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助起功能坐具研究

2017-10-30郑军于娜

设计 2017年7期
关键词:老年人

郑军 于娜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坐是最频繁的动作,也是限制老人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文章首先介绍了肌力下降、慢性病及摔伤等是引起老人起坐困难的原因,然后列举了目前市场上的几款助起功能坐具进行分析,从坐高、扶手、软硬度、助起角度等几方面提出老年人功能坐具应遵循的设计原则,为该领域的坐具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老年人 助起 功能坐具

中图分类号:TS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4-0114-02

引言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年龄65岁以上称为老年,一个地区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该地区即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起身困难作为老年人的重要特征,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

一、老年人普遍站起困难

人进入老年期,其身体素质下降,特别是下肢肌肉力量的减退,引起老年人站起困难。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股四头肌的等长及等张肌力在50岁后开始逐渐减退,一般发现50—70岁间其肌力大约减少30%,且在年过70以后其肌力减退情形更显著,尤其是背伸肌及下肢近段肌力明显减弱,膝关节控制能力也明显减退。在60及70岁时其下肢肌力的衰退大约是每10年下降10%,而年过70以后则是30%,同时手部力量也会减少16-40%。Yanagawa N等通过10次起坐实验对比65-74岁和75-90岁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人起坐时间,结果显示65-74岁的老人比75岁以上组里的老人有更大的下肢肌力。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下降,膝关节控制能力减弱,引发起坐困难,平衡力差。

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如关节炎、腰间盘突出等病症会严重影响老年人起坐。而根据近些年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在60%以上,骨关节炎患病率居于老年人所患慢性病类型的前五位。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大最完善最复杂的关节,也是人体下肢最重要的“负重关节”,站立或走平路时膝盖内软骨平均要承受1/2-1倍多体重的压力。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关节软骨软骨素减少,如若再加上关节疾病,关节活动将受到严重影响,加重关节在起坐过程中的负担。

除上述身体因素影响起坐外,摔伤等意外经历也会对起坐产生影响。一项对美国医疗护理机构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老年人在一年之中至少发生—次甚至更多次跌倒。因身体稳定性差,老年人意外摔倒的案例频发,而老年人身体机能老化,骨头愈合慢,有些人摔伤后3到5年,关节活动仍会受到影响。老年人摔倒往往发生在快速起身的那一刹那,如如厕、起床等,并且摔伤会对老年人心理产生一些变化,比如摔伤过的老人比没摔伤的老人更害怕摔倒,在起坐过程中会更小心谨慎,害怕摔倒。

二、老年人助起功能坐具市场现状

未来老年用户的家具市场经济份额前景广阔,但就目前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功能层面与成人家具无明显区分,只是在选材上趋于红木家具,颜色上更稳重、柔和,附加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存在用户需求细化不够,人因要素考虑不周,功能形式创新力低,智能化技术水平弱,品类开发少等现象。但是,随着老龄化加深,老年人功能坐具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且受到广泛青睐,该领域的发展脚步将会更加强劲稳健。

功能坐具是指除具有坐具功能外,还兼有其他功能的多用坐具。针对老年人群普遍起坐困难的特点,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下面几款助起坐具:

(一)电动助起功能坐具

电动助起老人椅是目前市场上最普遍的,也最受欢迎的功能坐具类型(如图1图2所示)。该坐具通过遥控器控制电动推杆机构,座面在推杆的作用下上升,完成老年人由坐姿到站姿的过程。同样坐下时,电动推杆下行,带动老人轻松坐下。对于有视力损伤的老人,操作遥控器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出现了触摸式遥控,安装在座椅扶手侧面,手指在触摸界面上向左或右滑动,即可启动助起开关,且完成助起后,过一会儿,座椅自动复原。然而该坐具必须借助电力控制,且助起机构为复杂的钢结构,因此使用环境受限,且较为笨重。

(二)普通助起坐具

普通的助起坐具(如图3图4所示)是通过弹簧提供动力,当打开开关后,弹簧就会给座面一个向上的推力,使人可以轻松地站起。该种座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但相较于电动助起座椅来说,舒适度和安全性较差。

三、老年人助起坐具设计原则

(一)座面高度

老年人起坐舒适性与其使用的坐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合理的坐具设计会加重起坐困难。朱金静通过起坐实验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得出适合老年人起坐的最佳坐位高度均为膝膕窝高,与受试者自我选择的最佳坐位高度结果一致。坐高是影响老年人起坐舒适性的关键因素,座位太低,导致老年人站起时膝关节力矩不足,起坐时下肢需要施加更多的力,配合手部足够的支撑才能完成站起;但座面太高又会增加老年人摔倒的风险。

(二)座面软硬度

人们通常会喜欢柔软的座面,提升座椅的舒适性。但太软的座面不利于起身动作的执行。Anan等用3D运动捕捉系统分析垫层厚度的增加对起身的影响时发现,垫子越厚躯干前倾角度和髋关节角度越大,起坐时间也相应增加,起坐越困难。软的座面人站起时,座面不能给予臀部足够的反作用力,上身需尽量前倾提供足够的关节力矩,才能促进重心转移,完成站起。

(三)座面深度

随着座面深度的增加,起坐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起坐时间、髋关节角度和身体前倾角度都会随座深的增加而增加,起坐过程中髋关节负担加大,下肢肌肉收缩力增强,为防止后倒或者跌倒,座深不宜过大。

(四)扶手高度

扶手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年人行动的必要工具。研究表明,扶手能预防老年人跌倒,在站立过程中,支撑面由大变小,人体重心前移,使用扶手能确保重心前移过程的稳定性。坐下过程中,在扶手的支撑下,重心逐渐后移,保证老年人稳定入座。Kinoshita s等研究了三种扶手高度对起坐过程中关节力矩及身体前倾角度的影响,得出与无扶手、高扶手相比,低扶手會加大髋关节力矩和身体前倾角度,而且也会加剧重心摆动。高扶手有最小的身体前倾角度,但会产生最大的地面反应力。因为扶手高度影响起坐过程中关节的运动和重心转移,因此扶手位置设计应考虑老年人功能损伤情形,例如腰部受损的老人适合相对高点的扶手,避免过大的前倾角度,加重腰部负担。

(五)助起角度

助起角度对起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助起角度为40°时,对站起更有帮助,而主观评价部分以使用自主角度更加舒适。同时,助起角度与人的体重也密切相关,通过体重可以大致估计倾斜角度。倾斜角度也与人的心理因素相关,角度过高,身体前冲会使老人害怕摔倒。

结语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老年人助起坐具相信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目前老人功能坐具市场尚不够成熟,坐具设计领域仍需继续完善与创新。功能坐具的设计应考虑老年人起身的特点,遵循相应的人体工程学原理,优化结构单元及产品设计保障老年人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与安全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年人
老年人常练10个动作防跌倒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机器宠物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
老年人营养不良怎么办
京籍重度失能老人每月补贴600元
关爱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45.6%的老年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中国5%老年人经常上网八成以上看电视或听广播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