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防震减灾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2017-11-04张鹏

城市地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设计

张鹏

摘要:灾害发生前高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灾害发生时和灾害发生后,高校是附近居民最为理想的开放避难所。做好高校的校园规划,提升高校防震减灾能力,不仅有裨益于学校师生,同时也对附近人民群众在灾害发生后提供了一份生命的保障。本文就地震破坏的特点针对高校校园规划提出一些关于设计的原则和要点的建议。

关键词:防震减灾;校园规划;设计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飞快,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城市化在带给人民群众更加便利的生活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环境恶化,增加了城市发生自然灾害频率。同时高校是国家人才的聚集地,加上高校相对来说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公共机构,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在发生紧急状况时是附近群众首选的避难所,因此高校的校园规划设计的一个非常关键之处就是做好防震减灾的功能。本文对目前高校校园规划做出了一个简要的说明,然后阐明了高校的校园规划在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功能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设计要点,高校在进行校园规划引以借鉴可以更好的为校内师生和周边人民群众乃至整个城市提供更好更安全的避难场所。

一、我国高校防震减灾规划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五大灾害之首就是地震,地震因为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很难在地震发生前做好防护准备,同时强震灾害过后往往会有无法估计强度和震中位置的余震,余震时间也难以预测,极易造成二次伤害。地震同时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爆炸、火灾、毒气泄漏、大型建筑倒塌等,加上人们缺乏对地震时如何避难逃生缺乏足够的基础知识,因此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尤其严重。

我国幅员辽阔,无论是气候环境还是地理条件都十分复杂,同时我国发生引起重大灾害的大型地震并不算频繁,同时这也是人民对地震灾害意识不够强烈的原因之一。相比地震频发的邻国日本,群众整体地震后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水平并不高。中国近400年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是1978年的唐山地震,死亡人数超过二十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当时灾民临时搭建的防灾棚主要集中在公园、学习和建筑物废墟旁。再到“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重庆市政府立刻公布的城市紧急避难所中,12个市级避难所有5个是校园,可见校园在城市避难中的关键地位。建设有防震减灾复合功能的高校可以在灾后为灾民提供最好的庇护。因此高校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显示意义和科学价值。

二、防震减灾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地原则讲究的是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重校园内部的布局设计,同时还要注重高校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资源,如高校附近是否有警察局,居住小区,医院以及大型商场等。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要求高校在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在灾害发生时的基本行为模式以及受灾群众的需求。比如避灾点入口必须方便能容纳大规模灾民同时进入,避灾点的标识必须醒目,避灾点要尽可能的配备紧急情况下仍可以良好通讯的设备,帮助人民群众在灾后仍能与外界及时通讯。

(三)统筹结合

统筹结合是在进行防震减灾规划时要注意与周边开阔地带进行协调布置,避免设施的冲突或者重复,慎重考虑不同区域的建设规模以及设施级别的安排。与附近防灾区域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相结合,在保证放在减震功能的质量的同时选择最经济的方案,使高校防灾减震效用最大化。

(四)安全优先

安全优先原则主要包括:高校选址要远离地震断裂带以及建筑物倒塌的危险半径,远离各种危险区域;其次,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人民群众到达高校所通过的安全通道也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灾害发生的时候可能发生的人员踩踏以及周边建筑物倒塌的危險因素。综合来说就是要选择尽量平坦广阔的区域,交通良好,具有卫生防火等必备条件。

三、高校防震减灾规划设计要点

(一)高校校园选址

校园选址是高校设计规划的第一步,高校的选址必须符合因地制宜和安全优先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需要考虑到人工环境、易发地震的地质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首先必须远离易燃易爆炸的危险品生产工厂,远离可能会倒塌的大型建筑物群,在树林周边建设防火林带或者是防火隔离带,配备消防设施,具有及时转移或者是临时治疗伤病人员的能力。防灾点应该比一般区域具有更高的防灾能力。

其次是正确的评估地址环境,好的选址必须远离矿山开采区域和地震活断层等。同时要避免在松软的场地上建设基础设施,因为一旦发生地震,地基松软就会产生形变,危及地下铺设的天然气管道、排水管道等,漏水漏气会严重影响避难场所的效果以及给避难群众带来恐慌心理。

在北方的高校尤其需要注意避免选址在风口,一旦出现火灾,大火可能会顺势蔓延在校园内,影响其他受灾群众进入防灾点或是危及高校防灾点内的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另外北方高校需要注意防灾点的避寒保暖功能,一方面要关注受灾群众的保暖问题,另一方面是要注意天气寒冷引发的水管破裂。高校的选址还应当注意选在开阔的地带。

(二)建筑设施规划

高校的基础设施在进行合理规划后要能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迅速变身为能够为灾民服务的场所。比如校医院要能适时扩展,能够及时快速的为灾民提供基础治疗;高校内的礼堂和食堂一般来说需要建设的比较牢固,加上楼层比较低矮,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安置灾民。同时高校的表示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讯息不通畅的时候,发布救灾信息,指引避难人员快速到达避难场所,起到引导和安抚作用。

同时宿舍和教学楼图书馆等大型建筑物必须考虑其耐火抗震的需求。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是高校防震减灾功能设计的最核心的内容。尤其是教学楼,由于教室的空间比一般住宅要大许多,因此教学楼的受力系统和抗震能力必须高于同等级的住宅抗震能力。校园建筑要避免为了追求变化而选择复杂的布局形式,充分参考地质专家的意见,注重建筑群的整体性。合理的控制教学楼的高度和间距。

(三)水体设计

水景的设计是高校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水体设计需要慎重,不恰当的设计可能会给校园师生以及前来避灾群众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而恰当的水体设计则会在灾害发生后给群众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比如景观水池除了观赏的功能以外,在暴雨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此外,干净的水源可以在群众受灾时稍加处理作为紧急的饮用水,在抢救生命时节约宝贵的时间。高校在校园规划中应当注意保护自然水体,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合理设计,适当的开辟人工水面。

(四)校园植物的选择

高校校园植物的选择不仅仅是从观赏的角度出发,还要选择具有防灾抗尘作用的植物。例如在选择防火带树木应该选择含水量高、燃点高的同时含有的油脂量少的树木,如冬青、广玉兰和榕树等;防风的植物需要选择枝叶茂盛和树干坚挺的树木,同时根系深,如柳树、白榆树和香樟等;防震植物则可以选择深根性乔木、耐践踏的草坪和能攀援墙壁的植物,如银杏、黄连木和凌霄等;建在水源或者附近水渠较多的高校需要注意地震引发的二次水源灾害,关于防水土流失的植物有夹竹桃、水杉和冷杉等。根据历史地震灾后的经验来看,甚至是大街小巷的一些灌木丛都可能及时遮挡散落的残墙或是阻隔火灾的蔓延,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结束语:在高校的校园规划设计纳入防震减灾的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的防灾功能是整个城市防震减灾的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在灾害来临的时候,高校可以作为周边人民群众的紧急避难收容所,及时的发挥出减震防灾的效用;在平时高校也可以变成防灾教育基地,帮助在校师生和人民群众获取在灾害发生时必备的自我保护技能和知识。高校在必要的时候还能作为临时的救灾指挥中心和发放救灾物品的场所,因此高校的仿真救灾功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需要高校在初期校园设计和后期改造建设的时候根据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和设计要点来精心规划。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和小编一起设计邮票
The Spirit of Christmas教学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增温设计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