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适与自审
——读叶梅的画

2017-11-02张瑞田

神州·时代艺术 2017年8期
关键词:画画美术作家

张瑞田

自适与自审

——读叶梅的画

张瑞田

叶梅画画了,这是新闻。其实,叶梅画画有历史,只是她一直用文字与她所热爱的世界对话,人们认识叶梅限定在她的语言陈述,从而忽略了她的另一支笔——画画的笔,也忽略了她涂抹在宣纸上的色彩和他塑造的具象的形象。

知道叶梅,可以上溯我的青年时代;当然,我的青年时代,也是叶梅的青年时代。作为当代实力派青年作家,叶梅的小说和散文是我一个时期颇有成果的文学阅读。叶梅的小说和散文,是我文学阅读阶段坚实的存在。偶涉文学写作,会在粗陋中寻觅细腻的叙述,这往往得益于女作家才情的点拨。依然以读者的角度寻找叶梅的文章,却发现,她的另一支笔似乎更为强健,这一支笔,就是叶梅的画笔。

▲ 叶梅

作家的画,屡屡进入公众视线。作家画画,不是“不务正业”的“另辟蹊径”,而是回归传统、以笔写心的具体实践。现当代作家具有丰厚美术修养的人不计其数,鲁迅是一位,他不仅发表关于美术审美与创作的言论,还亲力亲为,研究汉画像,开展版画运动,深度介入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老舍是“画儿谜”,写了数十篇美术评论,请齐白石“命题作画”,为当代美术史留下了一批佳作。傅雷研究美术理论,也是优秀的策展人,他为黄宾虹策展,往还近百通手札,蕴含了丰富的美术理论问题。诗人艾青、严阵、刘征、宗鄂,作家梁斌、汪曾祺、冯骥才等人,都有一副好笔墨,这是对中国文人画传统的赓续,是当代作家才情的展示。

叶梅的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浮出水面”,一鸣惊人了。画,是画家最好的“新闻发言人”,读了叶梅很多幅画作,就知道她心思的浓淡,她视野的远近,她思考的深浅,也就知道了她画笔的轻重,笔墨何以清雅,色彩为何热烈。

叶梅喜爱花鸟画,她时而简约,时而浓厚,状物抒情,把习以为常的题材付诸生命情感。画家的画,形式感强,精准的造型能力,容易刻画真实的对象。作家的画不然,也许作家总会在一个独特的地点想问题、看问题,画起画来,也想有不同凡响的发现。叶梅何时画画的,为什么画画,如此清浅的问题难以开口。叶梅的一切理由就在画中。看她的画,也是读她的文章。

她的大写意荷花,怎么看,怎么像一篇散文。我喜爱她的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那是她写给家乡和逝去岁月的“情书”,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名女作家匍匐大地的韧性,读书人的智慧,侠女般的柔肠。也许,对她的文字熟悉,再看她的画,也愿意联想。她常画墨牡丹,在水中漂浮的荷叶有生命的质感,沉默、坚韧,是叶梅率意泼墨的结果。筋脉粗细不匀,是荷叶力量的所在。画画的叶梅,思索往昔,展望未来,她用笔回忆,把荷叶画成一个世界,把筋脉想象成人生的道路。有时也设色,她不会一笔浓烈,而是笔笔加深,让她喜爱的色彩与她的生活一样,渐渐丰富,慢慢优雅。

牡丹花容易画俗,理由很简单,我们习惯性把牡丹花直译成高贵和富足,就习惯性地放大牡丹花高贵和富足的信息。这是现实,也是生活,没有对错之分。不过,作家画画,或者说,宋元、明清以降形成的文人画传统,不愿意纠缠富贵、高贱的问题,会把道义、担当一样的题旨挂在笔端。

儒家的务实精神和道家的“万物齐一”,使“道”的真谛贯穿所有的事物之中,重要一点,是对圣人的理性面对。禅宗更为直接,佛在心中,“满街都是圣人”。中国文人画“人格迹化”的思想内涵,由此形成。叶梅笔下的山茶花,绽放“人格迹化”的家乡情感。每一位游子回味家乡时都有崇高感和敬畏感,叶梅以山茶花为媒介,托物寓性,表达一己的“即物知性”。应了苏轼诗云:“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而况我友似君子,素节凛凛欺霜秋。”苏轼说的是墨竹,其实也是说文人笔下的山茶花。

叶梅也画梅,她画的梅格外清新、明朗。一生与“梅”相伴,画起来,自然“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她画梅,用笔简洁劲秀,又善于构图,树干与枝干,花蕾与花朵,和谐恬静,一尘不染。梅,几近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从苏轼到林和靖,从王冕到金冬心,无不“人格迹化”,常画常新。叶梅的梅,与金冬心的梅有技法的差异,在精神上存在一致性。看叶梅的梅,看久了,突然想到金冬心的一首题梅诗,心思即刻凝重起来——“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

这是金冬心看到的梅,这也是我看到的叶梅。

作家画画,才气逼人,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叶梅的画基于中国画固有的书法线条,融进朦胧迷离的自然景观,自适与自审,寄托一位女作家的审美理想。文章是进入一个人灵魂深处的钥匙,画亦如此。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不同的形象,由两支不同的笔描写和塑造,在漫长的时间和醇厚的岁月里,会展开新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

叶 梅 作品

▲ 《荷香千里》 叶梅

▲ 《六月思荷》 叶梅

▲ 《巴山杜鹃开》 叶梅

▲ 叶梅

艺术家档案

叶梅,土家族,1953年出生于湖北巴东,祖籍山东东阿。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担任恩施州文联副主席、建始县副县长,州文化局副局长,湖北省文联《艺术与时代》刊物主编、理论研究室主任,省作协副主席;2006年任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主编。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评委。现为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著有小说集《撒忧的龙船河》《五月飞蛾》《最后的土司》《歌棒》,长篇纪实《九种声音》《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穿过拉梦的河流》等。散文《根河之恋》选为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题材,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蒙古、阿拉伯等多种文字。

猜你喜欢

画画美术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美术篇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爱画画
老树画画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