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 打印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访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

2017-11-03仰东萍郭之东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5期
关键词:植入物骨科脊柱

文/仰东萍 郭之东

▲刘忠军与3D 打印模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的职业生涯与脊柱外科紧密相连。今年是刘忠军从医第35 年,35 年的脚印坚实而厚重。今天的刘忠军不仅是一名脊柱肿瘤治疗领域国际知名的专家,也是我国在骨科3D 打印植入物临床研发与应用方面的开拓者。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应用3D 打印技术进行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成就了多项“世界第一”,这些“第一”中,有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全球首发金属3D 打印人工椎体,也有让国外同行赞叹称奇的高精尖手术技术。

做骨科医生或许是命运的安排

当记者问到为何会选择做骨科大夫时,刘主任表示并没有太多故事可以讲述,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这位骨科界翘楚出生在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家庭,他在北京西直门内就近读完小学、中学,1977 年毕业时赶上恢复高考,因善动脑筋,动手能力强,喜欢数学,老师推荐性格沉稳的他报考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分配到北医三院,工作至今。

当时北医三院的骨科已小有名气,在全国最先开展用手术的方式治疗颈椎病。身为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谁都想在大的领域一展拳脚。他虽心仪这个科室,但新建成的神经外科更需要这个年轻的大学生。如所有医院的惯例一样,在住院医生阶段,刘忠军把相关学科,如:胸外科、骨科、泌尿科、麻醉科等轮转一遍。之后,骨科又把他要了回去。“其实这样的安排是正确的。所有的科室之间都有相互关联的部分,只有把所有东西都吃透才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刘忠军说。就这样,刘忠军最终成为了骨科的一名大夫。

拥有一颗爱国心

刘忠军至今还记得命运中的一次转折,1988 年他赴美学习,第二年9 月回国时正赶上“出国成风”,人人都想方设法出国,出去了就不想回来。当年,美国也恰巧采取了一个特殊政策,凡在那段时间申请绿卡,没有限制,申请一个给一个,当时在美国的同学劝他留下来,但刘忠军还是决定回国。

他的想法非常朴素:“我想做临床医生,特别是想继续做骨科医生,而这在美国难上加难。我学的是医,如果离开这个职业,那是一个太大的浪费。再者,美国有那么多好医生,并不需要我,但中国需要我。9 月回国的时候,飞机上连一半人都不到。”现在回想,刘忠军仍觉得当年的选择是对的。那一届他的同学出去了一半,现在留在国内的反倒一直在做医学专业方面的事业,出去的大多改了行,本来雄心勃勃,要成就事业,要成为专家权威,最后却只能为生存而战了。

后来他分别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学习研修。他说,当年国内的设备、技术、学术水平很低,能看到这个差距,才有动力,特别是学到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方法,这对后来的专业成长和研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D 打印技术的“代言人”

▲刘忠军与他的手术团队一起成功完成了巨大尾部肿瘤切除手术

▲刘忠军在两会上发言

▲2010 刘忠军在骨科义诊中为患者诊断

刘忠军一直在自己的领域苦心钻研,一心为了攻克医学上的技术难题,3D 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就是他一直魂牵梦绕的事业。看似沉静的刘主任,在提到3D 打印技术时立马变得滔滔不绝,整个人也变得激动起来。据记者了解,关于3D 打印植入技术,刘主任曾受诸多媒体以及网站的采访。这几年,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外,他把最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了3D 打印的研究上。当记者称他可谓是3D 打印技术的“代言人”的时候,刘主任笑了。

一名骨科医生,一项相当酷炫的新技术,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却在刘忠军的世界里结合得完美无缺。过去,骨科通常使用空心圆柱体的钛网作为植入物解决骨骼支撑的问题,但是钛网稳定性欠佳,可能会出现塌陷的现象。对此,刘忠军带领团队不断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沟通,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但却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恰逢此时,3D 打印技术进入了刘忠军的视野。3D 打印的理念形成于19 世纪,相关技术在20 世纪逐渐变为现实,21 世纪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应用和推广。在整个医学领域里,由于骨科的专业特点与其技术特点吻合度较高,3D 打印在骨科专业范围内的应用较早,发展得较快。2009 年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刘忠军主任团队,进行了十几项脊柱外科的3D 打印植入物研究。2013 年,进入临床观察阶段,参加临床观察主要是颈椎病患者和髋关节病患者,在植入3D 打印出来的骨骼后,效果显著;2014 年,完成世界首例应用3D 打印技术人工定制枢椎治疗寰枢椎恶性肿瘤;2015 年,骨科参与研制的我国首个3D 打印人体植入物——人工髋关节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注册批准,标志着我国3D打印植入物已迈入产品化阶段;2016 年,完成世界首个3D 打印定制五节长达19厘米脊椎植入手术;同年,3D 打印人体植入物——椎体假体、椎间融合器的3D打印产品获得CFDA 注册批准,使我国在3D 打印用于骨外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6 年由北医三院牵头,爱康医疗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专项“脊柱椎体、髋关节骨缺损及骨盆肿瘤个性化植入假体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也成为首批立项项目获国家资助。刘忠军说:“我们的主导思想就是围绕疑难杂症,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是根本。为了那些感到无望的患者,克服困难,找到能对付疑难杂症的新方法、新理念、新技术,就是在创新。”

在业内人士看来,3D 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使我国在医疗科技创新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掌握了新一轮全球医疗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从紧跟世界医疗科技发展新方向,转变为引领世界医疗科技发展新方向。实现弯道超车,离不开激发临床医生的创新活力。在我国医生队伍中,不乏兼具深厚临床实践功底和创新潜能的精英才俊。医生的创新潜能一旦得到充分释放,我国医疗科技创新将会成果丰硕。

不懈地坚持,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将3D 打印用于骨科领域,刘忠军团队起步很早,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比如,3D 打印人工枢椎,当时中国的新闻联播、美国CNN 等都将其播报为世界首例。刘教授团队当时看到了3D 打印形态更契合,结构更稳固,尤其是骨组织可最终长到缝隙里,与人体组织长期和平共处……这些优势鼓舞了他,当刘忠军认定3D 打印对骨科患者临床问题的解决将有很大的帮助时,就一头扎进了3D打印的研发。2010 ~2011 年间,通过大量动物实验,证实骨细胞确实能够长入3D 打印金属微孔中,并基于此,设计研发了早期的3D 打印产品,包括用于髋关节置换的髋臼杯、用于颈椎椎间盘切除后的椎间融合器和人工椎体。三个产品中,髋臼杯率先完成了临床观察,在2015 年7 月首先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成为注册产品,迄今国内已应用上千例。目前看到了非常好的结果,尚未看到明显的并发症或出现特殊情况的病例。谈到三个产品上市的经历,刘教授说,作为一个新的事物,大家对其不免会存在质疑,最初几个产品的上市的确困难重重。我们需要突破一个“门槛”,获得大家的认可,至少比较乐观的是,这第一步已经走过来了。接下来就是一个“质”的突破,突破之后我们可能很快会进入“快车道”。

2008 年,刘忠军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16 年的两会上,刘忠军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议,希望能给像3D 打印技术等这样的科技创新建立一条快速通道。欣慰的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也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继3D 打印人体髋关节产品、3D 打印人工椎体通过CFDA 注册批准后,2016 年7 月,3D 打印椎间融合器已经又获CFDA 批准临床应用。回首走过的道路,刘忠军希望“步伐再快点”,“3D 打印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全世界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就是谁走得快,谁就在前面,而谁走得慢,自然就落在后面,我们不能痛失这个机遇”。

从个人专业转向社会层面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初,刘忠军一直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从本专业的立场出发,提出议案建议,以及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然而近几年,他隐约感觉到自己对这一使命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我的视角越来越多地从个人专业转向社会层面。”刘忠军觉得,因为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令他的视野从“为病患找症结”上升到了“为社会找症结”。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忠军教授深知这个岗位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刘忠军觉得,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有时需登高一步,放宽视野。他说:“必须要关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善于发掘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尽管平日工作十分繁忙,他总是重视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及时了解身边群众的呼声,准确地、积极地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为百姓健康、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献计献策,提出了多个有关医改、医学教育和相关法规方面的建议;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积极宣传和呼吁推广应用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以促进科学用血,缓解用血紧张局面。许多建议或提案不仅反映出刘忠军对医疗卫生事业、对医生的发展及患者疾苦的关心,而且对政府制定医疗改革方针起到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同时,刘忠军教授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献爱心,如献血、治沙等,并亲自参加健康之路太行行以及志愿者行动。

▲刘忠军在为患者介绍3D 打印植入物

“我梦想有一天”

虽为世界知名的“一把刀”,但刘忠军一点都不迷恋手术,他曾发表文章说,我梦想有一天外科医生彻底放下手术刀,不再用这种无奈和有创的方式切除肿瘤。外科手术现在看来虽然有效,但与之相伴的创伤、出血和对病人的精神折磨实在太大了!我想告诫年轻的同行朋友们:不要过多为自己手术技艺或技能的提高而沾沾自喜,应当投入更多精力追求脊柱肿瘤治疗的微创化和无创化,抛弃手术刀或许是外科医生的最高境界。外科医生如果能够抛弃手术刀,对病人来说也不失为一个美好的梦想、天大的福音。其实,将来要是把这些创新想法变成一个个科技创新项目,通过立法开通绿色通道,将它们快速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成果,那还有什么梦想不能实现?“情感因素的参与,非但没有削弱临床治疗的科学性,反而会使治疗方案更加合理和人性化。敢于挑战的医生,必须心怀恻隐之心——他们见不得脊柱肿瘤患者痛苦而绝望的表情,更不能容忍这些患者坐以待毙。”

翻看几份患者术后写给刘忠军的信,“感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康复后的每一口饭都很感恩”等感激的话语,或是称他没有一些大专家的冷傲,里面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是“像亲人一样”。听到病人这些感激的话语,刘忠军笑道:“我们常讲,医生要把病人当上帝,其实病人也把医生当上帝。如果能把他们的病治好,他们真会拿你当救命恩人。做医生,必须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对得起病人的这份信任和期待!”

人物小传

刘忠军,1982 年12 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全国人大代表,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1987 年,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治医师;1988 年8 月至1989 年9 月,在美国学习脊柱外科临床与实验研究;1990年,获美国脊柱侧弯研究学会授予年度最佳论文奖;1991 年9 月至1992年11 月,在英国研修临床脊柱外科;1995 年11 月至1996 年2 月,在加拿大做AO 脊柱外科Fellow。主要研究课题为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与研究、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脊髓损伤的干细胞移植与研究。刘忠军身兼数职,同时还是AO 国际脊柱外科学会中国理事会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他还担任了一些医学专业期刊的编委和副主编等职务。

猜你喜欢

植入物骨科脊柱
三维管理模式在无锡市人民医院骨科植入物管理中的效果研究
装有假牙能做磁共振检查吗?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不同植入物内固定对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对比
基于WEB的骨科植入物失效数据库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保守治疗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