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载体的大学生闲暇教育

2017-11-06龙钊龙霞

卷宗 2017年29期
关键词:网络

龙钊+龙霞

摘 要: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裕,但是利用率却不高,通过对大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结合闲暇教育的相关理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时间、管理时间,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闲暇,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价值,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最终达到闲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闲暇时间;闲暇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项目(SZ2012239);四川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5FDY09)。

作者简介:龙钊,1989,女,汉,四川自贡,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灰色系统理论,邮编:643000;龙霞,1983,女,汉,四川自贡,四川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灰色系统理论,邮编:643000;

1 当前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现状

什么是“闲暇”?最简单理解应是“空闲”,也就是没有事做或者有事也没做的时候。由此可见,所谓“闲暇”就是时间上的空量,不被占有。相对于工作时间而言,“闲暇”应理解为“自由时间”即自己可以支配的不受他人干扰的时间,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及个体性的特点。

(一)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内涵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闲暇时间有着自身的特征,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可分为两个部分:在校的闲暇时间和非在校(假期)的闲暇时间,这里我们谈的主要是在校期间的闲暇时间,因此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除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习活动的时间外,可自由支配、自主管理的时间。大学生日常课程安排相对比较轻松,因此,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占据了其大学生活中的较大部分时间,是其在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每年在校时间为280天左右,这其中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便占去了90天左右。大学生闲暇时间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是比较宽裕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59.65%的学生闲暇生活没有计划,缺乏统筹安排;33.24%的学生闲暇生活制定过计划,但是没能严格执行;只有8.1%的学生基本依照各自计划安排闲暇生活。[1]在这种毫无计划、安排的情况下,闲暇生活的内容、方式及质量不高,数据显示:有53.6%的学生倾向于上网、聊天、逛街、溜冰等娱乐活动,24.8%的学生选择社团参与等活动;11.7%的学生选择读书研讨或参观等开阔视野的活动;另外9.8%的学生不知何为闲暇,靠睡觉或发呆等消磨时光。[1]而根据美国学者纳什提出的闲暇层次理论,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从事活动的价值有所不同。根据以上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的利用完全停留在“零价值”的纯官能享受活动和“价值为1”的单纯寻求轻松刺激的娱乐活动两个层次。[2]由此可见,虽然有非常宽裕的闲暇时间,但闲暇时间利用率缺不高。

2 基于网络载体的闲暇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内涵

1、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定义

闲暇教育,现有的、较为统一的的观点是:“闲暇教育旨在讓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承认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中”。 [3]大学生闲暇教育,将教育的主体及对象限定在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之中。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把大学生闲暇教育定义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闲暇时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教育他们形成和掌握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

2、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主体的特定性。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主体,即是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大学生的精力是最为充沛,闲暇时间也是相对较为宽松的。因此,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就应当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

②教育内容的思想性。闲暇教育是关于如何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因此教育的内容,首先就是从思想上要正确认识闲暇,承认闲暇价值的存在。

③教育形式的开放性。大学是开放的,大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书本中,也不仅仅是老师单纯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该是师生的互动参与,双向进行。闲暇教育的形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在此基础上更为开放,更为创新的。

④教育功能的开发性。闲暇教育的功能应当是教导,引导学生正确利用闲暇时间,促进个体健康、全面发展。开发个体闲暇时间的利用价值和潜能,使个体在自身闲暇时间中充分认知自身,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科学可靠的方式、方法,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开发自身潜力,促进自身发展。这也是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重要目的所在。

(二)基于网络载体的闲暇教育的内涵

开放的网络环境可以方便大学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接收各类信息、灵活自主地参与各项活动,但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内容相互碰撞和融合的网络世界难免也会对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尚弱的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基于网络载体的闲暇教育可行且必要,即在以网络为载体的各项活动中渗透入我们预先设置好的教育信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吸收教育信息,从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促使学生认同和形成施教者所倡导、所传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基于网络载体的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充足的资源,然而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不仅会大大削弱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会让网络上掺杂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故大学生闲暇教育必须加入可控性和教育性。通过有效的网络监管和完善,尽力杜绝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目前心理和心智尚处在成长和发展期的当代大学生;通过施教者对网络载体的有效驾驭,合理利用网络特点、功能设计开发更利于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活动方式;通过闲暇教育内容的合理植入更为有效的引导、教育当代大学生。endprint

3 基于网络载体的闲暇教育的开展

(一)正确适应网络潮流、传播网络正能量

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网络社交工具,并通过QQ、微信、微博等形成了自己的社交网络圈。因此,大学辅导员可以在网上通过QQ、微信、微博等转载时事热点并发表正面评论,引导学生关注时事;针对学生的问题撰写日志解答疑问、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通过 “正能量”的传播,从正面做出引导及宣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闲暇时间,树立积极向上的闲暇价值观,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具体注意以下两点:(1)巧妙设置媒介议题。要善于抓学生的兴趣点、共鸣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切入,以热点话题为媒介,启发学生产生新的、正确认识和思考,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注意力和行动的引导,达到隐性施教的目的。(2)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状况。利用QQ、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倾听学生心声,加强与学生交流;通过浏览学生的微博、QQ 空间动态及朋友圈,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状况,从而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努力让学生发自心底地接受、喜欢和欣赏,并通过引导、启发和熏陶,讓学生在实践感悟中自觉接受有关教育内容。

(二)主动抢占网络阵地、构建网络新平台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当代大学生不再是封闭在“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闲暇生活从内容到形式无一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更是将一个五彩纷呈、眼花缭乱的多元化、多维度的世界展现在他们面前,越来越多的网络资源如各类微博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而当代大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因而高校急需抢占网络高地。(1)通过构建公共教育网络平台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及网络载体,提高闲暇教育的实效性。(2)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发布社会主流思想,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前提下,倡导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闲暇价值观。(3)借新媒体编辑和发送各类校园活动通知和新闻。此外,各高校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相关制度管理及约束。

(三)积极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现环境

一方面,网络运营商是网络服务的直接促销者,运营商提供服务的时候,尤其是针对网络游戏的服务,应对沉溺游戏泥潭的大学生有所限制。对于其玩网络游戏,我们并不反对,但若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上面的话,就是一种网络成瘾、极其可怕的“病态”。因此,对网络游戏的每个账户每天要相应地设定一个相对科学、健康的游戏时间标准而不是完全放任的状态,玩游戏是为了消遣娱乐、放松心情,而不是沉迷其中而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及其对闲暇时间利用效率、价值的把控力。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中的网络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第四因素”,网络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大学生闲暇时间中发挥信息传递、娱乐服务等正常功能的同时,也因商业利益的驱使,使得传播过程中“变质”,“虚拟环境”中各种诱惑逐渐侵蚀着大学生原本单纯、健康的思想。网络监管方应始终抱着主动、严厉、严谨的态度,利用技术手段强化对大学生上网环境的内容监管,如利用过滤软件自动、及时过滤一些暴力化严重的游戏宣传广告信息,依法审查屏蔽相关游戏网站。这里要特别强调,网络监管方要与政府在技术、政策等方面形成合力,再结合网络运营商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客观压力下,对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上网”提供技术管理支持,最终有利于其闲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 小结

高校闲暇教育存在、发展的价值毋庸置疑,但确实仍面对许多现实问题,例如高校对大学生闲暇时间有效利用的缺乏合理的引导。我们首先应该以“网络”为载体切入,除了高校及时占领网络高地、辅导员积极引导宣传、网络运营及网络监管方主动技术支持等之外,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过程中,逐渐转变固有错误观念,建立责任意识和正确的闲暇观,“自由”不“任性、放纵”,“闲暇”并非“可有可无、碌碌无为”。因此,学校、社会、个人三者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突破网络中阻滞高校闲暇教育发展的种种不利,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而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娟.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68-169.

[2]王洪平.大学生闲暇生活态度研究及其教育引导[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

[3]岑国祯.闲暇教育[M].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五卷).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5]陈东果.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与闲暇教育对策探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8):108-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网络营销探讨—以故宫为例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