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政府治理创新

2017-11-06王寅

卷宗 2017年29期
关键词:基层政府政府治理新媒体

王寅

摘 要: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基层政府治理,其生态发展深受当下基层社会生活的影响。而当今基层社会生活,正处于信息技术发展和传媒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一一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其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一方面形成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带来公民话语空间的巨大延伸;另一方面也带来民意表达的碎片化和舆论的多元性,造成传统基层政府管理形态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政务新媒体在推动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社会舆论等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基层政府;政府治理;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方位深入渗透,正在加速影响和改变着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中国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悖论”问题日益明朗和更加现实。理性认识和把握当今网络政治的发展态势,发挥好政府治理的功能作用,切实驾驭和充分运用新媒体,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应对和化解网络政治中悖论问题,是一项非常现实迫切的时代课题。

1 新媒体时代的政府与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以语言,文字,纸张、印刷术,电报、电视、电话等为代表的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为代表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传播媒介的变革所带来的技术赋权,在不断地重塑社会、公众、政府、媒体间的关系,出现了“新媒体时代的权力大迁移”。正如詹姆斯·卡伦所说:“新媒体会导致新的权力中心的出现,在现存的主导型维权结构内部引发日趋激化的紧张状态;另一方面,新媒体有时候会绕开已经建立的媒体传输机制,发布禁止或限制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来破坏控制社会知识的等级制度[1]。”在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一再中心化”这一权力变换过程中,最终可以达到虚拟网络社会的权力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政府一社会”二者的均衡状态[2]。

2 新媒体时代来临对基层政府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一)作为信息资源的正向舆论要求基层政府扩大资源利用水平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是基层政府需要治理的重要外部环境和新型信息资源,基层政府需要提高由舆论构成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随着“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平台参政议政,意见表达日趋丰富,舆论空间得以进一步释放。“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3],正成为政府治理的社会资源之一。正向网络舆论作为反映真实情况和客观规律的社会资源,维护着多数人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的权利,它能促成上下层舆论的对流和互动,迫使权力阶层贴近公众实际需求以达成平等对话[4]。可见,掌握并充分利用网络舆论资源己成为提高基层政府治理水平的现实要求。

(二)网络民意诉求要求基层政府治理模式转型

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传受方式的交互性以及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为人们针贬时弊提供了通畅的表达渠道,使得网民权利具有规模性、独立性和强烈监督公权力的倾向性,通过强力传播、进入政府日常程序、获得意见领袖支持等方式对政府构成现实压力。而基层政府位于政府组织架构的最底层,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造成基层政府治理往往滞后于现实要求,对传统治理手段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导致网民权利的现实要求和政府治理流程固化的矛盾。

3 新媒体环境下基层政府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中心论”的传统治理思维定势与公民话语权的需求不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体制,社会活力得到广泛释放。由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以管制和审批为特点的政府治理结构依然存在弊端,以行政权占据统治地位为代表的“政府中心论”治理思维依然根深蒂固,传统全能统治型政府行政模式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政府组织结构层级化落后信息社会扁平化管理潮流

政府组织结构“层级化”困境是纯技术高效组织设计与现实性低效运转之间的落差,其实质是官僚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传统偏重于静态机械式组织的官僚制在实践中不再适应,但传统的政治优先行政的原则依然在执行,导致了政策表达与执行的效果低下。在我国,“地方政府科层结构的运转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层级势能来推动[5]”。上级部门需要在下级部门中设置对口机构,导致地方政府机构重叠、办事程序庞杂、工作效率低。同时,信息在多层级传送中流失,地方政府不能通盘考虑因地制宜,只能从本部门的考虑出发进行一刀切,导致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发生。

4 以人为本,新媒体时代政府治理创新的归宿

(一)转变执政理念与领导方式:由“官本位”到“人本位”

近年来,政府工作人员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率有大幅度提升,但在网络舆论场域中,党政官员在意见领袖人气榜中所占比重为100,在影响力榜中所占比重基本为零[6]。这与政府工作人员新媒体熟悉度和网络语言体系匾乏相关,同时,也与政府人员身份角色定位有关,在与网友交流的过程中总是以“领导”自居,“官话”的使用极易在网络空间中与网友们产生距离,难以及时有效地与网民互动。政府治理创新不仅要注重现实空间中人们的需求,更要兼顾虚拟空间中人们的需求,为人们在虚拟空间中搭建幸福家园,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拉近与网民的距离,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与网民进行平等交流,杜绝官本位思想对网络空间的文化侵蚀。

(二)转变政府治理组织结构:由“封闭式”到“开放式”

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对组织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组织边界由现实空间扩展至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组织封闭性的特点,推动开放式的虚拟组织的建设。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将政府治理组织结构由官本位下的封闭式转换为人本位下的开放式,重视个人在新时期政府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融人数字政府、智慧民生、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等一系列政府治理创新实践中,将数字政府这一新媒体时代政府治理创新的核心环节与人地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主动地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推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让公众凭借信息技术融人到政府治理的过程中来。

(三)转变政府治理行为模式:由“领导者”到“服务者”

经过信息技术的赋权,公众置身于虚拟与现实之中,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难题极愿从虚拟社会中寻求安慰。因此,在虚拟空间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应由社会治理领导者转变为“心理咨询师”,帮助虚拟空间中的公众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政府在虚拟空间中应以一个亲切的服务者的角色参与到人的整体发展中去,社会公众则成为顾客,成为评鉴“服务者”好与坏的主人翁。这就迫使政府必须将其行为由官本位意识主导下的领导者的行为模式转换为人本位意识主导下的服务者模式,将自身角色定位为以人民为主的“知心好友”,主动融入虚拟空间中网友的“朋友圈”中。

參考文献

[1]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4).

[2]王山、奉公.技术赋权、创造性破坏与以人为本[D].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陈力丹.典论学一一典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李 颖 ,李 帅.新媒体环境下基层政府治理流程优化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

[5]张劲松,朱勃勃.流程再造: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J].领导科学,2013 (8)

[6]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5):1一5.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层政府政府治理新媒体
创新行政管理方法 提高基层政府管理能力
浅析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我国小产权房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