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战地遗址史地重塑范例

2017-11-04和耀红

城市地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重建

和耀红

摘要:四行仓库守卫战是1937年淞沪会战的尾声。这场五天四夜的守卫战,堪称现代战争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战例。近八十年时间过去,四行仓库战地遗址——原四行仓库大楼虽屡经更叠,但其基本结构与外观仍保留完好。新建的抗战纪念馆就位于原四行仓库大楼。本文主要探讨总结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建设过程,重点梳理展陈的策划、设计、制作思路,试图对国内留存下来为数众多的城市战地遗址展陈新建或重建项目,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示例,促进城市战地遗址的保护与恢复性陈列的发展。

关键词:四行仓库;战地遗址;重建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对于历史建筑遗产价值的不断深化认识,各地加大了风貌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但国内目前对于城市战地遗址的认识和保护利用还不充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建设,为国内留存下来为数众多的城市战地遗址展陈新建或重建项目,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示例。希望以此作为探索与尝试,促进城市战地遗址的保护与恢复性陈列的发展。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在上海地区挑起战端,由此全面抗戰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在战役尾声阶段,10月26日至11月1日,著名的四行仓库守卫战在上海市区上演。这场五天四夜的守卫战,牵动了无数人心,上至国共两党最高领袖,下到全国军民,不但国人瞩目,海外华侨、华人关切,国际友人、国际舆论、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上海人民与坚守在四行仓库的孤军官兵一起共同见证和经历了一场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特殊战斗。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专门提到“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历经七十余年的沧桑,四行仓库战地遗址——原四行仓库大楼在历次城市建设和变革中得以保存,且其结构与外观仍保留完好,这在国内战地遗址中实属罕见。恢复、重塑、再现四行仓库战地遗址风貌,将其打造为战地遗址纪念馆,对于重新寻找、确立城市精神,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建设,包括建筑修整与陈列布展。其中,由于原建筑整体保存完好,故只需对原建筑做适当的加固,以及按原有空间的复原处理。这样,陈列布展就成为主要的工作。

二、总体设计思想

四行仓库守卫战有如下几个特点:“在世界面前作战”、敌攻我守、敌众我寡、提振士气、成就传奇。这些特点,即使放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中一场著名战斗。

基于这些特点,总体设计思路是:全面、完整重现历时四天的战斗的全过程;努力挖掘、表现100多个小时中的各个细节,还原经典场景与断面。以纪录片定格的形式予以展现。

(一)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

一切史料务求真实准确,不夸大,不片面。正确认识历史,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表现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全国军民同仇敌忾的历史。将八百壮士作为一个完整的群体看待。强调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不过份突出个人。在真实性基础上,允许一定的合理创作。

2、艺术性原则

陈列展览是空间和视觉艺术,展览必须有高度的艺术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设计中涉及的各种艺术品,包括油画、雕塑等,必须具备一定品质。二是,展览要能吸引力,有艺术感染力,通俗讲,就是展览要做得好看。

3、科技性原则

合理运用现代高科技展陈手段,实现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展馆、展项与观众的新型互动,延展展览内涵和空间,实现观众角度的智慧博物馆。

(二)设计理念

1、遗址与展馆并重的理念

本馆设于四行仓库守卫战原址。战争题材的博物馆纪念馆在全世界范围有很多,但完好地保存于大城市的一栋建筑,且以此建筑为目标的守卫战的遗址则非常罕见。因此,展览设计充分考虑建筑的战场遗址属性,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掘利用战场遗址的功能与表现形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四行仓库弹痕累累的西墙将按战斗后的历史照片重新修复重现;此外,饱经风霜的残砖、从未被日军攻破的铁门,也是纪念馆建设的无价之宝。

2、追求细节的理念

四行仓库守卫战是规模宏大的淞沪会战的尾声。与双方投入总兵力规模近百万的淞沪会战相比,四行仓库守卫战只是规模小得多的一次阻击战。正因这样的特点,陈列设计不追求宏大叙事与宏大场景,而是尽可能追求细节。细节指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考证还原史实,还原人员名单、兵力部署、武器配备、战斗经过等历史细节;二是在设计中尽可能考虑功能与形式的细节,真正把细节做细。因此,我们提出,细节就是力量,细节就是生命。

3、纪录片的理念

四行仓库守卫战,历时五天四夜,100多个小时,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演绎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历史传奇。为了充分展现细节,我们用纪录片的理念,按时间线索,将四天96小时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故事、场面,以抓取一帧帧画面的形式定格还原呈现。单体场景如同截取历史断面,全馆连缀如同流动的纪录片。

(三)展览结构

展览文本为展览之本。基于四行仓库守卫战的特点,我们经大量文献考察、实地考察、人物访谈,形成了具有电影文学剧本性质的展览文本。展览整体内容,包括序厅、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英名永存及尾厅等六个部分。

三、展厅设计实例

中庭作为进入展厅之前的过渡空间,是纪念馆人流集散的主要场所。中庭墙面设计了一幅“四行仓库建筑”铜浮雕,可以完整呈现抗战爆发前四行仓库的建筑形象。四行守军实为420名,我们利用原有四根结构柱,以浮雕的形式勾勒出420位战士的形象及战斗情形,将建筑结构柱变身为纪念柱。把四行仓库保留的铁门作为展厅大门,重新安装利用,一方面还原了遗址效果,另一方面也利用历史遗存,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观众从这里进入展厅,寓意从现实“穿越”到过去,打开历史的大门。endprint

(一)序厅。以“家书”为主要设计元素。取材于谢晋元给部队做动员后,官兵集体写家书向亲人诀别的家书。“家书”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信息传递形式,寄托着中国人家国梦想,“家书抵万金”更是道出了战乱时期家书的珍贵。展厅正中为谢晋元在孤军营中书写的一封家书,左右浮雕墙以家书为构成元素,形成雄伟连绵的长城。家书之轻,构成长城之重。两种材质与文化象征的碰撞,建构出中国军民气壮山河的精神气质。展示主体全部采用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形式,并将背景浮雕墙面严整左右对称部署,加上刚劲的直线条,形成庄重肃穆、大气雄浑的展示空间。

习总书记对四行仓库守军的评价,在序厅中以醒目的位置和金色字体突出表现。

(二)第一部分“血鏖淞沪”。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富有寓意的艺术造型、大型电子沙盘等手段,介绍卢沟桥事变后的历史背景,以及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的历史进程。

(三)第二部分“坚守四行”。整体上,在展厅内部还原坚守四行的战地形态,以微缩模型、沙包、工事、枪械兵器、人物塑型等,塑造还原逼真的战场效果和战斗过程,全景式分镜头展开四行仓库守卫战5天4夜的战斗历程。

本馆遗址的属性就决定了四行仓库建筑本身是一个重点展示的内容。设计用一个等比缩放的大型模型,结合投影,展示建筑本身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战场格局。我军内部布防等内容,也可通过三维透视的方法予以展示。设计特别引入时钟这一元素,分镜头展示四行仓库不断变化的抗战情形。从仓库内部八百壮士的视角,以场景还原结合投影讲述两军交战的过程。借助背景墙上的投影画面,演示出战场的昼夜变化、硝烟弥漫、周边大火、内部结构等展示内容,让观众建立四行仓库的整体认识。

为了全景式反映“四行抗战”这场战斗、凸显“战斗馆”的属性,设计精心考察,截取战斗历程中最惊心动魄的节点,通过临危受命、积极备战、外围阻击、壮士八百、凌晨杀敌、浴血奋战、舍生取义等分展项,分镜头展示四行仓库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其中,危急时刻,陈树生纵身跳楼、身背炸弹,与敌同归于尽的英勇壮举,得以重点展现。这部分,我们设计了70个立体人物,通过12处场景,以步入式场景展开四行仓库抗战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给观众完整呈现出战斗过程。

谢晋元利用战斗间隙对全体守军进行了动员,官兵们纷纷写下遗书,决志血战到底、全体牺牲。通过全息投影、人物雕塑等多种手段的渲染,观众将穿越时空、进入现场、共同见证、切身体验全体官兵从一个个普通战士,转变为抗战英雄集体的人格升华过程,感受他们舍身抗敌的英雄气概和气壮山河的民族精神。

四行守衛战举世瞩目,国人关注、华侨支持,以及国际社会、国际友人、国际舆论声援、评价八百壮士之壮举,成为当时舆论焦点。这些内容采用图文版面、报纸墙、结合多媒体手段,反映四行仓库抗战和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受到中外各界关注,为中国军人、中华民族赢得巨大国际声誉的史实。

上海人民蜂拥至苏州河南岸隔河观战、共同助战,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奇观。特别设置的“隔河助战”场景,从四行仓库战地内部跳到外部,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给观众做视角的转换,将观众融入历史现场的群众之中,从外部观看战斗情景。同时,观众耳边回荡起《歌八百壮士》的激昂旋律,将观众的情绪带入高潮。

这里还融入了互动体验,让观众作为共同助战的参与者,给四行仓库守军通报敌情。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四)第三部分“孤军抗争”。主要展示四行守军奉命撤进租界后滞留在孤军营的维权抗争的四年经历。设计以艺术化的围栏作为空间元素,突出中央相对明亮的展示带,寓意孤军营成为日占时期的精神明灯。墙面雕刻展示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主席把八百壮士誉为民族革命典型之一的内容,以及当时国民政府的嘉奖命令,与谢晋元将军的半身铜像一起,相互呼应。

从滞留孤军营的四年多时间内,选取护旗斗争等内容,以极具冲击力的版画结合互动予以重点展示。突出地反映四行壮士尽管困守孤营,仍然坚持抗争自强、激励上海人民的事迹。

(五)第四部分“英名永存”。主要展示上海人民在中共倡导下全民抗战、共御外侮、全面动员的历史事实,以及中外各界对八百壮士英雄事迹的颂扬和缅怀。

儿童募捐等四个微缩景箱,结合图文版面,展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抗日救亡运动。凸显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国人民对八百壮士英雄事迹的关注,产生了大量纪念、讴歌八百壮士的文艺作品。其中,《歌八百壮士》这首歌曾经在全世界,以及联合国成立时的中国周期间广为传唱,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我们以巨幅歌谱,结合老式收音机、投影多媒体展示出这首歌曲的创作、谱写、传唱的过程,生动反映出四行仓库守卫战及八百壮士事迹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六)尾厅。浮雕墙篆刻壮士的英名,这些英雄名字与四行仓库原有的砖墙,及88师的臂章、胸牌,有机融为一体,铸成一道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主题雕塑“战争与和平”,寓意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抗战的两支钢枪,其上生长出橄榄枝,慢慢幻化为和平鸽,表达告别战争、珍惜和平的愿景。观众通过撰写和平寄语、签名投书的互动参与,触发感应装置,让和平鸽带着一封封饱含后人对先辈的敬意、对和平的向往的寄语飞向未来。

从序厅的“遗书明志”,到中间的“同写遗书”,再到尾厅的“寄语投书”,这条暗线贯穿全馆,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四、总结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建设,其核心是展陈,而展陈的核心,是真实还原历史情境。为此,设计经详细考察研究,截取一帧帧历史断面,努力做到精准还原史实,以纪录片的手法,以“工匠”精神,打磨重建历史细节。实践表明,这样的理念得到了观众的肯定。我们得出几条经验:

一是详细考察、认真研究历史本体,尊重历史。除了文本资料、历史影像的查找外,设计方还拜访了谢晋元将军的后人,得到了第一手翔实且不为人知的资料。严格在现场测量、考证不同时间段时兵力部署、战斗进程、武器配备等,不想象,不臆造,不夸大,不随意裁剪史料,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

二是纪录片的理念。由于展览不是文物展,因此,用纪录片的理念和手段来做展览,是大胆的尝试,并且初步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追求细节。四行仓库纪念馆展陈设计与制作,最后落实为“细节就是生命”。所有良好的想法与理念,都在精益求精的细节追求中得以实现。

四是以成熟技术为前提的场景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水乳交融。不纠结于谁主谁辅的问题,一切以适合适用于展览、有利于内容传播为准,但把握好整体上的博物馆氛围。这是展陈成功的关键。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建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理念
髋臼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构建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澄海“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