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野的希望在哪里?

2017-11-14

中外文摘 2017年20期
关键词:青蒿甘蔗田野

□ 韦 星

田野的希望在哪里?

□ 韦 星

老家在农村,也常到农村出差,但真正了解农村的机会不多。这次,我来到广西融安县出差,实地和不少村民聊天、算账,有很深刻感触:一些看起来宁静而美好的风景,一旦真正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以后,往往就是我们急于逃离的地方。

到融安采访前,我看到很多关于融安县种植青蒿的报道,文章和图片充斥着田园牧歌式的场景,这让我在心里也误认为:青蒿,那是一棵可以给村民带来脱贫致富的草。

但现实不是这样,走访后,我发现,和全国南方很多地方一样,大批量的村民常年外出,种植青蒿的,主要就是些老弱病残等群体。

早前,我曾很不理解,为什么很多农村人喜欢涌向城市打工,因为我们在城市购买到的水果、蔬菜都很贵,为什么很多拥有土地资源的农民,却抛弃了这些资源,而甘心进城打工?

前些年,我曾多次劝告我的亲戚,让他们不要出来打工了,搞生态农业多好,有前途也有钱途。对此,他们总说我不了解农村,我当然不服,认为他们思想意识落后而导致贫穷。

这次,在融安,和一些村民聊天,他们逐一给我算账——

以种玉米为例,一亩产量大概是400斤干玉米——这还是头苗,如果是二苗大概就300斤干玉米。种一年两季的玉米,大概就700斤干玉米,一斤干玉米价格0.9元,总收入是630元。

关于成本,不得不重点提的是:一斤玉米的种子是20元——这个可是9毛钱一斤玉米价格的22倍!

一亩地大概需要4斤种子,这就80元的种子了,另外,肥料是220元左右。这意味着,种一亩玉米,一年纯收330元!这个还不包括把劳动力的成本算在里面。大石山区,一家一户,真正有比较好的土地来种玉米的,也就3、4亩。这样一年的收入,也不过一千多块钱——还不包括自身的劳动力成本。

除了玉米,水稻也是农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但水稻的经济效益也很低。在融安,很好的田,一亩就700斤稻谷,一斤稻谷1.3元,扣除化肥、农药和请收割机等费用后,一亩纯收入就是200元——当然,也不包括自身劳动力成本(下面举例的,也都不包含自身劳动付出)。

种甘蔗被认为是较有经济效益的,一吨甘蔗500元,一亩地能产出5吨甘蔗。这样,总收益最高是一亩2500元。但甘蔗的成本也比较高,化肥、农药一亩大概需要600元,这样,净收益是一亩1900元,但这需要农户有20亩以上才划算,因为只有10亩的话,一年也就1.9万元,这个数据相对外出打工,几乎没有什么诱惑力。可是在南方,特别是石山地区,真正拥有20亩地来种甘蔗的农户很少,即便是垦荒出来的土地,因为贫瘠,收获也不高。

另外,种甘蔗不可能一家一户可以搞定,因为糖厂的砍伐单一来,就要求农户短时间内完成砍伐。这就需要突击行动,需要大量劳动力,雇佣一个工人每天至少100块钱。农民之间的换工,是最好的节约成本的方式,但现在农村都是老人较多,即便有心在农村种植甘蔗的年轻人,也感觉不划算。

因为换工也有讲究,比如这个人很勤快,帮别人干活时也尽心尽力,别人就喜欢找他换工。但如果这个人喜欢挑肥拣瘦,干活拖拉或不出力,别人就不愿意和他换工,他最终还得花钱请人。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即便大家都尽心尽力干活,但老人年纪大了,砍甘蔗的速度、搬运的能力,显然退化很多。所以,最后只能花钱请人。

劳动力的货币化,使得农民的受益更减少,但中年人可以从外出务工中,重新赚回来。所以和种植农作物、经济作物比,很多人更愿意外出打工。

问题接着来了,田野的希望在哪里?有时候,我也想,一个人能挣到钱,何必在乎他是在土地上挣到的,还是在工厂流水线上挣来的?何况,现在的农村,住房条件、生活条件不是比以前越来越好了吗?

从物质角度来衡量,确实如此。但我们的社会又不可能仅仅从物质来衡量,农村社会需要温情来温暖乡邻之间的关系,农村里,那一栋栋外表漂亮的空旷房子里,也需要“顶梁柱”常年身处其中,让孩子记得回家,能找到回家的动力和期盼。否则,没有父母在的家,留守儿童放学后,回不回家,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只要有钱,他们在哪里都一样,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都是没有父母在的地方。

当下,留守儿童所带来问题,正进一步稀释他们父辈在城市里所挣到的。所以,真正有希望的田野,她不应该只是田地绿油油或黄澄澄的,她还应该活跃着一帮青年,活跃着一群年富力强的人。

劳动力和人才资源自由流动所集聚起来的效应,如真能出现在农村,那时我们的田野才是有希望的。否则,希望的田野只不过是文艺作者们的描绘罢了。

(摘自《南风窗》2017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青蒿甘蔗田野
花式卖甘蔗
清明甘蔗“毒过蛇”
白米青蒿社饭香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在希望的田野上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