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给“巧官”以“市场”

2017-11-09孟祥夫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7年10期
关键词:行事干事机关

孟祥夫

明代官员吕坤在任山西巡抚时著书《实政录》,将官员按好坏分为八类,排名第七的是“巧官”——这类官员不办政事,只知粉饰太平,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对下颐指气使,对上却奴颜婢膝,极尽讨好之能事。

“巧官”之“巧”,在于做事“乖巧”,往往“看人下菜碟”。对下,他们不愿担当,“绕着走”“打太极”“踢皮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上,他们则如川剧“变脸”,尤其善于揣摩领导意图,一切按上级脸色行事,唯恐在领导面前做错事、“翻了船”。总之,“领导面前会来事,群众面前会挡事”是“巧官”的为官哲学。

吕坤所说的“巧官”,现今并未绝版。相反,一些“巧官”凭借圆滑的处世手腕,“高超”的办事技巧,在机关混得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遇上“巧官”,百事难办。他们身居重要岗位,把握一处室或一部门“关口”,虽然职务不高,但权力不小、脾气挺大。“巧官”往往是本单位一些業务的“直接责任人”,可谓“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业务到了他们手里,“卡壳”是常事,敷衍属正常。这些实实在在的“中梗阻”,让人惹不起、绕不过,打交道费劲、办业务误事儿。

“巧官”之于政治生态,贻害无穷。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巧官”的行事风格和为官之道,无疑会传染给单位其他人,尤其是初入机关、有样学样的年轻人。结果往往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败坏了单位风气,累及党和政府的形象。

“巧官”置身机关,有的甚至三四十年在一个部门里兜兜转转,岁月磨平了他们的棱角、带走了他们的锐气。他们一方面自觉升迁无望,工作无精打采;另一方面又自恃资历深、资格老,对待外人和下属也就毫不客气。至于“选择性”办事,或者让人碰“软钉子”,也就更不奇怪了。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官僚主义,得治!古人云:“不患无位,患无所立。”要治“巧官”,就应该大力倡导“避事为耻”的理念。党员干部应时刻谨记、反思“自出仕以至去任,光景改观几何,民愁苏醒几何,政事修举几何”。只有常怀自省之心,方能永葆奋进之志。

让“巧官”在党内没有市场,还要立明规矩,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加大追责力度,把混日子的赶下去,让无为者无位;同时,激励保障机制也得跟上,只有让担当者无忧、干事者有位,才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浪潮中击楫勇进,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我们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党内历来是容不下“巧官”的。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党员干部,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敬的。

这样的正告,至今仍振聋发聩。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事干事机关
沪检“未保”以案说法
搞笑事件满天飞,就数你们最给力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什么样的人“爱上了开会”
机关党建共建联建 结对帮扶精准发力
要为干事而为“官”
打前站
12
以“联”行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