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7-10-26潘碧珍陈永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0期
关键词:服装企业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潘碧珍+陈永亮

摘要:本文拟以高职院校为先导,提出商务英语专业与制衣产业对接合作的构想。本研究从调研中山市制衣产业的人才需求入手,以建构校企合作机制为例,探析商务英语教育对区域服装企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方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实现培养高职学生与区域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具有实战型经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商务英语;区域经济;服装企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272-03

在“互联网+各行业”的顶层设计引领下,互联网的开发应用逐渐由消费概念扩充到生产概念。这将形成行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催生行业发展的新格局和多样化。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商务英语作为“互联网+”的全球通用工具语言,其使用频率的广泛性越来越高,从而促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广东省中山市是珠三角典型的区域产业集群,其中服装企业多达4200家,生产及销售占据了国内外主要市场。如今,众多服装类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跨境、跨国贸易,对商贸人才的要求更加国际化。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出适应区域企业发展的外贸人才,探索商务英语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策略,对制订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产业与商务英语结合的现状与特点

1.区域产业与商务英语结合的现状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较为普遍,其专业学习仍然部分受限于理论化,实践练习环节有待加强,产教融合有待深化。专业建设方向与企业岗位的人才要求规格需要常态化对接协同发展,加强复合型人才导向语境下的商务英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解决一些欠协调的问题。首先,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和外贸知识匹配需要更好地契合职业岗位的细化能力模块的要求。学生商务英语表达“通识化”、外贸理论“共性化”、商业知识“泛在化”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少数学生毕业顶岗或就业衔接适应期相对延长,工学匹配度有待提升。其次,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的行业英语教材或关联资料匮乏。高校教材区域化开发动力不足,这给专业教师的区域化选材带来一定的难度。再次,鉴于商务英语专业的通识能力培养的局限性和部分企业追求利润的现状,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商务英语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协同共建,需要更加深度挖掘有利于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和对话模式,将学生员工身份化在岗实践、工学结合、订单拓展培养以及校企协同研发课程等项目逐步规范化与常态化。

2.充分利用“互联网+”与产业新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经济模式,传统的服装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一站式平台实现了新的突破,创造了全新的生态环境。在这背景下,服装企业也积极触网,企业进行线上线下融合、与第三方平台合作、自建网上商城、发展出口跨境电商、拓展生产领域与供销领域合作等方面的项目。企业在建开发O2O产业模式、海外仓库的仓储经营模式以及B2C和C2C经营模式均涌现出商品生产和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和全球化。制衣企业的未来之路将会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职业外语”的创新融合形式展现,在信息大交融的趋势下,国内行业整合加快,国外品牌也强势进驻中国市场。行业生存竞争迫使企业加速创建基于网络规划的生产、加工、销售和进出口的“互联网+商务英语”平台,以求缩短服装的运转周期,促使“互联网+服装外语”的商业模式高效发展,争取国内外的市场份额。

3.创建高职院校与地方制衣产业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践行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职教理念,是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有效举措。学生跟企业零距离接触,企业利用学校先行打造熟练员工,双赢模式越来越受企业重视和青睐。综观广东省高职院校与制衣产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模式:(1)校中办企。通过校企双方协同共建模式实现“校中企”建设,把企业的部分生产线移建在学校内,近距离完成商务英语课程学习和制衣在岗实训。该模式的优势是:学校帮助企业解决了寻觅场地的难题,企业帮助学校解决了实训硬件设备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做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但是,该模式也有局限性,如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旦企业停滞或波动较大,将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因此,这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职业规划与就业意愿方可启动合作项目。(2)工学同步。高职学生既是在校大学生,又成为带薪员工,具有双重属性、双重角色。如学生每周某个固定时间需要在共建合作企业定点上班,参与制衣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工作,再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进行商务英语课程学习,学生把在校学到的商务英语理论应用到企业工作过程中,把知识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这种模式目前受到部分勤奋好学,尤其是勤工俭学的学生欢迎,但弊端是学生的角色切换难以保证。(3)度身量做。高校负责招生,组建一个特殊的“订单”班级,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共同组成。学校结合制衣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课程大纲,开设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并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上班。该模式的优势是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高,降低招工和带学徒产生的高额成本和周期。弊端是学校较为被动,完全被企业所需而牵引。(4)办学外延。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长期重视与企业展开产业对话,合作育人。結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在“中国休闲服装生产基地”中山市沙溪镇成立“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在“中国内衣生产基地”中山市小榄镇成立“小榄学院”,形成依据当地经济特色的“一镇一品多专业”布局。充分利用镇区的商贸资源,促使科研转化成生产力,有效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目前,基于镇区的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主要是对接艺术设计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居多,对接商务英语专业的处于构想之中。但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交流拓展,外贸企业迫切需要掌握服装英语的外贸人才,校企合作有待启动开发。endprint

二、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双赢利益共同体

1.职业教育依托产业发展。校企合作是一种“共赢”职教模式,它既顺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切合企业追求低成本高利润的人才增值战略,也帮助了学生及时获得第一份职业,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现代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技能性、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要取之于产业,用之于产业的生态环境。然而,在人才招聘会上,一方是企業对熟练技术工的求贤若渴,另一方却是每年大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中间的“真空地带”就是巨大的产业市场需求,这种欠协调的现象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契合市场生态系统,避免造成教育浪费。企业最清楚自身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人才培养需要协同共建。故此,锁定区域市场需求,深入调研,充分发挥市场导向机制在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作用,联手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更好地充实“真空”地带。

2.职业教育推动地方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前沿基地,也是服务产业升级的后方阵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供人力资本。地方产业的发展取决于该区域的人力资源的储备应用。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留在本地或周边就业,成为当地经济生产的生力军。毕业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其能否胜任实际的工作岗位,能否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除了企业自身培养人才外,更多寄托于高校的培养,希冀人才的高起点。(2)支撑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关系密切,两者协调时,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增长;失调时,则反之。职业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能力素质,更直接关系到当地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才结构的优化将有力地支撑产业的创新驱动。(3)满足并提升产业工人的求知欲和竞争力。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产业工人倍感生存压力。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迫使产业工人欲寻求渠道提升其技能技术,职业教育应运而生,而学校教育则是提升其学历或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提高了工人的战斗力,企业的竞争力自然增强,才能发挥“造血功能”,企业的可持续性增长才能行之有效。

3.企业的壮大促进学校的发展。企业的壮大终究依赖人才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技能的挑战。为了“壮业”和“守业”,企业通过输送技术、奖学金等项目“反哺”和“回炉”人才培养,或者牵线技术工程师回校开展技术探讨,将企业最新资讯和学校科研资源有效嫁接,为科研教师提供产品资源,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为企业发展“造血”,互助共赢。

三、高职院校与中山市富妮来制衣有限公司合作构想

为了提升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水准,提升师资团队的育人能力,探求专业与企业发展的珠联璧合之道。根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有关规定,结合专业的建设特点,拟定合作实施方案。坚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校企协商、共同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坚持制衣产品链和商务课程链深度融合的原则。中山市富妮来制衣有限公司位于中山市小榄镇,占地面积80多亩,拥有5万多平方米厂房和2千多名企业员工,以生产休闲服、睡衣和内衣,集设计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化制衣生产企业。产品占据全国主要的市场份额,畅销各大、中、小城市以及海外国家和地区。随着“互联网+服装”的开发应用、产品的升级和企业的转型,企业亟需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引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此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校企拟构建5种合作模式:(1)顶岗模式。第1—4学期中,在学习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基础上,增设学习企业所亟需的制衣专项知识和英语贸易技能,达成供需共识。第5学期到实训基地实训,由企业选派导师对学生进行轮岗实操培训,熟悉岗位的流程和操作,尽可能达到岗位要求;第6学期在岗实习,以实习职员身份上班履行工作职责,承担责任并参与绩效考核,为就业转正打下基础。(2)见习模式。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或兼职一个月以上,帮助学生熟悉制衣企业,熟悉生产工序、设备工作原理以及加工销售的流程,感受制衣工作的节奏和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所缺的知识技能,以便补缺。(3)共建课程。以制衣结构模块化为导向,合作开发制衣贸易课程,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制衣生产和销售工作任务,借用企业的真实案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即做到教室、实训室或制衣车间的三者结合。(4)研发教材。服装英语教材的开发依托于制衣课程的开展,行业人士与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制衣工作的需要,结合学生在制衣岗位的实训工种,编写行业急需岗位的服装英语教材。教材从提纲入手,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补充修正,辅之以开发相关服装英语的音频和电子资料,逐渐规范编制校本特色教材以应用。(5)交换项目。鼓励实施“交换人才”,即企业家到学校、教师去企业。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相关岗位跟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增强教师的企业实战经验,掌握经济资讯、制衣的技术信息和企业的用人趋势。这既有助于反馈人才培养的信息,也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每个学期至少聘请两个以上业绩突出的企业专干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四.校企合作给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服装行业标准为导向,以中山区域经济为依托。(1)需要增设与合作企业相关的商务英语课程,因势利导、就地取材,真正体现出“学了能做,做了能做好”的专业特色,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2)教师需要充电和发展,汲取企业资讯。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与学生同台竞技。在师资培训中,组织教师兼任企业职位,增设企业实践考核项目,以便收集真实直观的商务素材供教学使用。(3)长期合作才能取得明显成效,短期内企业处于投资阶段,参与合作的引力不大。为此,双方需要采取措施,至诚合作。学校给予企业一定的利益驱动,例如,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对企业的员工单独开设成人学历业余班,满足员工学历提升,获取城市入户、小孩入学的政府积分奖励支持。(4)企业需要放远未来,鼓励投资。人才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效,企业需要对校企共同育人有耐心、有信心。企业积极对接职业院校,指导和支持教学实践,有利于把高校的科研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5)学生既需要主动学习,更需要有就业危机意识。现代企业对人才成本意识强烈,希望引进一专多能的员工。商务英语专业属典型的复合型专业。其次,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意向选择1—2种具体行业切入或定位,然后更加深入地学习该行业的商务英语知识,增加其就业优势。

五、结语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加大力度与产业对话,主动先导校企合作项目无疑对高校自身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企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也依赖于高职院校理论构建和智力支持以及培养提升企业新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样一来,校企有效合作必然带来双方更大的利益,创建校企融合的全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单迎春.高职公共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4):121-122.

[2]谢奕君.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EB/OL].博硕论文库,2013.

[3]许世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56-59.

[4]中国中山市政府门户网站[EB/OL].

http://www.zs.gov.cn/main/about/.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装企业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服装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