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甘蔗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2017-11-03吴多广吴建涛王勤南邱永生

广东农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榨季单产甘蔗

吴多广,吴建涛,谢 静,王勤南,邱永生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种场/农业部广东甘蔗种质资源与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 三亚 572025)

中国甘蔗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吴多广,吴建涛,谢 静,王勤南,邱永生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种场/农业部广东甘蔗种质资源与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 三亚 572025)

基于2000/2001至2015/2016榨季中国甘蔗生产数据,分析了我国甘蔗生产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6年来,我国甘蔗生产处于快速发展态势,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明显提高;敏感性分析表明,甘蔗种植面积是造成中国甘蔗总产量出现较大波动的主要因素;比较优势分析表明,广西具有绝对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适合大力发展甘蔗产业,但单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云南、广东和海南也具有明显的甘蔗生产比较优势,应加强甘蔗产业发展;福建甘蔗面积不断缩小,比较优势处于劣势,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甘蔗产业发展。

中国;甘蔗生产;比较优势;敏感性分析;趋势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我国90%以上的食糖来自甘蔗,甘蔗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甘蔗糖产区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台湾、江西、四川、湖南、浙江、贵州和湖北等省(区);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甘蔗生产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渐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1-2]。目前,我国甘蔗主产区为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和福建,5省(区)甘蔗生产占全国甘蔗生产的95%以上。近年来,我国甘蔗产业发展迅速,甘蔗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但甘蔗生产优势产区不断变化和转移,在发展过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3-10]。

农业比较优势是农作物比较优势测算的重要方法,包括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主要从生产的角度,对某种作物生产优势进行地区对比,能够较科学地反映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对区域农作物的综合影响[11]。利用农作物比较优势指数测算,研究某种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的实证较多[11-17]。敏感性分析是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有关因素发生某种变化对某一个或一组关键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不确定分析技术,通过比较关键指标对不同因素的敏感程度,确定关键因素,目前在农业研究中广泛应用[18-23]。迄今为止,尚未见关于甘蔗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报道。本研究基于2001—2016年我国甘蔗生产情况数据,分析我国甘蔗产业发展趋势,运用敏感性分析中龙卷风图对影响我国甘蔗生产总产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确定影响我国甘蔗总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甘蔗主产区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和福建的产业优势进行测算,客观评价我国甘蔗生产的产业比较优势现状,为我国甘蔗产业布局调整和可持续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源于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zzys.agri.gov.cn/)、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等相关数据库资料。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1.2 敏感性分析

利用敏感性分析技术中龙卷风图[21,24-25]对2000/2001~2015/2016榨季影响中国甘蔗总产量的甘蔗种植面积及种植面积年变化率、单产及单产年变化率等4个因素进行分析,定量分析在其他因素处于基准水平的情况下单个风险因素对甘蔗总产量的影响,确定影响中国甘蔗总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龙卷风分析数据中基准水平以各因素平均值为准,最低和最高水平

以各因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准,计算公式为:

式中,ΔPA、ΔAY分别为种植面积和单产的年变化率,PAt、PAt+1分别为基期和末期的甘蔗种植面积,AYt、AYt+1分别为基期和末期的甘蔗单产。

1.3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是某地区某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与该地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值和同一时期全国同一比值的比率,可用于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AIij为第i地区第j种农作物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PAij为第i地区第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PAi为第i地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PAj为全国第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PA为全国所有农作物播种面积。若SAIij>1,说明该地区该种农产品在国内具有生产规模优势,且其值越大,规模优势越强;若SAIij<1,说明该地区该种农产品在国内具有生产规模劣势,且其值越小,劣势越显著;若SAIij=1,则表明与全国生产规模水平相当。

1.4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是某地区某种农作物的单产水平与该地区农作物单产水平的比值和同一时期全国同一比值的比率,可用于反映一个地区某种农作物生产力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AIij为第i地区第j种农作物效率比较优势指数,AYij为第i地区第j中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AYi为第i地区全部农作物的平均单产量,AYj为全国第j农作物的平均单产量,AY为全国全部农作物的平均单产量。若EAIij>1,说明该地区该种农产品在国内具有效率比较优势,且其值越大,效率优势越强;若EAIij<1,说明该地区该种农产品在国内具有效率比较劣势,且其值越小,劣势越显著;若EAIij=1,则表明与全国生产效率水平相当。

1.5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CAI)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是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的综合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AIij为第i地区第j种农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若CAIij>1,说明该地区该种作物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其值越大,优势越强;若CAIij<1,说明该地区该种作物处于优势,且其值越小,劣势越显著;若EAIij=1,则表明与全国生产水平相当。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国甘蔗主产区甘蔗生产情况

图1 2000/2001~2015/2016榨季我国甘蔗种植面积

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01榨季至2015/2016榨季,我国甘蔗种植面积总体处于增长趋势,根据种植面积变化趋势,可分为6个阶段:2000/2001榨季至2003/2004榨季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处于增长状态,2003/2004榨季比2000/2001榨季增加17%;2003/2004榨季至2005/2006榨季略为缩小,但仍高于2000/2001榨季至2002/2003榨季;2005/2006榨季至2008/2009榨季,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快速增长,2008/2009榨季比2000/2001榨季增加了46%;2008/2009榨季至2010/11榨季面积有所减少;2010/2011榨季至2013/2014榨季增长较快,2013/2014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达181.6万hm2,为16年来顶峰;2013/2014榨季至2015/2016榨季,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中,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一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50%以上,自2007/08榨季到2014/2015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100万hm2以上;其他省份甘蔗种植面积变化不是很明显,云南甘蔗种植面积为25万~35万hm2,广东甘蔗种植面积在14万~18万hm2,海南甘蔗种植面积在4.5万~8.0万hm2,近年来,福建甘蔗种植面积处于减少趋势,2015/16榨季只有0.75 万hm2。

从图2可以看出,自2000/2001榨季至2015/2016榨季,我国甘蔗单产处于平稳增长状态,受恶劣气候影响,2010/2011榨季略有降低。其中,广东、广西甘蔗单产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广东,自2003/2004榨季以来甘蔗单产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这可能与广东重视甘蔗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有关。其他省份甘蔗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 2000/2001~2015/2016榨季我国甘蔗单产

图3 2000/2001~2015/2016榨季我国甘蔗产量

从图3可以看出,16年来,我国甘蔗总产量随着甘蔗种植面积扩大而稳步增长,2015/2016榨季比2000/2001榨季增加了71%,自2007/2008榨季以来已连续10年突破1亿t。广西是我国甘蔗生产第一大省,甘蔗产量占全国甘蔗总产量的50%以上,自2007/2008榨季以来广西甘蔗产量维持在7000万t以上;近年来,云南甘蔗产业发展也很快,产量在1700万t以上,占全国甘蔗总产量的15%以上;广东甘蔗产量1 100万~1 600万t,自2006/2007榨季后,产量不断增加;海南甘蔗产量260万~510万t,福建40万~120万t,两省产量近年来不断减少。

2.2 全国甘蔗主产区甘蔗生产的敏感性分析

利用2000/2001~2015/2016榨季中国甘蔗生产情况数据,寻找引发甘蔗产量大幅度波动的主要因素。以该期甘蔗种植面积、单产及各自年变化率的平均值为基准(表1),利用龙卷风图(图4),计算各极值条件下可能引起的产量波动,表明甘蔗种植面积是造成中国甘蔗总产量出现较大波动的主要因素。

图4 影响全国甘蔗总产量的敏感性因素分析

表1 全国甘蔗生产龙卷风数据

2.3 全国甘蔗主产区甘蔗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2000/2001~2015/2016榨季,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甘蔗主产区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说明这些地区均具有甘蔗种植规模优势。其中,广西甘蔗种植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远大于其他省份,且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达15.6347,具有绝对的规模比较优势;海南甘蔗种植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其规模比较优势居第2位,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达8.0442,这与海南耕地少、种植农作物面积少有关;云南和广东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4.88281和3.5091,也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福建甘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小于1,且甘蔗种植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该地区甘蔗种植规模比较处于劣势。

表2 2000/01~2015/16榨季甘蔗主产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2.4 全国甘蔗主产区甘蔗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甘蔗主产区平均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说明我国甘蔗主产区甘蔗生产效率处于比较劣势,其平均单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农作物相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其中,云南和广东甘蔗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海南和福建甘蔗生产效率均呈降低的趋势;广西甘蔗生产效率低于其他省份甘蔗生产效率,有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潜力。

表3 2000/2001~2015/2016榨季甘蔗主产区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2.5 全国甘蔗主产区甘蔗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2000/2001~2015/2016榨季,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说明我国甘蔗主产区除福建外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中,广西甘蔗生产的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最大,其次为海南、云南、广东,福建甘蔗生产综合比较优势低于1,处于综合比较劣势,已不适合甘蔗种植。

表4 2000/2001~2015/2016榨季甘蔗主产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3 结论与讨论

3.1 我国甘蔗生产发展总体情况

自2000/2001榨季至2015/2016榨季,我国甘蔗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近年来种植面积都维持在150万hm2以上,2013/2014榨季达到了181.6万hm2,为历史最高值。广西是我国甘蔗生产的第一大省,2007/2008榨季至2014/2015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一直在100万hm2以上,甘蔗产量在7 000万t以上,种植面积和甘蔗总产量均占全国50%以上,但单产水平不高;近年来,云南甘蔗产业发展也很快,甘蔗种植面积在25万~35万hm2,产量在1 700万t以上,占全国甘蔗总产量的15%;广东甘蔗种植面积在14万~18万hm2,产量在1 100万~1 600万t,单产水平处于首位;海南甘蔗种植面积在4.5万~8.0万hm2,产量在260万~510万t;福建甘蔗种植面积不断萎缩,产量在40万~120万t。

我国甘蔗总产量的变化主要受到甘蔗种植面积的影响,甘蔗种植面积是造成中国甘蔗总产量出现较大波动的主要因素,甘蔗总产量一直与甘蔗种植面积同步变化,随着甘蔗种植面积扩大,我国甘蔗总产量也快速增长状态,自2007/2008榨季以来已连续10年突破1亿t。我国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具有巨大的生产发展潜力和国内市场需求。

3.2 我国甘蔗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通过甘蔗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广西甘蔗种植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达到15.6347,远大于其他省份,且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具有绝对的规模比较优势。广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最大,达到2.8015,处于绝对的综合比较优势。但广西甘蔗单产水平还不是很高,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蔗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和其他农作物相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同时,甘蔗生产效率低于其他省份,有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潜力。虽然海南甘蔗种植面积不是很多,但海南甘蔗种植规模比较优势处于第二位,这与海南耕地少、种植农作物面积少有关。云南和广东平均规模比较优势都大于1,也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福建甘蔗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小于1,且甘蔗种植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该地区甘蔗种植规模比较处于劣势。

3.3 我国甘蔗生产发展建议

近年来,我国甘蔗总产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广西甘蔗产业对于我国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在确保甘蔗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管理以及在栽培技术和品种推广上有一些新的突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4-6,26-27]。随着政府对甘蔗产业重视、甘蔗生产新技术应用、甘蔗新品种的推广种植,云南、广东和海南甘蔗种植面积和甘蔗总产量都有明显提高,应加大甘蔗产业扶持力度[7]。福建甘蔗生产处于综合比较劣势,已不适合甘蔗种植,应根据实际调整甘蔗产业发展。

[1]奇伟,陈子云,梁洪. 现代甘蔗品种改良技术[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月桂,吴建涛,杨俊贤,等. 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5):165-168,174.

[3]岑健俊,张艳,肖广江,等. 2015年广东甘蔗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 广东农业科学,2016,43(4):1-5.

[4]韦小蕾. 广西甘蔗产业化现状研究[J]. 中国市场,2014(46):44-46.

[5]段维兴. 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糖料,2016,38(1):65-72,75.

[6]侯佳. 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J]. 新经济,2014(4):18-20.

[7]袁成宇,王美美,区颖刚. 海南甘蔗生产现状与对策//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重庆,2011.

[8]刘立国. 浅谈我国甘蔗生产的现状及对存在问题的看法//2011年甘蔗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4次学术讨论会[C]. 广州,2011.

[9]尚鹏飞,李宏. 云南省甘蔗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9-90,113.

[10]杨枝煌. 中国甘蔗糖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J]. 中国市场,2016(13):77-85.

[11]宋君,李玫瑰. 烟台苹果产业优势比较测算及地域对比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8):187-189.

[12]吕杰,席晓玲,刘洪彬,等. 辽宁省玉米布局变化及其区域比较优势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6,47(3):379-384.

[13]乔志霞,金连平,张艳荣,等. 黄土高原区苹果产业比较优势测算与评价—— 以甘肃省为例[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7(9):112-118.

[14]陈春燕,杜兴端,熊鹰,等.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评估四川茶叶产业的竞争力[J]. 贵州农业科学,2016,44(2):199-202.

[15]马志林,冯长松. 能源草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战略潜力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2016(4):22-25,43.

[16]张大瑜,邵玺文,凌凤楼,等. 吉林省水稻生产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与建议[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289-293.

[17]霞. 比较优势与广东省水稻生产结构调整[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292-294.

[18]郝鹏博,李敏,谭彬,等. 31个桃品种(系)幼树对外源 GA3和 PBZ 的敏感性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17,29(1):11-15.

[19]周雨露,杨永峰,袁伟影,等. 基于GIS的济南小清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3):50-56,62.

[20]洪娇,舒清态,吴娇娇,等. 基于Hyperion数据的滇西北高寒山区高山松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分级研究[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36(6):79-86.

[21]程勇翔,王秀珍,郭建平,等. 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7):3473-3485.

[22]佘济云,周丹华,刘照程,等. 基于GIS的万泉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69-73.

[23]王灿宇,杨志新,李作森,等. 敏感性分析在温室经济评价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374,5377.

[24]Kim J,Park J H,Lee T H.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teel buildings subjected to column loss[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1,33(2):421-432.

[25]Basu M,Gupta S K,Singh G,et al. Multi-route risk assessment from trihalomethanes in drinking water supplies[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1,178(1):121-134.

[26]卢家炯,易红玲,黎庆涛. 广西糖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J]. 甘蔗糖业,2004(1):49-52.

[27]方兵. 广西蔗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4(3):76-78.

Development trend of sugarcane production in China

WU Duo-guang,WU Jian-tao,XIE Jing,WANG Qin-nan,QIU Yong-sheng
(Hainan Sugarcane Breeding Station of GSIRI/Scientific Observation Test Station of Sugarcane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Sanya 572025,China)

In this paper,development trend of sugarcane industry in Chin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sugarcane production during 2000/2001 and 2015/2016. A rapid growth has been seen in Chinese sugarcane production in the last 16 years,because of cane planting area expansion,which was the key factor leading to fluctuations of sugarcane production in China,as proved by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icated that Guangxi had absolute scale advantage,and comprehensive advantage and was suitable for developing sugarcane industry,but i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unit production. Yunnan,Guangdong and Hainan had obvi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well,so more support to sugarcane industry should be provided. The sugarcane industry in Fujian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ly,since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in cane planting area .

China;sugarcane production;comparative advantage;sensitivity analysis;trend

S566.1;F326.12

A

1004-874X(2017)07-0154-07

吴多广,谢静,王勤南,等.中国甘蔗生产发展趋势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7):154-160.

2017-04-28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20-1-6)

吴多广(1967-),男,经济师,E-mail:siriwu@126.com

(责任编辑 邹移光)

猜你喜欢

榨季单产甘蔗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甘蔗的问题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郑糖价格难大跌
受种植面积减少影响,印度2016/2017年度榨季糖产量或下滑7 %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黑熊吃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