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属于白领阶层所特有的生存法则和社会经验。

其次,职场小说具有明显的浅阅读性。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以浏览式娱乐式阅读为特点的浅阅读成为新时代白领阶层的主要阅读方式。读者的阅读需求由求知、审美需求转变为以消遣、实用需求为主。职场小说往往以现实都市生活为背景,随处可见英文名字、国际名牌、连锁咖啡厅、酒店等,处处体现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这一点,表面上和深受“小资”追捧的安妮宝贝、亦舒等人的作品相似,然而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我们完全看不到“优雅”或是“高贵”,作者还借小说人物海伦的口,对“小资”进行了调侃,“经理以下的级别叫‘小资’,就是‘穷人’的意思,一般情况下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不然就会影响还房贷…… VP 和 President是‘富人’,家里有管家和门房,公司给配着专门的司机,出差坐头等舱。 拉拉想,自己不能一直做销售助理, 否则只有当‘小资’了”。在这里,曾被“小资文学”标榜的东西成为了被讥讽的对象,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社会阶层有了更大区分,品位并不能决定人们的阶层,决定他们前途的还是在公司职位的高低和收入的多少。

职场小说中还有一类关注职场竞争的小说叙事,如《圈子圈套》、《输赢》、《浮沉》等。这些小说的主要人物一般总是处于竞争劣势,这种劣势既来自竞争对手已在项目中占尽先机,也来自所处企业内部权力斗争;为了获取成功,主要人物及团队既在外部与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也在企业内部展开权力斗争,从而打造高效团结的团队,最终获得成功。明显的正义与邪恶的阵营分别,以及逆转式的情节结构使得职场竞争小说带有一种“英雄传奇”的色彩,竞争双方的商业竞争也因此带有一种“邪不胜正”的色彩。在这种结构的文本中,“成功”往往被赋予了道德化的色彩,主要人物之所以能够逆转局势,关键是在于能以其出色的商业谋略和眼光,其手段和策略都是正确的、正义的,而另一方之所以失败就在于采取商业贿赂,收买项目方决策者等手段。但在现实生活中,现代商业竞争的复杂性是很难用道德标准去进行评判,“忠奸”二元对立结构在某种程度是将现代商业竞争简单化,也将职业经理人形象内涵简单化。

第三,职场小说流行本质在于身份认同。从《麦肯锡传奇》到《乔布斯传》,改革开放以来的很多职场类人物传记和书籍都将目光聚焦在那些举世瞩目的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身上,而真正关注草根白领生活的,是从职场小说开始的。“草根”(grass 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新世纪职场小说的男女主角多为职场小人物,展示的就是平凡人的奋斗史与喜怒哀乐。即便是衣着光鲜亮丽的外企白领,在没有升上较高职位之前,也谈不上富贵与奢华,更多的是工作中的压力与被辞退的恐惧。从某个角度而言,他们就是一群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间匆忙穿梭、苦苦挣扎、身心俱疲的小人物,光鲜的外表下往往是包裹着痛楚的心灵。但他们又很坚强,有永不言退的勇气和超强的抗打压韧性。

在职场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往往都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所谓“个人成长”,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专业技能的成长,而更多地是处理职场关系能力的长进。例如《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杜拉拉在工作中很努力,但她的上司,包括玫瑰、李斯特在内,都不教给她具体的工作方法,事情做不好她还会被“责骂”。在职场上,上级关心的往往只是成效,而不是努力和途径,杜拉拉只有靠自己努力琢磨上司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才慢慢成长起来。而在《“白骨精”养成记》中,主人公欧兰被财务主管看中成为其制衡副主管的力量,但是由于欧兰经验不足,被副主管陷害并当众指责,其主管虽然明知欧兰被诬陷,但是仍没有出面维护她,最后在其他主管的帮助下,她只能被发配至北京分公司担任财物主管。对比之下,可以说处理好职场关系是杜拉拉最后升职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职场小说使广大白领不仅通过小说获得职场规训的知识,同时也从职场小说主人公的成长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些小说更像是一部部“草根打拼记”,尽管大多数人都不可以像乔布斯那样获得天才般的成功,但小说主人公的勤奋和努力是可以复制的。同时,很多小说主人公“不抱怨、不轻言放弃,遇事的第一反应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理想”,而不是像黑幕小说那样让人读后不寒而栗、望而却步,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营销与改编——职场小说的传播

在传统的文学生产过程中,文学传播往往是从作者到读者的单向传播,同时也是一个单纯的阅读审美过程,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当代大众消费水平的日益提升,以职场小说为代表的类型小说在传播过程中则带有明显商业化和互动化的特征。

社交网络是很多职场小说的母体,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读者阅读的重要方式。如今,不仅在搜狐、网易、新浪等各大门户网站都开设了“职场小说”等网络文学的阅读页面,每天都有网络文学章节的更新,并且出现了“盛大文学”、“起点中文”等专业性的网络文学网站,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互联网经济,已经初步具有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和产业链。

在众多以网络文学出现的“职场小说”中,根据点击量和读者的反响,较为优秀的作品往往便被加以“VIP”注释。例如,胡震生的《做单》在网上点击量达到了五百万余次,随后这本书以纸质图书的形式出版,并在市场上销售。有的网络小说在拥有很高的点击量之后,会特别标明“上架公告及充值办法”,其后的章节需要读者付费才能继续阅读。这样,职场小说凭借其在网络上积累的大量人气而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出版机构正是抓住这一点,与网站合作并策划出纸质图书,并对职场小说进行了有效的商品营销。这种以网络形式出现的小说,改变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消费方式。读者的多少不仅决定了文学作品能否写完,也决定其中的情节会往哪个方向发展,甚至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市场价值。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实现了从单向到互动,从传递到反馈,逐渐改变着旧有的传播特质,成为出版业重要的作品来源。出版商从职场小说的热销中,看到了白领阶层的强大消费实力,并对消费群体的细分和消费品位的引导,通过资本运作再一次强化这种创作。传统的通俗文学通过网络和出版业实现了在当代消费社会语境中的蜕变。

现代出版机构对职场小说的营销宣传还体现在全方位的宣传营销策略上。以《浮沉》为例,出版方成立了项目组,并分上市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营销,前期预热集中于网络,主要是各大门户网站、财经网站、求职网站以及校园BBS等,最大范围提升《浮沉》的知名度,积累人气。中后期则主攻平面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台,以书讯、书评、专访、连载等不同的形式展开。此外,出版方还组织了新书发布会,各地巡回签售,大学演讲等各种营销活动。正是这种现代商业的营销宣传模式使小说创造了惊人的销量。在这样的商业运作下,小说创作不再是作者一家的事,正在发展成为一种自主创作与策划创作相结合的模式,成为一种白领文化消费商品。

注释

①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②王强:《圈子圈套》附文《当销售离当老总还有多远——致关注《圈子圈套》的网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闫寒英:《中国当代职场小说的文化价值》,《求索》2010年第6期。

④张颐武、徐刚、徐勇:《职场文化与都市白领的文学想象——关于职场的笔谈》,《艺术评论》2010年第1期。

⑤参见袁兴金:《我们应该如何认知新世纪文学的价值——兼与张颐武先生商榷》,《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9期。

⑥王晓明:《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中华读书报》2003年2月26日。

⑦李可:《杜拉拉升职记》(第二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职场文学小说
初入职场,不妨怀揣这10个锦囊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文学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