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面的定格与分解
——提升叙述性文章写作能力的两个策略

2017-11-07周永祥

中学语文 2017年28期
关键词:定格奶奶文章

周永祥

场面的定格与分解
——提升叙述性文章写作能力的两个策略

周永祥

一、叙述性文章及其写作困境

叙述性文章是主要采用叙述与描写的表达方式,讲述事件,刻画形象,借以表达中心的文章。它是相较于事实文体而存在的虚拟文体,也可称之为教学文体,因为它主要存在于中小学教学环境之中。

针对人们存在的一些误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叙述性文章并不等同于记叙性文章,而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作为表达方式,记叙本就包含记述(亦即描写)和叙述,记叙性文章除了可偏重于叙事,还可以用景物描写构成主体内容。这二者的关系,上世纪30年代编写的《国文百八课》就交代得甚为明朗。另外,叙述性文章刻画的主要形象不一定是人物,也可以是非人的动植物,甚至是无生命的物体,例如运用拟人化手法叙述由某个物体为主角所引发的故事。

叙述性文章是初中学生写作采用的主要文体,尤其是在写作学习的基础阶段。但是,尽管积累了大半个世纪的教学研究经验,学生写作这一类型的文章现今依然普遍存在明显不足:过于追求讲述事件,一叙到底;着重关注完整、依序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事无巨细,欠缺剪裁素材、跳跃性叙述的能力;缺少叙述节奏的概念,所述内容平均用力,难以做到重心突出、略写适时穿插;只关注人物描写,且描写方式单一;不能从内容和写法上为文章营设“亮点”,可读性弱。

以上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叙述性文章写作上仍旧急需简单实用而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叙述性文章写作能力提升策略:场面的定格与分解

在谈及学生写作不具体、不生动的问题时,王荣生教授认为:“不是他们缺少所谓的好词好句,而是他们缺乏把瞬间的东西拉开来的才能,他们缺乏把综合的东西分解开来的才能。”①“把瞬间的东西拉开来”就是将瞬时发生的内容拖长了写。事件可以视作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关联的场面组成,“场面是情节的基本单位”②,对以场面描写为生命线的叙述性文章而言,“拉开来”就要求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对整体事件中需要着重描述的某个或某些相对短时甚至瞬时而逝的场面进行慢节奏的刻画。

当然,“拉开来”的前提是先要对其定格,将场面停滞在脑海中,就像是给一副画加框装裱悬挂于墙面一般,固定住瞬间以供观摩。这样,写作者才有便利的条件运用缓慢的叙述节奏,将定格的瞬息具体清晰地呈现,特别是对尚在学习如何写作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正如苏轼在《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一文中所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说的便是落笔前在脑海中定格画面的必要性。为文亦复如是,少了这份对生活场面的内化定格,又何来从容“熟视”?作文难成,概可想见。

“把综合的东西分解开来”,就要求写作者能够将复杂的内容拆分成小的部分。当我们将场面定格后,就需要将定格的大场面拆解成更小的组成场面的“点”,根据写作的需要筛选出可以进入写作范围的“点”,区别好“点”的性质、状态、详略处理和关联,而后逐步描述这些“点”。

以下面流程图形象展示叙述性文章场面的定格与分解写作策略:

客观事件的发生发展是按照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写作中的叙述时间既可以先后依序流动,也可以先后交错呈现。为简便起见,此处只按照客观时间先后概括显示组成整个事件的各非等时距场面。

写作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在写作目的的制约下,无需也不可能将所有场面都囊括进文中,特别是在简短的学生习作当中。对于发生时间相对较长(可以是连续发生,也可以是间隔发生)的事件来说,不妨用独立而又关联的几个场面串联叙述,呈现完整的事件。假定图中场面一、二、三、五、N都属于选定的写作内容,而只有场面二、五需要定格细描。学生实际写作时,一篇文章定格描述的主要场面,数量上以两到三个为宜。同时,不同场面之间的转换衔接需要处理妥当,既要明白,还需快速,不能扰乱写作的节奏。“时间、空间有变动了,就要另换场面。”③时空的变化是场面变换的标志,或是同时异处,或是异时同处,或是异时异处,交代要清楚。

将定格的场面分解为一个个“点”后,应当根据写作的需求和相互的关联将“点”筛选分类。“点”的性质上要丰富——只有人物太单调。状态上,动静“点”交错。场面的动态源自于“点”的动态,但是动态“点”的行为时间跨度不宜太长,便于集中在有限的时空里描述。每个主要描述的场面详写的“点”,数量上可以是两到四个,过少易于造成内容单一,过多则可能杂乱,增加写作难度。从“点”之间的关联来判别,有相对独立的 “点”,也有互相关联的“点”,这就关涉到后续的“点”的描述次序,前者犹如几条平行线,可以依次单独呈现,而后者则是多条相交的线,不妨依照其交集点布置有序的呈现顺序。

场面的定格与分解,本质上都是将大的写作对象化解成小的写作目标,分而为个,合而为体。通过对这两种“化大为小”的策略性知识的运用,剪裁素材,结构文章,降低写作难度,丰富可看点,以此达到优化叙述性文章写作的意图。

三、叙述性文章场面的定格与分解写作策略运用示例

亲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写作素材的绝佳来源。为此,笔者布置八年级所教班级完成一项关于讲述亲情故事的写作任务。一位学生初步拟定写自己的奶奶,但是不知如何下笔。笔者以对这位学生写作的指导过程为例,展示叙述性文章场面的定格与分解写作策略的实践运用。

通过交谈,学生逐步确立主要内容是讲述近期回外地老家看望独居的奶奶的经过。这件事情里包含许多小事情,围绕赞扬奶奶勤劳和关爱家人的主题,学生选择其中奶奶做午饭这件感受深刻的事情来写。

那么如何写这类生活和写作中都很常见的事情呢?学生又犯了难,似乎都是奶奶在忙前忙后,讲述出来可能会粗糙单调。

不同人的生活间同异共存,如何写出这个生活是“我”的生活,这篇作文是“我”的作文很关键,突出个性是写作的要义所在。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试着完整讲述出事情,罗列它所经历的不同场面,然后将焦点定格在某些画面上,并确保眼前能呈现出这些清晰的画面,以便找出写作内容的个性所在,降低与同类文的相似度,也利于后续的跟进细描。

依照上图,选取奶奶做午饭的事情呈现场面定格环节如下:

奶奶早起和菜烧好后的摆桌场面简要描述,保持事件的完整,而买菜、备菜与烧菜的场面则需定格后的细描,这是塑造人物形象、承载主题的重点内容,其余可以不必提及,整体事件跳跃性叙述。

两个定格后的场面都包含众多的“点”,为使场面描写尽可能地不重复,增加后面内容的新鲜感,经师生商讨决定两个场面各有侧重。买菜场面写人为主,景、物为辅,人物上分解筛选出奶奶、卖菜摊主的动“点”,而以奶奶的挑菜和向“我”传授买菜经验的动作与语言为详点,穿插进卖菜人的只言片行;景与物上,以光线、湿气、店铺、菜摊、客流细致呈现菜场的环境这个“点”,营设背景。买卖过程中,以骨头和蔬菜两个静“点”的简要描述作为点缀。次序上按照“我”的感知过程和“点”的关联度,先独立描述菜场环境,后人物与菜样交错呈现。

备菜与烧菜的场面仍然着意描写奶奶这个“点”,侧重人物的动作、神态与外貌。同时,增加物的描述分量,分解挑选出奶奶擅长的清炖筒骨,以成菜过程中的筒骨、白萝卜、枸杞和山药来细写这道菜“点”。相较于炖菜的慢工细活,再佐以爆炒腰花,使得人物的一慢一快相映成趣。爆炒腰花这道菜“点”,突出描写其勾芡后的糊状汤汁,以与炖汤对照,稀稠鲜明。描述次序上,按照做菜流程中“点”的客观交织,人与物错综呈现。

场面的定格与分解策略让写作不再是一整块难以下口的大骨头,而在一步步拆解和预设后保障学生写作的顺利开展,让文章内容取舍得当,具体而有个性,写法丰富灵活,增强对读者的阅读吸引力,提高写作成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记叙性文章写作能力表现标准的开发与运用》(课题批准文号:C-b/2016/02/30)的阶段性成果]

①王荣生主编.《写作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

②叶露露.《场面描写刍议》.《丽水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

③夏丏尊、叶绍钧编.《国文百八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0页。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定格奶奶文章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定格生死瞬间
“咔嚓”,定格的街景
幸福定格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奶奶驾到
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