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实验的开展策略

2017-10-31巫金华

关键词:操作动手试验

巫金华

摘要:小学科学中的大部分科学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据初步统计,小学科学学科中,学生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半数以上。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关键词:试验;设计;操作;动手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9-067-1

目前农村小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城乡差距大,科学素养尤其是实验能力普遍低下。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农村小学的在职科学教师,任重而道远,在我们呼吁给予科学教育足够的重视的同时,我们更必须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责任,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努力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笔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通俗地说,就是明确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生实验分成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如《物体都能导电吗》一课,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推出一些金属有导电的作用,但木头不导电等,就需要实验去验证。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类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称为:证明……。另一类是探究性实验,这类实验是整个科学学科学生实验中的主要部分,如《摩擦力的秘密》、《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类实验的实验目的可以说成:研究……,明确实验目的以后,学生会在以下的操作中明确指向,积极去探究科学道理。

二、实验时,严格“操作过程”

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操作的把握程度。喜欢动手做是学生的特点,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盲目乱动,一动手就忘了纪律,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或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使实验失败,这就需要明确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执行。为了不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运用各种办法明确操作过程。

一是独立设计补充式。有的学生实验较简单,我們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指名学生说出,其余学生讨论补充,如《研究磁铁》中磁铁有指示南北的作用等。

二是学生操作补充式。在实验时,我们也可以请其中的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其余观看,再讨论应该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印象深刻,等全体进行实验时不会犯与之相同的错误。

三是教师演示提示式。部分学生实验,其中的某一步较重要,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那么就要求教师预先提醒学生注意,甚至要示范讲解来演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搭起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如“空气压力实验”,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讲明:杯中的水要满,中间不应该有空气隔在里面,要按住慢慢倒过来再放手。

三、实验中,全面“观察现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学生的特性又决定了他们不知如何去发现、研究、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在学生实验进行过程中,我总是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看,眼是最重要的观察器官,如果不用眼仔细看,实验中真的会“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少的变化。如《沸腾》一课,学生能在老师提醒下用眼观察到沸腾全过程的变化:底部聚集较小水泡→水泡变多变大不断上升→水上下翻滚→试管口出现水气。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手、耳、鼻、舌也是人体重要的观察器官,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如果在学生实验中动用这五个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那么,学生就尝到了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反复强化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会大大提高。这样,学习兴趣促进能力提高,能力提高又促进兴趣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所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管去观察的。

四、实验后,引导“得出结论”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针对“现象→结论”推导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提出结论:

一是结论明显要自达。有些实验,可以从现象中很容易分析结论,如前所讲验证性实验及一些诸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体都导电吗”等实验,这类实验可以让学生独立考虑,自己得出结论。

二是结论模糊要导达。有些实验,从现象中很难得出抽象的结论,要一步步按严密的逻辑思维去推论,这种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热空气性质实验”,学生观察到了塑料袋膨胀上升的现象,一时难以得出热空气性质,我是这样设计问题引导的:①袋子里原来有什么?②袋内装入冷空气后松手会怎样?③当袋内空气受热后,袋子变大说明什么?④现在袋内充满了热空气上升了,说明轻的东西应该是什么?通过这四问得出“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性质,教师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老师铺设的台阶中一步步走上本不可及的成功。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在学生实验教学中紧扣“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四个要素,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并能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在科学学科中积极提高学生素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操作动手试验
CS95
i6
驭胜S330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17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