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前美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2017-11-07吴洁

艺术评鉴 2017年18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幼儿

吴洁

摘要:美术作为学前教育历来是重点与核心之一。新时期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目标要求学前美术教育主要着力于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不断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缺陷和不足,优化教学形式与手段。除了顺应幼儿成长发育的规律,学前美术还需找到能够激发幼儿创新创造力的契合点,同时借助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借助美术提升幼儿创新能力的教育更加优质、高效。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 幼儿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8-0117-02

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就艺术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发表过独到的见解,他表示,艺术来源于艺术家曾经体验过的某种情感,为了将类似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其他人,艺术家便会尝试利用一切外在的符号将其表达出来。这些外在符号或是色彩、线条,或是声音、动作。借助这些外在符号的传达,其他人便也能体验到类似的情感,这就是艺术创造活动过程。由此可见,艺术和创造之间存在着本质上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而以色彩、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美术则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美术对于创造力的培育天然具有独特的推动力和辅助性。

一、学前美术教育中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创意思维是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战略大方向中最为关注和重视的部分。作为人类生命开始的早期阶段,学前美术教育除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感知外界环境外,也日益成为提高幼儿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之一。

在学前教育阶段,美术是幼儿最为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无论是色彩、线条或是手工,幼儿总是最能从中感受到愉悦和快乐。这也是美术课堂教学中无论幼儿最终作品的水平如何,其过程总是能够让幼儿保持兴高采烈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而现代心理学研究也显示,学习者越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心境和情绪的愉悦,越是可以更好地学有所成或更有创造性。

更为重要的是,学前教育阶段奠定了更为良好的美术教育基础,不仅能够让幼儿自此可以保持对美育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助于其在未来学习、生活直至进入完全社会化生存后持续提高审美能力及与审美相关的活动性。这样的延续既能让幼儿以更加健康、愉快的心态对待自我和环境,也能保持足够的审美感知敏感度。当具备了这些智力和心理上的前提条件后,成长中的青少年直至成人会更少在智力、精神层面出现被人为禁锢的问题,也就是具备更加广阔的视界、更好的发散性思维和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便可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更加具有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中的常见问题

传统学前美术教育中,走不同极端是比较典型的问题。也就是过度的技巧化灌输式教学和完全放任自流式教学并存,前者显然倾向于应试教育目标。课堂教学中临摹或写生占据主要比重,幼儿学习中自由发挥的空间与余地不足,且教学过程中程式化现象较严重,教师会对幼儿提出種种严格要求,将美术教学限定在一个有较明显标记的框架内。反观后者则基本不存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美术课堂呈现出幼儿自娱自乐的活动状态,教师较少关注幼儿在美术学习中是否有所习得,而是简单地维持秩序或发放教辅材料,误将美术教育作为幼儿休闲甚至消遣过程。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模式都不利于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创新能力。前者显然是对幼儿天性中强烈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为地进行限制,教育的功利性比较显著。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只能体会到教学的严肃甚至严苛,却较少感知到美术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久而久之,幼儿极易对这种类型的学前美术教育产生厌烦感甚至抗拒心理。一旦不良情绪与美术教育间产生了关联性,则幼儿不止在学前阶段难以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创新能力,还可能影响到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后的发展。

至于后者虽然可能让幼儿对美术教育保持足够深厚的兴趣和热情,然而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参与度不足,幼儿得不到充分、全面的教育和引导,即便耗费了不少时间在美术教育过程上,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却提升不足。甚至可以说,幼儿的潜意识里依然无法体验到生活、学习中美的元素之所在,无法形成基础性的美学感知,也就很难奠定足够扎实的美术基础,这对未来的学校美术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无疑是时间与资源上的浪费。

三、学前美术教育中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游戏式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前教育尤其如此。倘若幼儿不能首先被激发出兴趣和热情,则学前美术教育提高幼儿创新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要使幼儿产生兴趣,就需要借助其天性中最喜爱的事物,也就是游戏,利用游戏式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

比如手掌画或手指画,无需铅笔或彩笔,只将单手或双手沾满颜料,再凭借想象力在纸面上拍拍打打就可形成一幅画,这无疑比中规中矩地坐着画画有趣许多;又如拼贴画,用硬纸板剪出大小不一的圆圈、方框或三角,让幼儿自由分组,再根据随机的主题彼此合作用基本图形拼贴成动物、植物、风景等图案。如此既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大力提高了幼儿在基本图形组合方面的创新创造力。

(二)创设探究式环境丰富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环境对学前教育的重要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教育阶段,这也是绝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室和家庭中的儿童房总是被装饰得花花绿绿、充满童趣的主要原因。创设探究式环境丰富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能够让幼儿从进入环境中开始就时刻得到引导和启发,使美术教育通过高度渗透性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幼儿园教室中不妨设置一面或若干面美术墙,上面可以用线条勾勒出动植物或卡通形象的外部轮廓,让幼儿凭借想象利用彩色海绵块或彩纸片进行填充,又或是在墙上画上半幅画,比如小熊的头、青蛙的身体或金鱼的尾巴等,让幼儿自己尝试将整幅画补充完整。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准备一些树叶、羽毛或干燥后的花瓣以及胶水,让幼儿自己创作出树叶画、羽毛画或花瓣画等。

探究式环境的设置能够让幼儿的美术学习实现“浸入式”,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其中,随时随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从而逐渐将创新与创造形成一种习惯,并不断强化和固化到头脑与意识深层。

(三)增加实践性质的教育组成,走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路线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功利化的特点压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其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视角越来越狭窄,因此学前教育阶段一定要突破这种局限,增加实践性质的教育组成,走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路线。

比如突破画纸上的美术教育,让泥塑、剪纸、皮影甚至玩偶制作等更多加入到幼儿的美术课堂教学上。美术教育在自然界,走出课堂到野外开展美术教学也是很好的选择。比如天空中飘浮的云朵时聚时散,云朵组成的形状就是入画最好的素材;又如散落在溪边的小石子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用小石子围成房子、树、花草既是踏青中的娱乐活动,又是幼儿创意思维的体现。

将美术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也十分重要。提高创新能力不能仅仅限制在幼儿园课堂上有限的几十分钟,而是需要在家庭中持续进行。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课后练习,要求幼儿在家庭中独自或与家长共同完成。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也是幼儿最为熟悉和了解的地方,因此这些课后练习可以是“给我最喜欢的……画像”或是“用彩纸(彩绳等)拼(粘)出我最熟悉的……”等。这种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观察外部环境与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再发挥想象突出这些观察对象最主要的特征元素,观察并形成结果的过程就是幼儿感知环境并进行再次创新、创造的过程。而与家长共同开展这样的课后练习既是一场亲子活动,又是幼儿加强与成人互动并进一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四、结语

美术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对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创新性向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占据了学前教育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这部分教育对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承担着不可忽略的责任。学前美术教育需要着力遵循素质教育大方向的战略原则,努力规避陈旧教育模式下机械刻板的教学局限,通过优化创新教育理论和手段不断提高对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性。这不仅是在促进幼儿美术教学提升教学水平,也是在通过提高幼儿创新能力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更是学前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要求、实现自身在行业转型升级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伟鹏,雷雁岚,陈科成.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教育学报,2015,(06):87-94.

[2]孟红艳,孔祥会,钱玲.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河北省幼兒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2.

[3]吴冬梅.幼儿园室内环境的教育价值及其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21.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幼儿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幼儿画刊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