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峰—终定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7-10-27王伟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关键时刻课堂教学

摘 要 峰-终体验定律认为,人们对自己曾经经历的整个体验过程,一般通过对“峰-终”关键时刻的感受和印象来总结和评价,并以此结果作为是否愿意再次体验的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借鉴峰-终定律思想,营造具有体验氛围的学习情境,创造课堂“峰点”与“终点”的积极体验,对课堂关键体验接触点进行组织和调整,形成完整的峰-终体验结构,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 峰-终定律 关键时刻 课堂教学 高峰体验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进行的、在文化知识传递与传承过程中发展相关能力的活动,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之一[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符合现代知识建构规律的科学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和管理,唤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同和向往,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进行思维体验和知识体验的场所。实践证明,借鉴峰-终定律(Peak-EndRule)的思想组织教学、优化学习体验,可以切实提升整体教学效果[2]。

一、峰-终定律的内容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启示

1.峰-终定律的内容

峰-终定律的发现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卡尼曼将心理学中对“非理性”的研究成果用于经济学研究,经过对经济领域非理性偏见即“理性经济人”假设问题的分析,发现人们对某一特定经济交往过程的记忆存在“峰-终定律”。峰-终定律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们对某一体验的记忆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即偏离“常态”体验最远的那个点,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因此,“峰”与“终”其实是一个体验过程中的“关键时刻”(MomentofTruth)[3]。(2)人们一般通过对“峰-终”关键时刻的体验和印象来总结自己当时的整个体验过程,“而这些总结影响人们是否再去尝试某种体验的决定”[4]。(3)一个峰-终过程中存在多个关键体验点,完整的峰-终体验是构造化的。

“峰-终定律”在“理性经济人”的经济学假设之外,凸显经济活动中人的感性方面的作用,引起营销管理领域对僵化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进行反思[5],促使管理者更加重视营销过程中关键节点的顾客体验,从而在提升满意度和美誉度的同时,降低营销成本,实现供需双方共赢。

现代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价值观,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多主体互动活动,非常重视学习的情境性、体验性对教学结果的好坏、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的影响。由此,与情感性、精神性密切相关的高峰体验理论受到教育教学研究者关注[6],峰-终定律思想也被尝试用于教学实践中。

2.峰-终定律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1)课堂教学的“峰”与“终”现象

根据峰-终定律,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人的体验是肯定性的,那么,即使这次体验中某些部分会给体验者带来不愉快的感受,但人对整个体验过程的感受仍然是肯定的。对于经常处在教学体验过程中的学生来说,评判过去的课堂学习体验时,也是基于在高峰时的体验以及终点的体验,即课堂过程中的高峰点与课堂终结点时的感觉和印象。峰-终定律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善于利用课堂高峰期和课堂结束时这两个关键时间窗口,进行适当的“峰”点体验设计与“终”点体验设计,发挥其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关键作用。

(2)组织调整关键接触点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知识输出性教法中,教学活动也会有高峰点的设计,但是,教师对于“峰”的理解及把握,在于教师备课时对学习难点、重点的关注。峰-终定律意义上的“峰”,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情境中具有体验意味的“峰”,其形成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课堂情境和课堂流程中突出的、关键性的体验接触点进行组织与调整,采取适切方法,调动学生心智,形成教学高峰体验。

(3)创造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主体面对客观事物时,主观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融会交织从而充分感受和体悟对象意义的状态,这种体验以释放性、自由感、愉悦性和自信以及满足感等为表现,以对客观事物的理性反思为本质[7]。因此,处于高峰体验状态的学生,往往对所学习的知识、能力能够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为此,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突出的、关键的体验接触点与预期学习目标密切对应,从而取得高质量的教学体验效果。

(4)发挥“峰”与“终”的不同作用

运用峰-终定律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扣准学习目标要求,恰当定位和重视课堂学习过程中“峰”和“终”关键时刻的不同作用。也就是说,在“峰”这种时刻,要以学生学习融入为重点诉求,根据具体学习内容、课堂场景等的不同,采取丰富有趣、具有较强体验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完成重点新知、新能的构建;在“终”点即课尾声时,要给师生留下具有正向回味价值的终场体验。

总之,峰-终体验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师生由主客关系转向多主体交流互动,以尊重学生心智路径的方式展开教学,师生课堂体验由紧张、倦怠转向愉悦、兴奋,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课堂气氛由均一型转为波浪型,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关键时刻,引导学生共创教学高峰体验。

二、创设优质峰-终体验

为了进行恰当的“峰-终体验”设计,必须辨别出学生学习体验的心智因素,明白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及相关性,了解这些因素在推动学生积极学习动机方面的作用机制,从而创设有效的体验情境。

1.创设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学习情境

在关键时刻,营造高峰体验是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的表现,也是教師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的集中展现。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归纳,营造以下几种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课堂教学的优质体验。

(1)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高峰体验思想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与责任。因此,优质的课堂教学,需要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对每位在场同学的个性关怀,帮助其实现优质的学习体验。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知识贮备有薄厚、学习能力有强弱、情绪情感有参差,教室中可能存在一些“课堂沉默者”,甚至也可能有“到场的缺席者”。课堂的高峰体验设计应该重视学生参与的均好度,对那些知识有欠缺或不善表达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些符合其心智特征的、可接受的善意方法,增强他们的课堂融入感和学习成就感,为其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收获创造条件。endprint

(2)以认知冲突激发学习信心

体验优良的学习过程会强化和提升学习效果。求知愿望是学生能否积极学习的内驱力,对解决问题抱有信心是学生建构新知的前提。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求知需求,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具有高峰体验氛围的问题情境。在这种问题情境中,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也存在认识冲突。一致性保证学生对解决问题持有自信,而认识冲突能诱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积极性。

(3)幽默风趣的形象化演绎

教育研究者认为,“拥有卓越的理智和风趣的幽默,可以为令人沮丧的教条式教育景观增添兴味”[8]。课堂学习知识密度较大,特别是出现新知识点时,课堂压力强度会增高,形象化地演绎教学内容可以调节释放压力,增强思维活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关注知识点、能力点,还有对课堂整体体验的注意。充满体验感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避免师生间、生生间在心理上微妙的阻断、疏离状态。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发挥天赋和利用教学经验来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情感、情绪处理。

2.体验环节的关联性与深度体验

(1)体验环节的关联性

在应用峰-终体验时,还需注意各个关键体验环节之间的关联性问题。这里的关联性是指某一点是否比另一点对其它各点有更密切、更融洽顺畅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要强调各个关键接触点的调整和组织问题,是因为每一点与其它点的关联性不同。环节间的有机关联性,保证了学生学习体验过程的流畅感与秩序感,也能与教学安排的内容节奏形成完美对应。也就是说,课堂上每个体验接触点的刺激方式可以不同,但这些接触点间可以形成一个无形而关联的结构,防止体验接触点的离散化导致体验失去教学的目的性。

(2)深度体验避免浅俗化

根据峰-终定律,峰-终体验不是仅仅止于当场体验,其对事后反思和评价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教学活动中,好的峰-终体验过程既能让学生当场满意,又能令其事后感动并铭刻在心。如果仅仅把体验等同于简单的感官快乐,而没有深层次的心智成长,那么,体验就只有流俗的、肤浅的感觉,甚而对学生的心智建构产生负面作用。

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状态的人,其潜能可以发挥到最大程度,更具有创造性、更果断、更富有想象力,对于体验对象往往会产生最高程度的认同,并藉此获得自我肯定性评价。根据这一结论,课堂教学中的高峰体验,不仅对知识建构具有驱动作用,而且对学生个体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教学活动的峰-终体验,应不仅关注学生感官、情绪以及知识建构需求的满足,其追求精神成长的需求也应该获得满足。前者是基于感性和智力产生的对基本经验的满意,而后者则是基于心灵道德力量产生的自我满意和认同,这也正是教育的真谛之所在。

三、以终场体验创造对课堂的回味和向往

1.终场体验的重要性

现实中的一些教学过程,往往注重追求过程中间的“峰”的效果,而“终”则受到忽视。峰-终定律启示我们,要特别重视“终点”的作用,因为终点体验是整个课堂体验构造的关键组成部分。一些课堂可能“峰”的体验很好,甚至高潮迭出,但课的尾声却草草收场,结果导致整体体验评价过低。课终场时的感受对整体过程的效果有直接影响。良好的终场体验,可以优化学生对这堂课的体验评价,强化其对课堂学习的记忆与反思。因此,对“终”这个关键时刻、“突出的体验接触点”,不能轻描淡写,不能虎头蛇尾。换句话说,终场体验关乎课堂整体体验,也关乎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心理预期,课堂的终场要有意味、有韵味、有回味。

2.优化终场体验

“终”是教学过程的有机且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真思考如何结束一堂课是必要的。有意味、有韵味、有回味的终场策略,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满意度,给予学生回思课堂的理由,以触发学生产生愿意再回到课堂的动机。观察发现,课堂最后5分钟时,学生容易精神涣散、心思躁动,以恰当的终场设计引起高峰体验,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在场”感,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离开课堂时,保证他们的心情是晴朗的、愉悦的、向上的,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课堂体验的认同性,吸引学生积极地准备加入后续课程学习活动。

优化终场体验的关键仍然是如何营造有趣而富有创造力的体验。峰-终定律认为,人类主动自愿的行为受到获得愉悦体验或避免痛苦体验的愿望的激励。考虑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对课堂满意度的影响,一堂课的结尾,学生最需要的可能是对他(她)这次课的收获(知识、能力)大小的评价(肯定)。因此,教师要了解在场学生的知识重组、能力提升的向度及不同,以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肯定性的收获体验,同时使学生得到知识或能力再建构的机会,并且对下次课堂学习产生正面预期。对此,一些教师出身的优秀研究者提出了很多中肯的策略、方法[9],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情境灵活选用。

综上所述,课堂学习确实存在峰-终体验,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结果感知,集中在学习过程中的峰-终体验上。课堂教学体验的主体是课堂情境下的师生共同体,而不仅仅是学生。优质体验驱动学生产生求知渴望,激发学生的心智能力,也使教师体验到教学的愉悦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峰-终体验的好或坏,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这门课程能否实现其在整体知识范式中的价值定位。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合理运用“峰-终定律”,把握课堂“峰-终”关键时刻,管理学生学习的“峰-终体验”,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付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8).

[2] 尧秋根.走出理性的藩篱: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J].时代经贸,2003(3).

[3] 詹·卡尔森.关键时刻[M].韩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6).

[4] 於军,季成.体验管理之峰终体验法[J].企业管理,2009(9).

[5] 張剑锐.关键时刻管理与顾客满意度的提高[J].科教文汇,2008(9).

[6] 顾丽.巧设情境,成就语文课堂高峰体验[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6(3).

[7]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刘锋,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0).

[8] 菲尔·比德尔.完美结束一堂课的35个好创意[M].杨颖玥,张尧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8).

[9] 凯特·布朗.开始和结束一堂课的50个好创意[M].王勃涛,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

[作者:王伟芳(1964-),女,河北沧州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键时刻课堂教学
关键时刻,人大代表送来救命药
一鼓作气,不胜不休!——写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
一鼓作气,不胜不休!——写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
内向
数字营销20年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键时刻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