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袍不染尘

2017-11-13施卫东

杂文月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白袍卫东贪腐

□施卫东

白袍不染尘

□施卫东

长期以来,有关专家对人类性格进行以基因分析为主的科学研究后发现:人类习惯于将贪婪、占有、自私和掠夺等贪占意识变为伴随一生的顽固性格,并逐步演变为一种藏于内心深处的“垃圾文化”。这是被世界各国普遍公认的产生贪腐现象的重要根源。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其意思是“一领白袍着了墨,永远也洗不掉”。这就是说,官员一旦思想根子里有了“垃圾文化”,就很难洁身自好了。国内外无数贪腐事例反复证明,一些人明知道贪婪、掠夺等“垃圾文化”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可就是要放纵贪欲无限滋长,始终舍不得将它摒除。

的确如此,一些官员蜕化变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上出了问题,受到了“垃圾文化”严重污染,导致了腐化堕落。有的搞封建社会那套“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有的养成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的官僚习气;有的热衷于想问题刚愎自用,做决策独断专行,家长制、一言堂,办事情一个人说了算的家长作风;有的信奉搞山头主义、拉帮结派、团团伙伙、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圈子文化;有的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一味充当好人,信奉你好我好大家好,对什么人都说好,对什么事都说不错,拿制度、原则、规矩作交易,搞投桃报李的好人主义……凡此种种,都是庸俗腐朽的“垃圾文化”,必须坚决抵制。

显而易见,这种因“垃圾文化”不断堆积导致的贪腐行为,最终断送了政治前程,甚至身家性命,完全是不值得的。正如《论语·里仁》中孔子所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方法去得到它是不能接受的。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去抛掉它也是不能摆脱的。难怪古人精辟地总结:“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多为祸也!”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不想被这些坏习惯毁掉,最好的办法就是绝对不能往自身塞“垃圾文化”,对已经堆积在思想中的贪婪、占有、自私和掠夺等“垃圾文化”要及时地清理掉,铲除滋生贪腐的环境,给心灵装满廉洁、无私、奉献、博爱、给予和爱心。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这个道理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明白了,《论语》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北宋的包拯、明代的海瑞等清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崇尚清廉文化”。这些古语和实例讲的就是官员要带头涵养“以德生廉、以清拒腐”的文化本性和底线,铲除贪污腐败滋生的“文化土壤”。

以文化人,如同春风化雨。我们只要常清“文化垃圾”,淡然地面对金钱与权势,坦然地面对风光与平凡,泰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自然地面对现实与理想,就能以“忠诚干净担当”作为文化底色,增强文化自信,永葆清廉的政治本色。

刘振荐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7月28日

猜你喜欢

白袍卫东贪腐
Nanosecond laser preheating effect on ablation morphology and plasma emission in collinear dual-pul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魏晋时期的清廉与贪腐
勿让“白袍点墨”——确保早节纯洁
白袍当世,秉持初心
祝卫东
白袍将军
谨防“白袍点墨”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村官贪腐背后的权利困境
Long-term efficacy analysis of minimal incision osteotomy for treatment of hallux val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