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哈金的《池塘》主题凸显

2017-11-08胡波王华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9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隐喻池塘

胡波++王华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从新历史批评视域解读哈金的‘中国主题小说”(编号:15G177)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美国华裔作家哈金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池塘》运用质朴简洁的讽喻和隐喻,娴熟地凸显其小说的政治性主题。通过巧妙地将“历史”和“文本”进行有机结合,小说生动地刻画了特殊政治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向美国读者诠释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池塘》;政治主题;讽喻;隐喻

作者简介:胡波(1979-),湖北武汉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和翻译批评研究;王华(1982-),甘肃高台人,武昌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2

作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裔作家(2000),哈金是当代美国主流文坛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1998年,哈金发表其第一篇长篇小说《池塘》。哈金因选择用英语写作而独树一帜,他的小说以简洁平实、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向西方读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遥远中国的故事。他以平视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看到了在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悲欢、喜怒,洞察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愤怒、惶惑、狠琐和无助。美国的“笔会福克纳文学奖”的评审团给哈金的评语是“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在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具有鲜明新历史主义特点的《池塘》一书中,哈金生动地再现了主人公——青年工人、业余书画家邵斌曲折的抗争和维权历程。通过使用大量的讽喻和政治隐喻,小说《池塘》成功的揭示了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各种矛盾和普通老百姓改善生存状况的艰辛,同时也向美国读者展示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一、新历史主义批评与《池塘》的政治性主题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文学界,是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对新历史主义者而言,历史不再是客观规律所控制的过程,历史和文学两者都是“文本性的”,都由特定文本构成。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家蒙特罗斯指出,新历史主义试图探索“文学文本周围的社会存在和文学文本中的社会存在”;布鲁克·托马斯也说,“一般而言,它指就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新历史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密不可分,强调“官方历史压制边缘人物的声音”。在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下,文学创作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进行的,它既受到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等的影响,反过来它又对当时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以新历史主义批评为理论依据,分析小说《池塘》主题的政治性,特别需要关注其社会背景,尤其是政治背景与其政治性主题的结合。哈金的《池塘》描述了诸多发生在文革前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历史性细节,例如对实务供给制分配和福利房分配(1955-1985)、法治和民主,社会发展和公民权利(教育)等。作为一篇典型的新历史主义小说,《池塘》生动的通过描述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命运和刻画主要人物的个性,深刻地揭示了“文革”后中国社会、政治、历史的变迁。

二、小说的主题凸显技巧

哈金早期的作品对政治题材有一种明显的偏爱。哈金本人亦承认,虽然“我不是一个政治作家,但我创造的人物的生活往往受政治的影响。因此,我讲的故事无法回避政治。我所有的故事都是根据实际发生的事情而写的。至少95%的情节真的发生在生活中……因此我特意挑了这一主题,(选好主题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研究和写作。”小说《池塘》的政治性主题显而易见。而为了凸显这一主题,哈金运用了大量讽喻、隐喻等修辞技巧。

(一)政治讽喻

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在一般意义上,讽喻是比喻的一种延伸。在文学、艺术历史上,讽喻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艺术形式,作家或演讲者通常使用讽喻修辞,通过具有象征意义人物、动作、图像和(或)事件来传达隐藏的意义,这种隐藏的意义往往与道德、宗教或政治紧密相关。小说《池塘》荒诞幽默的情节设计恰好说明,哈金渴望传达某种隐藏的政治意义。“以社会现实、真实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为基础,哈金在《池塘》描述的是普通人在中国庞大的政治背景之下的抗争。”

按照哈金的计划,小说旨在揭示70、80年代地方政府的体制缺陷。在情节的设置、主角和配角的选择、语言描绘等方面,读者很容易理解,哈金为何将这篇小说定性为一个政治讽喻。《池塘》揭示了基层领导的贪婪和残暴、弱者注定的失败和不幸,以及基层社会政治民主的缺乏。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并不回避文学的政治性,反而对此足够重视,高度强调。因此,哈金选择了“后文革”时期的中国社会基层作为这篇聚焦政治鬧剧的长篇小说社会历史背景,充分显示了作者本人的政治情结。小说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情节设计,刻画了Ma和Liu的丑陋形象,极大的讽刺了基层领导的官僚主义思想。最具讽刺意味的情节是故事的结尾:反抗体制弊端、追求平等权利的“小人物”邵斌虽然被大学录取却因为单位领导的阻挠和陷害,未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欲进一步抗争的他被吸收进人民公社,在他一度鄙视的体制内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小说或悲或喜的结局讽刺意味十足,但这正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政治现实。这部讽刺基层官僚作风的新历史主义作品——《池塘》,揭示了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基层中的政治生态。通过塑造邵斌这一“小人物”形象、生动描绘这出发生在1980年代中国基层的政治闹剧,哈金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性倾向——本篇小说的主题,藉以吸引美国读者来关注中国社会政治中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和中国人民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哈金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体现在巧妙地选择简单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表达不同人群的特点,这也有助于作者塑造新颖、幽默、轻松的闹剧,而非记录沉重、纷杂的政治斗争。正因为如此,《纽约时报》认为《池塘》是一出彻底的喜剧,戏谑、喧闹、娱乐性十足,生动呈现了中国的面目。endprint

(二)政治隐喻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的语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隐喻所联系的两类事物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出于避讳等特殊原因,哈金并没有直接用讽刺来揭示小说中的政治腐败和政治冲突。因此,为了达到相当的讽刺效果,哈金采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政治性隐喻。政治性隐喻的采用极大的帮助作者去揭示小说中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政治生态。

小说的标题《池塘》就是一例典型的政治性隐喻,“池塘”象征着在工厂和公社的政治舞台。邵斌就像池塘里的一条小鱼,既可怜,又无助。他不断地溅起浪花,但是无论他怎样挣扎,也跳不出池塘(权力)的掌控。很显然,哈金借助于这种隐喻来揭示在计划经济“公有制体制下社会机构中的不光彩行为”。在化肥厂这个“池塘”里,厂领导位于食物链的最上层,他们能够惬意享受体制赋予的种种特权,而位于食物链底层的小人物邵斌,则不得不忍受体制弊端带来的种种不公和欺压。为了摆脱化肥厂这个“小池塘”,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邵斌努力的尝试通过参加高考、接受高等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池塘文化”在中国的政治历史当中有着深刻的根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池塘”有两个隐喻含义。首先,它指的是一个特殊的圈子,圈内包含着具有相同的政治见解和利益关系的群体。其次,它暗指某个有限的工作单位或发展空间。例如,某人因具有高超的领导组织能力或者取得了显著的政绩而从低一级政府机关提升到高一级政府组织,其政治级别、职务地位提高了。人们通常会说,他从一个“小池塘”来到一个“大池塘”。因为低一级单位已经不能适应他的能力了,即该单位不能给他的官场生涯、政治生命带来飞跃,但高一级单位可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说,“金鳞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在中国,人们也会用“庙”来代替“池子”。例如,“小庙容不下大佛”,意指“小庙”与大佛的身份不匹配,无法施展“大佛”的能力。

除了小说标题,“池塘”一词还多次被用在小说正文中。例如:“这里只有三百人,对于像你这样的一只大乌龟而言,这个池塘太小了”;“此外,我想让他成为我们的人,把他留在我们的池塘(此处暗指圈子、阵营)”。除“池塘”一词之外,作者用到许多其他与政治性隐喻相关的词汇。例如与“水”有关的隐喻。如“我们活在同一片水里”。这里的“水”指代某一政治派系或小圈子。中国文化中,还有用“水太深”来形容社会人际关系、政治利害冲突复杂。又如,“现在整艘船都处于危险之中。”中国人喜欢用“船”、“舟”等与水有关的词汇来形容处于同一境地的利益集团,如“同舟共济”等。因此,《池塘》所说的“船”是指整个杨书记的政治团队,此刻正处于危险境地。

除了与水有关的隐喻,哈金运用了大量的动物形象隐喻。例如在厂领导的心中,男主角邵斌的弱者形象被污蔑为“虫子”、“狗”和“烏龟”,而在追求公平公正的过程中,激发出能量的邵斌就像“归山之虎”、“飞蛇”和“龙”。在中国文化中,这两组动物形象的实体性隐喻分别代表着自由、强大和软弱、卑微。前后的动物图示对比象征着反抗者地位的变化,也预示着压制者在反抗愈来愈激烈的时候内心的惶恐不安。而在男主角看来,贪婪粗暴的厂领导就是“狼”形象的投射;文章的结尾,邵斌得到“好马必有好鞍”的启示坚定了其加入公社宣传战线的决心。上述动物形象的隐喻图式,既生动刻画出人物的生动形象,又如实反映了小说人物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对于凸显故事主题具有明显的帮助。

三、结语

作为一部新历史主义小说,哈金的《池塘》是一部幽默作品和荒诞政治喜剧。该小说用简单清新的语言简洁勾勒出文革前后中国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基层社会的不正之风,描绘了普通人不懈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池塘》通过大量运用政治性隐喻和讽喻,成功地向美国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中国工人的抗争和追求、再现了改革开放前期社会“历史文本”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曹燕.哈金小说研究状况剖析[J]. 华夏文化论坛. 2012,2.

[2]高建青,黄志刚.从“回到历史”到历史的虚无——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江汉大学学报,2004,3.

[3]靳新来.“形式的意识形态”——论新历史主义对“重写文学史”的方法论意义[C]. 现代中国文学论丛,2011,1.

[4]陈爱敏.个人记忆与历史再现—谈哈金的流散身份和文革书写[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3.

[5]左燕茹. 哈金《等待》中的主题反讽意蕴探微[J]. 时代文学, 201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历史主义隐喻池塘
热闹的池塘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亨利四世》中的颠覆与抑制解读
直面历史
新历史主义批判视角下小说《灿烂千阳》的研究
池塘
夏天的池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