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秘桂林“彩虹洞”

2017-11-01李蕊娟

生活文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岩洞桂林山水游览

李蕊娟

“桂林山水甲天下,芦笛美景堪最佳。”芦笛岩洞穴是桂林山水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位于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茅头山(又称光明山)南侧。距市中心不过10里路程。

前往芦笛景区,大都乘车沿着桃花江畔走。桃花江古名阳江,在桂林地段的河道是一个大“S”形和两个小“S”形,如绿色飘带环绕于桂北溶盆地之中。桃花江流经的都是石灰岩地区,江水清澈,飞鸾桥至胜利桥一带水流平缓,明净如镜,夹岸峰林,影落水中。

桃花江两岸夹竹桃如火,田园如秀,芙蓉山、中隐山、狮山、青秀山、甲山耸立。秋天月夜景色更美,“阳江秋月”是古代桂林八景中颇具特色的一景。有诗赞桃花江:“不似漓江,胜似漓江。”

芦笛岩是我国负有盛名的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过去常有野猫和狐狸、獾子等野兽出没,因而又称“野猫岩”。

岩洞附近丛生芦荻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来音色柔美,如袅袅仙乐,又如山涧流水, “芦笛岩”便来源于此。

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仅容一人进出,且山坡上草木茂盛,并不引人注意。《临桂县志》里记载了光明山,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其实附近的村民很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且异常隐蔽之洞,年轻情侣甚至秘密到此约会,可是因战乱、匪患等原因,对这个外界难以发现的“避难所”,当地人长期以来却秘而不宣。

值得庆幸的是,解放以后人们生活安定,用不着避难了,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该洞穴于1962年正式开放,这个昔日野兽出没的神秘之地,如今早已变成了“人间仙境”。由于它拥有大自然赋予桂林山水清奇俊秀的岩溶风貌,1982年11月,成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芦笛岩洞形成于一亿八千万年前,位于地表之下240多米深的地方,游程大约500米。是一处景致高度集中、景物极尽造化的神奇游览佳境。在这个奇妙的岩洞中,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惟妙惟肖,构成了三十多处景观。有“狮岭朝霞”、 “雪人”、“红罗宝帐”、“高峡飞瀑”、“盘龙宝塔”、“原始森林”、“花果山”、“帘外云山”、“水晶宫”、“雄狮送客”等景观,可谓移步成景,步移景换。

整个岩洞犹如一座用宝石、珊瑚、翡翠雕砌而成的宏伟、壮丽的地下宫殿。这些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是由于地下水的作用,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再经过上百万年的沉淀堆积结晶而形成的,所有的景观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令游客目不暇接。

游人进洞,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如同置身仙境一般。熊瑾玎在《赞芦笛洞》中写道:“桂林岩洞多灵巧,芦笛新开巧不同。异彩缤纷今古自,奇踪探索忘西东。初临绝壁悬崖上,似入琼楼玉宇中。莫怪吾华常自傲,世间哪有此仙宫。”

据专家考证,岩洞是远古时代,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钟乳等奇特景观,是在岩洞形成以后,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顺着岩石裂隙流出,水份蒸发,碳酸盐类沉淀结晶,逐渐堆积而成,千态万状,琳琅满目。

最奇妙的是,芦笛岩诸景意和神接,自成境界,虽繁多而统一。再加上首景“狮岭朝霞”,末景“雄师送客”,首尾呼应,前后一贯。正中“水晶宫”诸景荟萃,宽阔高远,遂为重点,显得主次分明。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水晶宫”,在诸多景点中尤其“出色”。它是芦笛岩洞中最宽阔的地方,空间大小正好演奏和欣赏室内乐,不需要任何音响设备就可以达到音乐厅的效果。密闭的空间,不规则的石壁,是声音恰到好处地反射的最佳条件。乐音清晰、柔美,几乎不衰减的传送,把室内乐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她优美的环境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觉空间,既幽幻又耐人寻味,对音乐欣赏是一种提升和渲染。令人凝神怡致地去领会音乐的内涵,进入音乐的绝妙境界中,浑然忘却都市之喧嚣、心中之尘事,是热爱音乐的人们向往的天堂。

芦笛岩不仅拥有秀丽的景色,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现洞内存历代壁画77幅。题材以游览记事为主,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芦笛岩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游览胜地。

自1959年发现并开发后,如今这里已建有餐厅、茶室、水榭、湖池、曲桥,并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桂林时必至的旅游热点。

芦笛岩年接待游客量居世界岩溶景区之首,开放以来已接待过4000多万游客,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首脑及政要参观过芦笛岩。他们在参观后,都被这里的人间奇景所倾倒。芦笛岩由此也被称为“国宾洞”。endprint

猜你喜欢

岩洞桂林山水游览
哪些动物灭绝的危险最大?
桂林山歌
洞穴密码
游览路线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溯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