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思想的“泛化”现象探讨

2017-11-07焦霞蓉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3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理念科学

焦霞蓉

摘要:自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社会各方面都在提倡遵循坚持以人文本发展理念。由于对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没能有一个完整理论界限和功能边界,在一定程度呈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泛化”现象。因此,我们只有对以人为本这一“泛化”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澄清,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内涵,从而使这一科学发展观更好的服务社会。

关键词:以人为本;泛化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3.035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一个崭新的、科学的发展理念被党和国家提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高度,这种发展理念就是在此次大会中所提到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这个科学的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既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意识,它成为了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关注的焦点,更是理论学术界争先研究探讨的研究热点,而且随着理论学者的不断扩展延伸,各种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他们分别从各个学术角度、各个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科学的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然而,我们在肯定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它的一些不足之处。所以,我们还应该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它的最本质、最朴素的实质内涵,避免在很多发面都存在这漫无边界被在各行各业随处被以冠名使用这一现象,这种没有节制的抬高以人为本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意味在提升以人为本的价值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是在削弱以人为本的效果。“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关注,它虽然是从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理念的层面上提出的,但作为一个原则,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值得提倡和推崇。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领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同时“以人为本”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不一样,要求和实施方法也不同,要同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研究,“不能把以人为本作为普遍适用的一般性原则到处加以使用”长此以往下去,就会使得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丧失它本来的真正含义。因此,有必要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泛化”现象进行解析。

以人为本的“泛化”主要是指,没有真正的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而过高地估计了以人为本的功能、价值,放大其内容功能、价值,和追求外延式发展等不良现象。

1以人为本“泛化”现象的表现

我们积极在全社会营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由于各种主观或者客观等各方面原因存在着对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片面的、泛化的理解,这种不全面的、泛化的理解也导致了社会各行各业滥用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理念。在不同行业领域均显现出不同表现形式:首先是对它的内涵和定义理解不透彻不清晰存在着任意主观扩大,缺乏合理界定。其次是将以人为本的功能泛化。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发现,人们随便就可说以人为本。部分人狭义的从人、从大气环境等层面理解以人为本这一个科学发展观,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以人为本这一科学论断是针对社会上的以物为本,重点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性。比如有人这样理解以人为本,他们只是简单的把以人为本等同于经济发展中心论,还确信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利益关系,只有先发展经济,才能更好的体现在经济、政治等生活方方面面体现以人为本。我们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这种逻辑推理有一定的可信度,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在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问题,那就是这种推论可能会削弱以人为本它的独有的价值,从而把它的独特价值分解到各项指标,比如环境指标或者经济指标等别的价值标准当中去,从而最后出现,以人为本被其他指标标准所替代。更有甚者认为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中一个时髦的口号。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自觉地将以人为本理解成为“以人情为本”、“以个人为本”,理解成没有原则的宽松管理和对学生的一味迎合。如用以人为本代替行业行为特有的使命和责任。

2解析以人为本“泛化” 的原因

造成以人为本的“泛化”现象原因是什么呢?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错误的理解呢?我们仔细的看一下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就会发现,由于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当中最根本的“人”和“本”的理解不同,这也是理论学术界对于以人为本理念争论焦点的主要原因,而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的界定,有些学者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只是特指类、群体、个体、现实具体的人,当中的一种人。由于对“人”的这一界定理解不同,从而使得部分人把以人为本等同于西方社会所谓的西方人本主义、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当中;甚至把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就认为就是“以人民為本”、“以民为本”、 “人类中心主义”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我们的以人为本和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所区别有所不同,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它是整个发展观的核心要义,自身具有本质的、准确的科学内涵和要义。然而,它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它与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传统文化当中的民本思想又有相通之处。他们两者既不是互不相容的水火关系,也不是正反关系而是两者之间存在重合重叠的交叉关系。

第二,对于以人为本当中“本”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历史观的理解,另一种理解是价值观的理解。这实质上就涉及到以人为本的原则性质,因为这不仅是一个价值观命题,还是一具有兼容历史观命题和价值观命题的融合命题。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只能是两个当中的一个命题,如果它同时两者兼而有之的话,那么就会导致马克思所谓的人学观演变成人本社会主义,和我们的科学社会主义背道而驰。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把以人为本意义泛化的解释,很容易让人把它和人本主义思想混淆等同。而我们所说的人本主义我们又可以称他为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潮)是以唯心主义衍生出来的意识形态,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意识形态在过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意义,时至今日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仍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可置疑的是它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内涵相差甚远更不相提并论。endprint

第三,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从理论层面上解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解读以人为本的内涵、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以人为本的含义等等)尽管以人为本的内涵非常丰富,而理论学术界也从自己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不等各个层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科学解读,但整个理论学术界至今也未达成统一共识。

中所周知,由于这一科学发展理念不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导致任何一个行业、领域和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思想维度和理论视角去解读并给予他富含个性化的解读,只赋予它只作为形式化的装饰使用而不赋予它实质性的具体内容。更有一部分人认为,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理念只是国家打出的代表民心话语的政治噱头,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 “以人为本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不一样,要求和实施方法也不同,要同各个领域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 之所以会出现理解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来自于人们传统的思维习惯和“跟风”现象,全国上下都在提倡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如果自己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就会觉得自己不时尚思想落伍,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另一方面则因为人民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边界界定模糊不清晰,往往会把这一科学发展理念理解为能够解决一起问题的万能原则。随着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与和不断应用,我们必须不断加深完善它的实质内涵,把这一最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话语并始终保持它的独特魅力和现实指导力。我们首先一定要准确界定它的一语义边界。我们知道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内涵的功能就必须要准确理解他的科学内涵和功能边界。

就像部分学术理论研究者来这样理解以人为本,他们认为 “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是对执政党和政府行为的约束,它目前所要确立的主要观念就是:首先,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理性发展意识。首先是针对市场经济下由利益驱动所催生的经济人倾向。然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内核的“大多数”观念。还要一些学者认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种语意解释富含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我们应该不同层面上来理解“以人为本”:在政治层面上它主要强调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心,政府在进行政策制定和决策时必须把为民谋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简简单单从政治层面来论述更是它的政治含义。如果我们在从哲学意义上进行解读的话,就是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应该把即社会群体中的人摆在第一核心地位,在充分尊重人的同时还要防止将它异化、工具化,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重点加强人文关怀。

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指国家的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制定上,必须反对只见物不见人的以物为本、以权为本、以神为本的现象。而这时当中的“人”的内涵就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而此时的以人为本主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现出来。要在各行各业体现出人民至上,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发展来衡量,坚决反对以少欺多、以权欺人。因此,“以人为本”当中的“人”应该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来把握理解,自觉做到处理好个体公民与整体“类”公民的统一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这个发展理念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可以到它的真实写照,它和发展观紧密相连。对“以人为本”进行准确的理论定位,必须首先厘清科学发展观内在规定各要素(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以人为本)间的相互关系。“全面”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构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思想的价值基础“协调”揭示了我国发展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和致力于解决的主要矛盾关系,这就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区域、人和自然以及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实际上是指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必由之路,就是从根本上拒斥“一次性”。由生产生活构成的历史本质上是不可终止、不可割断的连续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断言的那样,“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确实表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发展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重大思想成果,因而作为贯穿其中基本精神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本、以服务大众为本。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传承,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施,是作为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对自身的要求和对人民的承诺。

总之,我们把这一科学观运用到各个领域行业时,应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科学指导,坚持用辩证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原则进行理解运用,而不是简单的把它看作为最高指导思想原则,或断章取义的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我为本,真正使这一科学发展理念在社会各行各业运用时根据自己行业领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真正科学的贯彻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2004-4-27.

[2]陈曙光.“以人为本”研究:从解读走向深,——基于“关系”视角的研究综述[J] .探索,2010,(4).

[3]周詠樨,孙其昂.论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的贯彻[J].河海大学学报,2006,(2).

[4]侯惠勤.“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界限[J].探索,2005,(2).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理念科学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科学拔牙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美丽宁波”的科学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