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市创新创业环境的对策研究

2017-10-31刘丹丹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31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人才科技

刘丹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激活、释放潜在的消费潜力,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一举措对于哈尔滨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 哈尔滨市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一)创新创业集群初步形成

哈尔滨市设立了“南岗区高科技产业经济带”,该经济带内拥有高等学府18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个、省级高校科技园2所、省部级以上研究机构5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近40家、技术人员11万和在校大学生25万,科教资源密度国内罕见,这是哈尔滨市将传统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新动能的积极尝试。以金工大厦为例,哈尔滨市通过补贴租金的形式,将其改造为“中国制造2025大厦”,并成功吸引全国第一个医疗大数据中心项目——“健培科技”落户,它的落户不但可以加快哈尔滨市健康医疗信息化建设,而且还吸引了一批依托医疗大数据创业的企业落户于此。该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该地区城市功能由传统商业向创新创业转化,通过这条经济带的升级改造,哈尔滨市实现了对科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激活整合。

(二)科技企业发展规模逐步壮大

哈尔滨市全面实施《科技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通过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知识产权扶持政策讲解、帮助企业开展融资需求对接等方式,转化一批有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壮大了一批市场强劲广阔、竞争力较强的科技企业,形成了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培育、发展和壮大的发展环境。2016年,哈尔滨市新增科技企业1219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1.7亿元,首超千亿元大关。新增各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总数达到62家;以企業为主体建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188个,依托大学大所建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新增在孵科技企业729户,总数达到2761户。

(三)创新创业资金来源多元化

哈尔滨市进一步调整科技计划导向,启动实施了科技创业型人才基金专项,增加初创期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比重,试行科技创新券后补助计划,实现科技专项资金向“科技创业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通过创新券的资金“放大”和“约束”功能,目前,全市的1.65亿元“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已经能发挥到5.65亿元的功效。同时,哈尔滨市开展了投补联动试点,对11个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项目给予了570万元的无偿资助。

(四)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加大

作为国家认定的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之一,哈尔滨市将获得国家9亿元的资金扶持,同时,2015年起,哈尔滨市将分三年拿出33.5亿元作为配套资金,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另外,哈尔滨市按照《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若干政策意见》的要求,在培育创业创新主体、打造众创空间、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市场开拓、激发创新活力、加强融资服务、完善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强了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对已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储备库、项目研发形成新增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按其研发项目实际研发投入的30%给予项目资金补助。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获得大力支持

在中央、黑龙江省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哈尔滨市相关管理部门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与环境,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正式被认定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及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该孵化园具备了创业培训及实训、公共服务、创业指导、创业能力测估、项目发布、成果展示、项目对接、科技研发、生产加工、后勤服务等功能,园区在孵企业58家。其中,28家为科技企业,30家为综合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300个,拥有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6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

二、完善哈尔滨市创新创业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创业理念不够开放

哈尔滨市缺少“高精尖”的创业模式。在“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创新思维和模式已经很难去适应快速转移的市场需求和热点,创业和创新层次升级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而哈尔滨市创新创业理念相对落后,在创意运用、提高顾客体验、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微创新理念不强;“线上+线下、孵化+投资”的新型创新创业模式尚未得到有效推广;协同创新模式尚未健全,部分企业技术中心仍然惯于采用“向内看”及通过争取政府立项获得资金支持的传统研发方式,“开门创新”及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创新的模式仍未建立。

(二)园区创新创业支撑力度不足

哈尔滨市现有科技园区以及科研院所之间仍然存在产业、技术等多方面的壁垒,联合发展趋势不明显,园区之间拼政策、争资源、拼优惠,产业结构趋同,协作互动、比较优势得到充分释放的产业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企业、人才、设备、资金、项目活跃度不强,导致资源配置分散、产业链延伸不充分,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作用发挥不足。同时,现有园区对企业“二次创业”的扶持力度不足,二次创业是指通过技术营运推动资本营运,通过资本营运推动资产营运,通过资产营运带动产品营运,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哈尔滨市现有园区对企业“二次创业”重视不足,缺乏规划和指导,专门针对二次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尚未出台,对于园区内从事“二次创业”企业的发展评价体系仍未建立。

(三)创新创业资源约束多

哈尔滨市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面临的资源约束较多。哈尔滨市约有120个工业企业技术中心,有20个技术中心研发投入额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2%,还有约20户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研发投入低导致企业研发队伍不稳定,产品开发能力有所下降,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化集成度较低,技术创新数据碎片化和孤岛化现象比较普遍。

(四)县域创新创业支撑力度不足endprint

近年来,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16年,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34.9%,但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区位、资本、人才的约束较大,县域创新创业环境较差,据统计,全市所辖各县(市)中只有15个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市总数的11.2%,县域创新创业氛围不强,活跃度较低。

(五)创新创业人才短缺

哈尔滨市现有科研单位的技术研发经费投入较少,科技服务设备和手段落后,科技人才待遇低、生活困难、后顾之忧多,加之,相对僵化的体制导致人才自身发展难以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开展与大学、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机制不完善,部分企业领导对创新工作及技术中心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骨干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

三、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市创新创业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 牢固树立通过创新创业驱动发展理念

一是哈尔滨市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尊重公众的创新创业精神,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不压抑、不争论、不阻挠,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各类主体根据科技发展方向、行业性质及未来发展趋势走出一条既不盲目跟风、又避免一味求新求变的、具备自身发展特色的创新创业之路。二是大力宣传和支持创新创业典型,将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潜在创新创业者主动投入到创新创业大潮中去。三是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服務创新创业公开承诺制度,对不遵守承诺的单位及个人严格问责。推进执法队伍作风建设,重点监管和整治执法过程中的中间执行层,着力解决“中梗阻”问题。

(二)推动创新创业主体大众化

一是鼓励企业家“二次创业”,由通过自身资本积累创业向利用社会融资进行二次创业转变,对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核心竞争力强的二次创业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解决项目用地、给予财政倾斜。二是推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通过科技人员的技术股权在企业中的合理权益确定,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动力。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进入创新创业产业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机会。三是实施“人才返乡工程”,吸引哈尔滨市的流出人才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之后,返乡创业,成为创业带头人。四是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创新创业。围绕“青年创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自立自强,成为创业生力军。五是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引领创新创业。依托县域特色产业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培养农村经纪人,鼓励农村干部、大学生和广大农民创业。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一是搭建创业融资平台。全面落实企业科技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用足用好国家、省、市财政金融政策,搭建金融金钩与创新创业主体对接的有效平台,争取更多创业信贷支持。吸引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参股到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中,扩大担保公司规模。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民、个体户及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发展产业链、产业集群融资及应收账款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二是提供用地保障平台。支持创业者盘活闲置厂房、办公楼宇等存量建设用地场所。三是完善对外交流平台。重点是发挥好工信部门作为促进企业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间经济与技术合作交流的平台作用。重点围绕机器人、3D打印、民用航空、电站成套设备等高端装备,生物制药,钛合金、石墨烯、人工合成蓝宝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整合全产业链资源,组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

(四)实施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政策

要理顺管理部门、市场和用人单位间的关系,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将选人用人的自主权切实交给用人单位,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在哈高校、科研院所及园区为基础,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示范基地;创新人才的选拔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市场化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壁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采用以知识产权入股或从新产品投产后实现的净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等方式,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另外,哈尔滨市应定期遴选出一定数量的运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突出人才,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

(五)继续完善创新创业空间布局

哈尔滨市要大力发展投资带动、科技服务、媒体推广等创新型孵化器。以高科技产业经济带为核心,建设高端创新创业聚集区,根据地区功能定位,结合固有业态和建筑布局,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置换,形成更加开放、辐射带动作用更强的创新创业集聚区。打造县域创新创业特色园区,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力强、投资能力高、服务专业化的产业孵化平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立县(市)与主城区间的创新成果分享和转化机制,推动主城区的科技研发成果在各县(市)率先应用;支持各县(市)建设协同创新区、科技新城、创新创业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鼓励创新创业项目向县域转移布局,实现县域创新创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画作选登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有失尊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
3名黑龙江越狱逃犯1人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