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些简写:精神病历本

2017-11-12南子

鸭绿江 2017年11期
关键词:身体

南子

对你和任何人

我都纯洁无瑕

你的肉体伤害了我

如同尘世触犯了上帝

——[美]普拉斯

1.天 天

这是川端康成一篇小说中的题目,也是他对女人的一个比喻。他说:“年轻女子的确容易毁坏,恋爱本身也容易毁坏年轻女子。”

所以,应该“待她们犹如较为脆弱的器皿”。

因为她,我一下子想起川端康成的这个比喻。

现在,这个叫天天的女孩坐在我的面前,双手低垂,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她的神情让我想起我曾经看到的一幅画,蒙克的《青春期》:

画面上,裸身的年轻女孩双腿合拢,坐在一张灰白色的床单上,过于瘦削的身体有些僵直,两手交叉着放在腿上。眼神空洞,畏缩。女孩脱去衣服像正等待医生的检查,可她有什么病呢?她整个人是局促的,紧张的。而画面的背景后面,一道巨大的黑影正靠近她,一直伸展在她的脚下,像她从未见过的一头怪兽,在她还没看见的地方喘息,等待着苏醒。

蒙克自己有一段话可以作为这幅图最好的注脚: “我像一个病态的生物来到了这个世界,在一群病态的人之中,我的青春就像是一间病房一样。”

还有什么比人在病房里的处境更好地反映出青春期的状况吗?封闭的白色房间里坐着青春的病孩。

哦,青春,与人隔绝的孤独,巨大的无法说出的秘密,或远或近的死亡,还有一大把不知什么做成的,由生活强迫你服下的药片……

我是在精神病院幽暗的走廊里遇见天天的。当她端着一只蓝色的塑料盆迎面向我走来的时候,一身藏蓝色的运动衫式样的薄绒衣散发出过于洁净和矜持的气息。

她不算特别美。但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任何长相都足以焕发出迷人的气息。

哎,我要是能把她走动时身体的轻盈和香气传递给你们就好了。她那双俏丽的眼睛特别乌黑,怎么说呢?那是深渊一样令整个青春陷落的黑。

她十九岁,是母亲三十多岁才有的独生女,刚上大二。母亲的管教严厉苛刻,没有溺爱。她亦回报给家人过于警觉的抗争和沉默。

“我的话很少,一直都是,总是一个人说话,一个人哭。”

“我十二岁时,就爱上了一个男孩,到现在有七年了。”

她说这话的时候,记忆在此时出现了甜蜜的停顿。命运仿佛就在她略带严肃的微笑面前望而却步。

如今,社会往往会给那些不能遵循社会规范或者违反行为习俗的人加上“精神病”的标记。社会文化理论家认为,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是社会力量的受害者,并且,社会标签就是促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但是,早期的理论却认为,家庭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关键因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观点非常流行,以至于出现了“致精神病分裂症的母亲”这一概念。按照这一理论,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不良关系,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直接原因。

于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便成为一个被唾弃的人,人人避而远之。更有人将这种理论扩展到双亲及婚姻的影响,并进一步将这种父母的不良影响归纳为两种婚姻的类型,即家庭扭曲型和家庭不和型。前者指那种母亲较为专横古怪,而父亲较被动及依赖型家庭;后者指的是那种充满争执和敌意的家庭。

尽管现在父母的影响不再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唯一病因,但是,这种观点却刺激了人们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研究。

现在,冬日的午后阳光从宽大的玻璃窗透进来,坚硬,透明,打在她的脸上具有一种瓷的质感。她的眼睛流露出怀春少女的恍惚与迷离,比起她本人更含情脉脉,楚楚动人。母亲对她过早到来的偏执而又病态的恋情极为愤怒,每天犹如利剑般刺人的话语还有体罚,唤醒了潜藏在她心底深处的无数个魔鬼。她身体中蛰伏已久的病症从此开始发作。

天天用清晰而冷静的声音告诉我,她为此四次自杀未遂的经历:两次割脉;一次服安眠药;最后一次是在车流滚滚的大街上,大脑意识中出现了幻听,耳边清楚地听到有个声音对她说,让她的身体去撞向前方正从马路中间驶来的白色车辆……四次自杀未遂的经历,说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被毁与自毁,这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说的是同一件事,既然毁坏是注定的结局,但以什么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呢?

几乎没人能克服得了对死亡的恐惧。只有亲身经历过痛楚才能够产生悲悯。

我和她一样,也曾经历过幽闭的青春时期。抽象的痛苦以具体的方式侵害到生活内部,似乎只有死亡的力量,才能解除人生漫长的苦役。

死于青春。

有人把青春期的成长比作一次漫长的兵役,幽夜,寒冬,远路,烦恼……全是在这战场上必须忍受的。

茨维塔耶娃说:“我的青春啊,我不会回首呼唤,你是我的累赘和负担。”

2.程 立

精神病院的確是一个特别之所,几乎带有荒谬色彩。身体是神设下的谜局,让某些书本哲学陷入尴尬。

即使是在夏天,精神病院的过道里也是阴凉的。那些在走廊的阴影中走动的精神病人,身体轻得像一道阴影——阴影,含藏着深刻的原罪感,缓解了病人的隐痛,却保藏了他们唯愿存储于斯的秘密。

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去的精神病人给人的感觉也是阴凉的。他很瘦,看起来又出奇地高,两只深陷入颊骨的眼窝就像两座坍塌的废水池,被黑暗浇铸——难以置信,他也曾和我们一样有着黎明般的瞳仁。

他在过道中走来走去,不停地发出嘿嘿的笑声,我窥见他的笑声就是从那个干瘪的喉部发出的,笑声在空寂的过道中扩散开,让人畏惧。

我感到了另一世界的寒冷。

如果说痛苦是人生的本质,那么,智残者预先领受了痛苦,比我们更接近生命的本质。“癫痫病使他达到正常人的感觉所达不到的高度紧张状态,使他得以洞视隐秘的感觉世界,和人所不知的心灵领域。”斯·茨威格曾这样分析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智残者是我们族类中沉默的一部分。”

现在,程立穿着宽大的病号服坐在我的面前。我想起一位作家说的:这是一件为疾病所特造的包装纸样。而昼夜轮转,一黑一白,时间穿着一件条纹相同的病号服。

主治医生告诉我,程立在精神病院里住了几十年了。

人老。珠黄。

这四个字说的是人的衰老是从眼珠子开始的。

四十七岁了,可程立的眼珠子仍然漆黑清亮,不带一丝烟火气,似乎还透露出儿童的天真稚气。好像那一件事,让他一直走在向童年折返的路上。

程立早年的照片记录他骄傲的童年时光。他在父母过度的荫护下,得到平稳长久的幸福。照片中,他的表情聪慧而无邪。如今这一切,已成为父母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他在十二岁那年,一次和小伙伴打架打输了——在我看来,这只是日常生活中无数普通事件中的一件,但这一事件却仅仅修改了他。在命运的一瞬间。

记忆是否值得绝对信赖,以恢复我们原来由琐屑构成的现实?时间使回忆丢失的部分闪烁其词,像是一種无形的力量,把他放逐在通往虚无的英雄之梦的路上。但这个梦太抽象,程立一时还弄不清楚,那个梦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像盐化在水里。

从此以后,程立“病”了。生活在“输”了的世界里,在此后的三十余年里,再也没有走出来。而童年时那个曾经和他打架的小伙伴,无意中成为他臆想中的敌人,接受了来自他的累累遗嘱和命运的丰厚馈赠——命运被消解了其悲剧意义,充满了闹剧似的荒谬,像一个巨大的破折号,一秒钟就妥协了。

现在,我如何才能从一张童年薄薄的照片里推算出一个人命运的流转变迁?

3.阿 强

童年的孤独是一种隐秘的孤独。

我曾经长久地站在土屋后面,望着蹲在墙角下抽烟的父亲出神。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这个形象于自己是模糊的。他暴躁乖张、喜怒无常的个性给家庭带来多少无尽的烦恼和阴影啊。

有好多次,我咬着嘴唇,在心里自言自语:“爸爸你瞧——”或者“爸爸,今天星期几……”对”爸爸”一词的陌生,仿佛我从未这样称呼过他一般。

正午的阴影里,父亲黧黑的面孔在袅袅腾起的一缕烟雾中凸现,坚硬而又孤傲。阳光被一面墙挡住了,沉默的时候,能听到风吹树叶的“扑簌簌”的声音。

我的目光被父亲的一双手吸引,这是一双多么奇怪的手啊,尽管看上去和任何别人的手没有什么两样,大拇指坚定地向外伸开,骨节粗大的手指修长、忧郁,而无名指则有些神经质。我注意到他手掌间模糊的纹路,像树枝的树杈,有它自己的预示和方向,手掌凸起的地方泛起微微的粉红色,让人想到血液在深处默默流淌,想起手的温度,柔软和坚硬……

我突然好像不认识眼前这个人了,突然不认识这只手。难道它不曾抚摸过自己滚烫的脸颊?不曾握过我冰冷的手?我童年的泪水,也不曾沾满他的指尖和掌中的纹路……

和阿强一样,那都是些孤独的人。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丧失了与世界,与他人沟通的通道,对外界没有热情,对他人没有关心,到后来,那种与他人的隔阂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发加重了。其实,这种与他人隔开的东西正是来自于他们的内心。

现在,坐在我跟前的这位年轻的男孩,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

他叫阿强。十九岁。刚刚住进精神病院。他的皮肤黝黑、粗糙,头发蓬乱,趿着拖鞋懒洋洋地走了进来,像个布袋子一样把自己扔到了椅子上。再也不想动。坐下意味着较长久的停留,身体的松弛程度仅次于躺下。他的身体乃至精神都极为松垮,像是一种被“打摆子”缠过的人才有的那种松垮。他说话时断断续续,思维混乱,目光空洞而不能与人长久相交。

十九岁的阿强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在这个城市的水利部门工作。她长期跑野外,不常回家。他从小到大一直跟哑巴外婆生活在一起,压抑的生活环境让他的性格变得极端自闭。

这让我想起被尊为存在主义之父和后精神分析大师的克尔凯戈尔在日记中记载的他童年中的这样一些事实:

“在最深层意义上我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从早年起就被牢牢捆绑在某种类似神经错乱的痛苦中,此种痛苦的缘由必根植于我心灵和肉体的某种错位……哪怕只是刹那间想到早年那笼罩我生活的黑暗背景。

哦,我便感到异常的可怕!我父亲把他极度的忧虑、把他严重的抑郁症以及许多我甚至不能形诸笔墨的东西统统塞进了我的灵魂里……我早年的全部生活笼罩在黑暗阴沉的迷雾……

一个儿童竟是由一个忧郁的老者带大的,在其最深刻的意义上乃是悲剧性的。”

这样的经历使克尔凯戈尔自豪、悲愤地宣称:“从童年时起,我就已成为精神。”

阿强十二岁那一年,他的外婆去世后,就开始一个人住,自己照顾自己。而他长达七年的手淫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记忆中,没有什么朋友和他交往。他总是一个人独自睡在这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无论冬夏,他睡觉时总把蚊帐放下,在密闭的蚊帐里他才感到安全。他经常在深夜里被惊醒,窗外的风声被他想象成无数个狰狞的鬼魅。

这让他的手心出汗,无法入睡。

他的身体藏在独自的黑夜里,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秘密。直到黑夜淹没他的床,他发出了青春期的一种哀叫,从中品尝了真正的火焰,直到火焰燃烧了他的身体,又很快变成了灰烬……

他开始热衷于看黄碟,每天都看。看了就开始做。越害怕的事就越要去做,从害怕中获取张力。每次手淫后,他的精神极为沮丧,低落。他没有力量熄灭这个凶猛而邪恶的火球。身体和内心的虚弱使一个人的日子变得漫长难熬,他在太阳底下多站一会儿,眼前就会发黑。

最后,他就这样独自一人长大了。

阿强说,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他更沮丧的人了。他强迫自己每次事后洗床单,非洗不可。害怕自己的身体被体液中的细菌沾染。后来,发展到典型的强迫症心理,只要看见布质的东西,手触过后就非洗不可。

他知道自己是“生病”了。“生病”这个词像尖刀一样插入他未成年的日子里,这个词让他的身体隐隐作痛。于是,他每天喝大量的水。这个习惯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十七歲那年,阿强在学校里跟任何人的目光不敢接触,感到自己难以见人,索性退学了。同年除夕前的一天下午,他独自一人在当地一家大型超市百无聊赖地闲逛,忙着买年货的人群熙熙攘攘,他跻身于嘈杂的人群中,突然,他全身出现了臆病性木僵,目光发直,思维开始混乱,四肢无力,在万念俱灰中,他想到了自杀。

2005年9月,阿强被母亲送到了这家精神病医院治疗,是由于焦虑性抑郁症和狂躁发作的双向心境障碍,诊断结果为边缘性精神分裂症。

其实,一年中偶尔也回家住几日的母亲早在阿强十三岁的时候就发现了他的这种嗜好,便用一种很含蓄的方式把一本有关青春期性知识的手册放到了他的枕头下面,他翻了几页后,便扔到了窗外。

“那本书太假了,太幼稚了。”

坐在我面前的阿强说。

我看着他苍白的脸,再次想起童年时,我曾经长久地站在土屋后面,望着蹲在墙角下抽烟的父亲出神。不觉中我已来到他的身边。我七岁孩童的眼眸中流露出的是惊恐还是期待?我的声响惊动了正在抽烟的父亲,他转过头来,仔细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吱声。

噢,孤独,多年以后,我在异乡的一个城市的街道走动,我突然说出这个词。在街巷,在楼群,在夜晚红绿灯的压迫中……

孤独,孤独造就了哑者的眼神、盲者的听觉,造就了时间的梦呓、黑暗、死神和爱情。

4.方 旗

精神病院十六号病房。

十七岁的少年方旗刚做完电疗,身体有了某种虚脱感。他半伏在靠窗的桌子上发怔。这是他的一个惯有表情。

闷热的正午给人的感觉就像被太阳晒透的潮水突然切进了此刻,空荡荡的隐秘之物、短暂的停顿以及微微带来的饥饿感。

如果天还是此刻的天,而刺目的光线正把有形的肉体、有形的呼吸笔直地切开。

一本破旧的摄影杂志在橙色桌上倾斜着,像是另一种停滞的色块,携带着一个又一个片断飞奔。那是一幅黑白摄影。

图片上,夜色越来越浓,占据四分之三的画面像是一池不断涌现的膨胀的黑水——寂静的巷子里空寂无人,隐藏着多少隐秘的气息和声音,风吹过木头的房檐发出轻微的声响,幽深的巷道、斑驳的土墙,在冬天,任何一个渺小的个体无论如何经不起被这样巨大的黑所藐视。

方旗想,有一天自己会被这样的黑吞噬。

但是,一个画面出现了。

那是一个奔跑着的孩子受惊吓的脸。

看不清他的面容,但是那急促的脚步从僻远的小巷深处隐隐地传来,并一步一步地向自己靠近,远处正在发生什么,他无从知晓,他等待这一刻,但又有某种慌乱。

惨白的月光切割下小巷两旁的门、土墙以及光秃秃树梢的影子,但是一个更大的影子也被他同时看见了,那是那个孩子迅疾奔跑着的黑影,在身后追逐着自己。那阴影像是夜的同谋,一个注定要追上他的东西。

方旗无力再翻开下一页。

那不是颜色,不是停滞的、平面的色块与色块的对比。不是画面。

——这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有的一个阴影。

罪的阴影。

恐惧的阴影。

5.苏小米

在精神病院,四十四岁的苏小米是这里住的时间最长的人。三年。

她曾是某私立学校的英文教师。被曝出曾经整容七次。她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整容整成了一个连自己都认不出的女人。丈夫怀疑她有强迫症,在离婚后,很尽责地将她送到了精神病院,然后溜之大吉。

这个早上,苏小米对我说,她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辆巨大的公共汽车停在路边上,车身通红。那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骇人的红,弥散出一股铁的甜腥味儿。天灰蒙蒙的,像黄昏刚刚降临时的最后一刻。街道上人影寂寥,有几个人匆匆向这辆奇怪的车走来。他们看到自己时的眼神似曾相识。但是,她想不起他们是谁。

不知什么时候起,头顶上的天空悄悄发生了变化。云彩骤然变暗,风卷起地上的尘土和沙砾,也卷起哗哗作响的树叶,一串沉闷的雷声响过,天上下起了雨。空气中充满了泥土的气息,细密的水珠从车窗玻璃上滑落下来,使窗外的风景变得影影绰绰。

在车厢里,她几乎心不在焉地抬起眼睛,将目光投向窗外,路上的人。

那刚从车窗身边走过的几个人,正托举着白色酒杯大小的玻璃器皿承接雨水,他们的脚下摆满了长长的一排已盛满雨水的玻璃器皿。

他们是四个人,两男两女,在密集的雨帘中,他们的脸大而模糊,像是一群没有五官的人。现在,他们仰着头,高高举着杯子。湿湿的头发粘在额上,嘴巴微张着,身上的雨水流淌下来,在脚下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水洼。

苏小米说,她被这样的举动吸引住。

她等着,看他们中会不会有人轻轻地转过身来,让她旁若无人地冲他大吼一声:“停!”

而更多的雨水落在了白色器皿的外边,落在了泥土里,也落在了他们淋湿的衣服上。他们像被谁命令这么做。脸上有一种执着的神情。但,他们怎样才能在天黑之前把天上的雨水全部盛放在有限的几个白色的器皿里?

他们只有更快地工作。她有些替他们着急。手心、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她醒了,才知道是一个梦。

她松了一口气。

苏小米对我说,这个梦大约是不久前她从自己那个洗刷杯子的举动衍生出来的吧。

那天,她正趴在水池边,正用流动的清水奋力洗刷着曾盛放过面膜的瓷杯。那只小而精致的薄瓷杯本应斟满透明的红酒,让舌头传递出醇香而美妙的滋味。

但是,如今这只薄瓷杯却被自己用来盛放女人的垃圾——那么多的垃圾:杯子里黏稠的面膜残液里,漂浮着细碎的毛发、皮屑、骷髅状的衰老的幽灵。

6.伊 和

我遇见她的时候,她正在闹市街头一棵茂盛的梧桐树下冲我招手。一个疯女人。她有一个很奇怪却又好听的名字,叫伊和。

现在是夏季,边城六月的夜气潮湿而闷热,夜,仍然是那种熟悉的味道,已然从白日蔽身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弥漫视野。纳凉的人流在霓虹灯闪烁的街头来来往往,梦一样。每一个路灯下出现一团伞状的黄晕,像舞台上的局部照明,使街景像是一个非现实中的场景,偶尔有人碰触到了我的肩头、胳膊,我也感觉不到。我看不见他们,我只顾往前走着,仿佛多年以前就这样走了。

就在我驻足旧书摊的时候,一抬头,我就看见了梧桐树下的她。伊和。

她站在那里,干裂的嘴唇泛着白皮。嘴唇一动一动的。像是想说什么没说出来。

她的脸太长了,像被谁故意狠狠地扯了一把,五官奇怪地拧在一起,此时她的长发早已剪去,瘦削而单薄的身体竭力向前倾去,还有她的头发,灰中带白,像一丛枯竭的植物,在黑暗中飘散。

我吃惊地看着她。

她却笑了。

并不是所有人的笑,都能使人心悦。一个单薄如纸片似的黑瘦女人蓬散着头发,背景是昏暗的树影,她几近呆滞的目光盯着我看,还笑。我的指尖,一下子就凉了。血突地往上涌。

她扑哧一声又笑了一下,翻了翻眼白,笑声低缓、短促。

她向我靠近的身体散发出一股不清洁的味道。

她的年纪不轻,穿着十几年前款式的衣裙,留着童花式短发,头发丝一缕一缕纠结着,上面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球,左脚穿着一只鞋,右脚光着,就那样骇然地站在那里。有几个不懂事小孩贴着她的身子看热闹,看见有人注意她,便有些做作地扯了扯斜裹在身上的一条破残的旧床单,半只乳房露了出来。她无邪地冲我笑着,那笑容也像是对着所有过往的路人。

而她就那样慨然地站在那里,使浓稠的夏夜变得突兀。

我有些替她害羞。

路邊一家旧书摊的老板娘似乎同她很熟络。向她招了招手,她便笑嘻嘻地从那棵梧桐树下走了过来,拖着一只偌大的旧皮箱,似乎刚从很远的地方来,似乎欲往很远的地方去。

“嗳,你才下飞机?”旧书摊的老板娘像在调侃——“你衣服真多,又买新的啦?”

“哎——”她受了夸奖,扭捏地笑着,显得很兴奋,又扯了扯裹在身上的旧床单,上半身几乎半裸着。她的皮肤、乳房……

“咦,干吗呢干吗呢?——”看围观的人有些小小的骚动,老板娘突然有些过意不去,赶忙替她扯了扯身上的布单。

昏黄的路灯下,我仔细地看着她的脸。我想我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张脸。那张脸上有着被生活毁坏了的痕迹,哎,怎么说呢?就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那张留着昨夜残妆的脸上有一种被极度痛苦磨损过的冶荡和怆然,我的心猛地被刺痛了。

啊,我曾在哪里见到过这张脸?

“我走了,我不能再继续了。但是他们不让我走,说什么一会儿你就好些,一会儿就一切正常。一会儿你就可以回家了……身上太热了。去年春天他们就告诉过我,我可以回家,我走了,他知道我十二点一刻下飞机,他会着急的。”

她急促地表达着,身体不停地在抖动,眼睛看着所有的人,又像是谁也未看。当她说到“他”的时候,眼睛里闪过一抹温柔的笑意,使那张被生活毁坏了的脸一下子焕发出动人的光彩。但她的声音仿佛夜间闪烁的绿叶截断,撒落在看不见的地方。

她抿了一下嘴角,转身走了。

后来有一次,我又在这个城市的闹市街角遇见过这个疯女人。伊和。她仍然是一身“盛装”,顶着缀满彩色珠子的乱发,光着脚,只是披在身上的残破的床单已经看不出什么颜色了。

无从知晓她的一切。只记得第一次在旧书摊上看见她的时候,书摊的老板娘说:“这可是个文疯子,没病以前她可是新疆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哪!那时她可是有老公和孩子的。”

又过了一些时候,我在翻看某天的《晨报》。当我翻到“都市新闻版”时,一行新闻标题赫然映入了我的眼帘。《热心民警奋力营救跳楼女》。大概内容是:某天下午,当地某派出所接到一个报警电话,说有一女站在格兰德歌舞厅十四层的楼顶边缘徘徊。不吃不喝已有两天两夜。经民警颇费周折营救下来,发现该女年纪尚轻,不停地在咿咿呀呀地唱歌。

该警察判断:“她的神经有问题。”该新闻还配了摄影照片,我看见这个年轻女子蹲在地上,长发遮面,微垂着头,看不清她的面部表情,只见她的双手紧紧攥着铁栏杆……

这样的新闻在每天各地的生活小报上比比皆是。但谁会在意呢?大多数情况下,它只不过是人们公车里或餐桌上的谈资。

被生活毁坏的人无处不在。而人是多么卑微,连痛苦都不能救赎。是的,我们曾为之付出的一切,得不到任何救赎。

现在我在看她。人群中没有人注意到她。这个叫伊和的女疯子。现在,她拖着那只偌大的棕色皮箱轻盈地走着。夜风吹拂着她身后破残的旧床单,人群中几乎没有人能触碰到她,她的背影孤傲而又决绝。

7.马 跃

人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声、光、软、硬、轻、重、形状、颜色、气味等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反映。一般正常情况下,人的感觉、知觉、印象与外界的客观事物是一致的,但幻听、幻觉、幻视等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症状。

这些人,他们的幻听体验是十分生动而逼真的,但会给患者的思维、行动带来显著的影响。有的患者在幻听、幻觉的支配下做出违背本性,不合情理的举动来。

比如,住在这里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患者,她在住院之前有一天出门买菜,耳边有个声音讲:“老妖精又出门了。”这位患者听到之后十分生气,便掉头回家。可耳边的声音马上又说:“你装蒜。”

精神病院里还有一位正上大二的男性患者,坚持认为自己也是互联网的一部分,身体的所有信息包括思想和生理指标能同步传到世界各地。还有的患者在幻听的支配下,辱骂或殴打亲人、同事和路人。

但这些人,都是些孤独的人。

孤独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空气一样,从来就没有颜色和形状,但很多人,就是这样被笼罩和淹没。这样的人注定无法逃脱对孤独的恐惧。

病历卡上,他的名字叫马跃。他是五年前因继发性被害妄想症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疗的。诊断结果为“典型性精神分裂症”。

他说,自己总是听到耳边有另外一个声音对他讲:“水里有毒。”

每天,他为喝上干净的水,跑了不少地方。有一次,他提着暖水瓶竟沿着一条黑细的公路,独自步行了二十公里,还穿过大片荒凉的戈壁滩,最后才在一个乡村里找到了他自以为的“干净水”。

为这一壶水,往返竟花去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在这之前,他经常出现幻听,怀疑别人给他的碗里下毒,而拒绝吃别人给他的任何食物,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饿了整整四天后已奄奄一息。我看着他,似乎体会到了他说的那种饥饿感。那是一种被火烧灼的感觉,从胃部蔓延到全身,一股看不见的烈火,灼烧着他体内的每一个感官和每一寸肌肤。这是一个巨大的唯一的感觉,挤压着他全身的力气和水分,而他已经精疲力竭了。

最后,他被人发现,在送进医院的时候,他的身体发出一股难闻的馊腥气。

给他治疗的主治大夫说,马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新疆边防某部,是一位副营级干部,位于南疆极为荒凉的戈壁滩深处。马跃的性格原本孤僻自闭,入伍后又在荒凉封闭而又艰苦的自然环境下一待就是七八年,却缺乏与人、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没有亲友探望,没有通信,少有进城或回家探亲的机会。他就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人,并坚信自己是一个卑鄙的、让人厌恶的、对他人和社会有害的人。

数年后,他转业回到乌鲁木齐生活,更是难以适应多元复杂的城市生活。一天到晚担心自己转业后找不到工作被饿死在街头,才产生了妄念。

我知道,他向我描述的是一种孤独的感觉。尽管,他从头到尾没有说过这两个字。但是,我听见了从他的体内发出的荒凉的声音。

现在,他在我面前,反反复复说的一段话就是:“他(司务长)为什么要迫害我?要在我的碗里下毒?我好多天都没吃上饭了,饿得很——”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下去,脑袋也耷拉了下来。

8.王忠良

有的人,比我更迷恋火车。

前些年,央视的《小崔说事》节目中,我记得有一位做客的嘉宾叫王忠良,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他一辈子专以画火车为生,有着很深的火车情结。他因为对火车有说不出的喜爱,把工作都给弄丢了,老婆也跟他离婚了。周围的人都说他精神有问题,是个疯子。

他说他把中国的火车从1860年最早的“零号机车”直到今天最快的“中华之星”全部画完了。

从电视上看,王忠良是比我年长得多的一茬人,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人。他的皮肤粗糙、黝黑,话不多,看起来十分沉默、敦厚。但他细小的眼睛里沉淀出我所不了解的东西:边缘者的气质,天然的感伤以及观望。

他让我想起曾经看过一幅摄影作品,名字叫作《铁路上的流浪者》。

忘记是谁拍的了,但它肯定比甜腻直观的风情照片更能打动人心:占据画面的是站在铁轨边上的一位少年,那是一张疲惫的面孔,脸上有着黑色油污,火车似乎刚刚离去,又好像即将到来,空气中似乎还留有铁轨与火车摩擦出来的铁腥味儿。不知哪个方向的大风把他蓬乱的头发吹得更乱,眼睛里燃烧着一种迷惘的激情——好像火车狭长巨大的气流正准备将他单薄的身体带走——

他似乎天生就属于铁轨。现在,他正向我们张望。但他的眼睛看不见我们。

“钢铁的客人马上就要来到,

它将要踏上天蓝的田间小路——”

现在,大雨将至,天阴沉沉的快要压下来,布满黄褐色锈斑的冰凉的铁轨在他的身后无尽地延伸着,像一把冰冷、锋利的刀子,把什么都搅碎了……

远方,流浪的少年,冰凉的铁轨——摄影者就这样毫不掩饰地把这种日常性的痛苦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喜欢那些没有名气但是一直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的无法实现的梦想,卑微的欲望,痛苦的抉择和勇气——这些,都是我一直渴望了解的。

現在,王忠良在谈他的火车。他说他的生活的全部激情都在冰凉的铁轨上行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穿梭。

火车,铁轨——当这两个词注定与生命盲目的激情和游走有关,与时间的流逝有关。当它在一个道口拉响了汽笛,生命的短促,人的命运,都在这片刻的招呼和道别声中了。

一辈子专以画火车为生的王忠良,一个被称为疯子的男人,就这样在纸上复活了一个对距离和时间的破碎的记忆。

而世界,永远只在铁轨的两头延伸,从不交汇。

9.林 晓

死亡和正午的太阳令人不可逼视。

——拉罗什力《箴言集》

林晓说,她怕光。尤其怕正午的光。

正午的光有如一种生铁的坚硬质地。铁,既是一种结构也是一种质地。对于一个十六七岁过于敏感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奇怪的词。在她的记忆中划出钢蓝色的弧线。

一想到这个词,她周身便被一种灼热所包含。它携带一种速度和力量在疾行,她在其中的形象生涩而模糊。

林晓少女时代的课堂支离破碎又广大无边。最后蔓延到工厂。

那次经历与工厂有关。

高中毕业等待大学通知书的一段日子,她去了当地一家工厂做学徒工。工厂的车间是一个由生铁、机器、机油、光膀子的男人组成的内脏,厂房里到处机声轰鸣,弥散着浓烈而腥甜的生铁的气息,就像是一股浑身散发出蛮力的男人的味道。

还有车间里悬在头顶上的一种车——天车。

每一天,总有那些特殊的时段里,她吃惊无比地顺着突然而至的轰鸣声仰起头向上看,一辆悬浮在头顶上的钢铁之躯缓缓滑过,载着比她的身体大百倍、千倍的生铁环呼啸而去,极像未来世界中的一个镜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荒诞感。

车间里,生铁毛坯堆得到处都是。

白天,她穿着宽大的工作服,在空旷的工房里吃力地搬运那些生铁的毛坯。生铁毛坯呼吸着噪音生长,呲呲地在高速旋转的机器中转动。闪烁着钢蓝色的坚硬、锐利的光。每一分钟都被车床飞旋而出,从嘴中源源不断地吐出铁皮。

那些废铁皮弯曲而旋转,像热带植物般蓬勃生长。渐渐膨胀出硕大无比的东西。它们就是工厂这特殊花盆里培植出来的奇怪的植物。叶片锋利,它们不是靠泥土、水分、空气生长起来的,而是相反。

它们像大团铁的云朵堆在厂房的外面,像科幻片未来世界中硕大无比的南瓜和白菜,堆得比厂房还高,极具后现代主义时代的美感。几场风、几场雨过后,它们的颜色由钢蓝变成暗褐,越来越陈旧。

它们总是堆得很高的时候才被人运走。

在它们消失的地方,黄色的粉末堆积,最后被风吹散,弥散在空气中,制造出工厂特有的气味,或者被雨水浸泡成一堆黄色的锈水,黄水四处流淌。

但铁的气味常年在这里盘桓。

它们造成的压抑永远存在。

在南疆偏僻小镇上,许多征兆是跟夏季燥热的正午连在一起的,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正午炎热太阳的逼视下会变得不可思议。

一个夏日的正午,毒烈的太阳迅速烧干地面上的湿气。一些掉落的叶子带着干草的气味和浓烈的日光气味混合在一起,迅速弥散、升腾。

南疆的正午,最难熬的是八月。

她很想描述一下南疆的正午时光,说炎热粘连的光线如何穿透夏天的心脏。被烧焦的中午,四边翘起。但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来表达这种内在的和谐。炎烈的风吹着,路上冷清清的,没有什么人在走动,道路两旁的树都僵住不动了。这是真的。

正午携带着荒漠般的寂静,像一个人晦暗的生长期。

太阳又大又白,好多人都在午睡。老人、孩子、路边的狗。树叶儿搭拉下来,睡着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黏稠的梦魇的气息。热,白炎的光,虫的鸣噪。难以化解的一份艰涩。而自己正躲在正午的阴影中,于人于己在遮蔽中似乎都后退了一步。

人是需要被阴影庇护的。她微微闭上了眼睛。

她时常失眠,正午的阴影来自于最炎热的夏日午后。那来自内心低潮的寒冷,时常在她不设防的时刻向她袭来。

她在正午的某一个时刻睁开眼睛,看到刺眼的光亮犹如另外一种光明。梦中的景象变得时断时续,不置可否。正是在这种正午的光亮中,混乱的,灾难性的,彻底失败的景象,好像一个个确凿的证据出现在她的面前。仿佛一切都已失去。

她又沉沉地睡去,当在夜晚醒来的时候,房间里是阴暗的,乳白色的窗帘透出的光亮半明半暗,让人误以为是早晨,天还没有全亮,很快她便忆起了中午遍地的日光——还有整整一个晚上要度过呢。

不容多想,夜幕就降临了。

又一日她吃过饭,带着慵懒而缓慢的步伐在厂房里走着。

厂房里没有人,没有机器热烈的轰鸣声。其他人都去了别处。或在午睡,一切都像是在减速,虚拟的寂静,没有了危险。

这个时候,她能够深刻体察自己身上有一种清冷、迟疑、僵硬和拒绝的因素。

她慢慢走着,就像悬浮在一种得到保护的升腾之中。她感到周围的气温正在一点点地上升。这是正午中唯一的节奏。

她在放慢脚步时获得了它。带着担心碰破一些易碎东西的那种轻,穿过厂房里舒适的暗,她能听见各种混合的味道在炎热空气中蒸发时汩汩流淌的声音。

厂房里,胡乱堆放的生毛坯散发出一股男人身上蛮横的气味儿。她小心翼翼地穿过它们,锃亮的车床像一个隐藏着的巨大阴谋。

突然,她不小心碰到了一根细铁管,它滚落在地上的清脆声响,在这空旷无比的厂房中吓坏了她:

“谁?”

她的一声空洞怪异的叫喊像是从她的身后发出的,内心有一种耳膜被震荡的感觉。让人想到被打碎的玻璃和玻璃上的血迹。

同样的一天,她在正午炎热的日光逼视下,曾独自一人慢慢向厂房近处的树林走去。却差点忽略了倚在树下的一位老人。他是厂里门房的门卫。

一小排白杨树林围成的走廊,树叶儿有疏有密,走一下是有亮光的,再走一下是阴凉昏黑的,明暗交替。

他在午后的熟睡中流汗,頭微偏着,伏在桌子上的胳膊上趴着一只苍蝇,静止不动,收敛起翅膀,表达着隐喻的某种可能性。

这就是她的生活?不,是她的生活成了这个模样,而非其他。

这个沉睡着的老人让她明白:“永远无疑”是可怕的,而“永远如此”也是可怕的。

在这样一个个令人窒息的午后,是什么东西到了一定的时刻就静止?

10.叶顺顺

我的姐姐入院后的某一天,病房里新进来一个年轻的女病人。我看到她的时候,这个穿白裙的少女正半靠在病床上,专注地看着墙壁,她看见我进来,微微一笑,慢慢地劈开她赤裸的双腿,一点也不顾忌我惊讶的目光,然后就看着我笑了:

“你是小鸟,人人都是小鸟。”

“让我下来,看看中间的椅子骂不骂我。”

这个叫叶顺顺的少女十五岁,看起来就像个巨型婴儿,身体不断地抽搐着,脸也不恬静,呆头呆脑的,同样,她也是一个精神病人,今天上午刚刚入院。

她长着一双触目惊心的大眼睛,那眼白非常多,但是非常柔软,眼神像小白兔一样无害,这在我看到她第一眼就注意到了。不过到了后来,我才想起来,这个女孩的眼白其实是淡紫色的,那种颜色就是太阳落下去后天边残存的颜色。那是一种非常短暂的光。我似乎没有在其他人的眼睛中看到过这样的颜色。

从她叉开的双腿中,我看见她的白色裙角卷在了大腿根部,很容易地看清楚她的粉红色棉质内裤,这是她们这个年龄的少女喜欢的颜色。再细看,一抹浓旺的暗红色血迹从内裤的一侧渗了出来,类似臭鱼的臊腥味儿隐隐地散发出来。

很显然,她正在蓬勃的月经期。打开的双腿把一个女孩生理期的秘密暴露无遗。

我看着那一抹从大腿根部流下来的雌性体液,终于忍不住背过身去,要呕吐起来。

从未见过叶顺顺的家人来医院看望她,经常来看护她的是一个男孩,还有男孩的姐姐偶尔也来。男孩身材挺拔,长得俊朗秀气,他皱着眉头,冷着脸合拢了她打开的双腿,然后把她的裙子拉了下来,盖住了她赤裸的下体。后来我知道,这男孩是叶顺顺的小男友。

看着这个男孩的一系列动作,叶顺顺的脸色像是还了阳。她慢慢支起身来,露出一副要取悦他的笑容。

她爱他。

只有我看到了她在他面前自惭形秽的孩子气。

可男孩依然冷着脸,带着明显的不耐烦站在一旁,不怎么搭理她。倒是男孩的姐姐看起来很好脾气,不停地轻拍她的脸颊,说:“顺顺啊,你要乖些啊。”

我观察着这对年轻的小情人。大概能猜到这个叫叶顺顺的少女发病的原因。我不想再说什么了。

我知道,少女们自从身体被红色的初潮染了神秘的三角区,这三角区从此就开始叙述欲望,感官,潮汐。它就像是禁区一样从此刻开始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对于情窦初开的年轻情侣们来说,蓬勃的情欲对他们来讲是一堵不可逾越的墙。他们不知道,“纯洁”这个词会在若干年后在一个潮湿寒冷的日子里变成一把尖利的刀子直插在他们的胸口上。

但是现在,当情欲汹涌而来的时候,这堵墙不会阻碍另一个人翻越过去吸干另一个人的血,还有体液。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对我的好。她好到洗澡的时候都要亲自给我搓身,仔仔细细地抹上香皂泡沫,我赤裸着身子,毫不设防地站在她的面前。大水盆里是热的水。蒸腾的水汽是白色的,模糊了我的脸。

我是她的女儿。她的私属。我十一岁的身体像一只刚刚打开的河蚌,十分洁白新鲜,盛开在水盆里,一张一合的。

现在,两只前来探取采摘我的手,在我光溜溜的处女之身上反复揉搓,我的每一寸肌肤都紧绷起来,每一道皱折都被扯平。

我在她的手掌的抚摸下一动不动,内在的身体里,却是一股哆嗦。像是有无尽的触感在那里。一种如愿以偿在我的心里。一种新异的滋味在我的体内,我暂时还不能反应那是什么。我像婴孩一样初次尝试了甜味之外的一种陌生,和十分有趣的美味。

我咯咯地笑着,母亲那只沾满细腻泡沫的手一度让我相信,自己到底是受宠的,被爱着的。

直到有一天,我才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女性来说,她的身体有个地方像一个腮,一个蚌,身体真正的情与欲都是自外界而来,自男人而来。我开始等候这个人,从此以后,我的身体是一座没有加锁的门,是他的私人房间,等待他前来领略。我要让他来翻阅我,就像是翻阅一朵花。

我身体的内部是无辜的,没人教我什么是恐惧。当我奉献了自己的第一次,我的身体从此就静止不前,不再生长了。只等着某一天,时间开始塌荒,枯朽,我的青春开始断送,容颜备毁。

而我腾出一只手模仿他的那只手,但手法总是不如他。直到这些蓬勃的情欲朝着我的身体的各个部位漫延的时候,我痛恨自己未能阻挡这群盲目的潮汐。

从没有人告诉我,当女人把双腿打开的那一刹,是最孤独的。

但我就是要用最暴戾、下贱的方式,来堵住心里的那个洞。

现在,这个叫叶顺顺的少女虽然收拢了她的双腿,但是,已没有任何东西堵住她身体里多孔的,打蔫了的果实。

11.孟 甜

這个精神病院的确是一个特别之所,几乎带有荒谬色彩。身体是神设下的迷局,让某些书本哲学陷入尴尬。

即便是在春末夏初,这个医院的过道里也是阴凉的。那些在走廊的阴影中走动的女病人们,身体轻得像一道阴影——阴影,含藏着深刻的原罪感,缓解了病人的隐痛,却保藏了她们唯愿存储于斯的秘密。

那天,我去医院看望姐姐,经过一间病房,我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女病人,正用病房里的各种物品在地上摆出一个巨大的心形。这个由空罐头瓶子、茶杯、空药盒、脏袜子、镜子、枕套等物品摆出来的心形图形,线条歪歪扭扭的,有几分滑稽和辛酸,争先恐后地替她说了话:“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我走到她的跟前站立不动。看着她和她摆出来的心形图案。可她盯着我看时的样子让我想到了一种有攻击性的母兽,狂热而充满莫名的敌意。

依照常识,要迅速分辨一个正常人和一个精神病人并不难。首先是要注意他们的眼神:亢奋,孤疑,呆滞,忧郁,惊恐,飘忽——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眼神,但也只是顺应情绪,而若是精神病人的话,这样的眼神却可以维持全天不变,包括任何人在与他们交谈的时候。

后来,我听别人说起过她的病。

她叫孟甜,她有着很严重的“钟情妄想症”,是属于偏执性的精神分裂。这也是“爱情疯魔症”的一种。

那时候,她和所有这个年龄的女孩一样,拥有最健康的身体,还有心智,从不知疾病为何物。一切如常,仿佛会永远如此。她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度过了一日又一日。突然有一天,命运像是在这里拐了个弯,几十年的命运在她的身上迷乱,走了神——当她遇见了一个男人,一切全都改变了。

她在心里想找个男人把她内心多年的顽石溶化,被他粗暴的情欲唤醒。

她算是找对人了,他就是那个要彻底溶化她的人。

她真的很想好好爱一个人,是真爱,而不是餐厅旁、草坪上马路边等闪光的轻浮的表象。

哪怕是经历一次误会和迷乱的爱。

但是她并不知道,这感情的后面正滋生出如同癌症的东西,而患者早已死去。

据说,她在十年前发疯似的喜欢上了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早已有了和睦的家庭,她爱这个男人,对他死缠烂打紧追不放,甚至不惜以自杀要挟,为的是让那个男的对自己说一句:“我爱你。”

她固执地相信这个男人也一定暗恋着自己,只是迫于世俗压力没向自己表白。

她每时每刻地逼近这个让她爱得发狂的男人,充满爱意地凝视着他,像是在说:“难道你——难道你没有发觉我是单独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吗?”

她看着他,几近无声地在问这个胆怯的男人。

这个男的不堪其扰,跳槽换了一个公司。她知道后,一路追到那个公司,向这个男人的上司投诉,说他搞婚外恋。上司微微一笑,说这个是私人事情,他管不着。过了一段时间,她又跑到这个男人的公司,捏造了一些生活中的污点去诽谤这个男人,这个男人不得已,又再次辞职。数年来,他每换一个公司,她就会去那个公司搞破坏,最后连自己的工作也不要了。

这个男人快要被她折磨得崩溃了:“你到底要干什么?”

她幽幽地对他说:“我知你是深爱着我的,你为什么就不能忘掉世俗偏见,对我说一句‘我爱你呢?”

没多久,她因发病越来越严重,最后,被家人送到这家精神病院里来了。

在医院里,精神科医师问她的姓名。

她说:“我一直觉得我是一只鸟。”

医生:“喔,那你的病很严重喔。从什么时候开始发作的?”

她说:“在我还是一只小鸟的时候。”

现在,这个女病人蹲下来,用手在地上划了一道线,然后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也出不去。我不知怎样才能出去。”

看到她在地上摆着歪歪扭扭的“心”字,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子感到身上有些发冷,我朝她笑笑,再点点头,便从她的房间出去了。另外一个从我身边走过去的女病人给我的感觉似乎也是阴凉的——她很瘦,看起来又出奇地高,两只深陷入颊骨的眼窝就像是两座坍塌的废水池,被黑暗浇铸——难以置信,她也曾和我一样有过黎明般的瞳仁。

她在过道中走来走去,不停地发出嘿嘿的笑声,我窥见她的笑声就是从那个干瘪的喉咙部发出的,声音在空寂的过道中扩散开,让人畏惧。

看到的这一切,似乎都是那样混乱不堪,还有无趣。

在我小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听说过、没有见过这样的一些女病人的。

她们对那些变了心的男人,死心塌地又无可奈何。她们分不了心,走不了神,回不过头,最后,也转不了身。也不管自己要不要飞翔,要不要遮丑。她们只爱一个男人,或一种类型的男人,长期也许长达一生。

没有形状的胚,没有面目的芽,她们在他们初具人形之前就爱上了,在他们破土之前就爱上了,在前世就爱上了他们;她们的爱晕头转向,她们的爱不在现场。

我曾看到过一个女疯子,她曾经是我们当地文工团有名的女演员,因为丈夫情变而突然患病了。她总是斜披着破残的旧床单,在大街上摇来晃去的,有时让半只脏污的乳房露出来。

一个女人,要伤多大的心,才会变成她这个样子,而那个负心人,现在又在何处风流快活呢?

我想我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张脸。

我看着她的背影,像看一张随时迎风起舞的落叶。当她把脸转向马路,就在这一瞬,我看见她的额头一侧有一块伤疤,血痂已经黑紫。

那是被人用乱石砸的。

在如此乱而大的世界上,一个女疯子也不太好做了。危险到处都是,总有人想找个不顺眼的人来揍。一定是有人看不惯她们那副样子,找着机会了,就拣些碎砖碎石照她们的脸投过来。

而这样的疾病是需要隔离的。好在,有专门针对她们的精神病院。为了治好病,这些患者不得不从她或者他的日常生活中隔离出来,送到这样一个特殊的封闭式场所。身体一旦被隔离,病人们也就进入了一个有着特殊规则的双重世界。

仲夏的夜晚,人民公园里有很多谈恋爱的人。这一对坐着的,那一对站着的,还有几对在踱步徘徊。这么多人集体陷入了恋情,想必恋爱能够营养人们饥饿的肉体。

这是不是一个人了解另一個人的方法?可是现实就是这样,每个人的命运可能会大同小异,也可能会在细节末梢有惊人的相似。

过去的你和现在的我都用这张嘴相互暗示和预言——

有一种女人,天生要比别的男人多出一个词——多出一种命运,那就是爱情。可是爱情,却是所有致命之物中最致命的东西。也是最让人感到羞耻的一件事。它像是一株带着恶意的食肉植物,每一个女人,都要经受它的咬噬,直到最后剩下一具空壳。

我是该效仿她们还是要诅咒她们?

【责任编辑】 行 者

猜你喜欢

身体
水在我身体拍岸
我们身体的由来
孕期身体不适,除了忍耐,你还能这么做
我们睡着以后身体都在忙些啥?
孕期身体不适,除了忍耐,你还能这么做
一眼看穿神奇的身体!
我的身体,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