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国际新闻传媒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

2017-10-26赵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0期
关键词:英美报刊教材

赵莉

摘要:目前,适应于国际传媒人才培养的优质双语教材太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太多。过去数十版本的《英美报刊选读》教材,几乎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选修教材,而极度缺乏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编撰的教材,且教材问题诸多,“量身”为新闻学本科生编撰和优化一套适宜本学科的教材十分有必要。本文致力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研究,分析现有教材的优缺点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弥补其不足,提出教学措施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教材;分析;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121-03

一、教材分析与优化

为帮助新闻学毕业生全面掌握国际报刊业态、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掌握国际语言的传媒人才,开设《英美报刊选读课》专业必修课则体现出了重要的教学意义,这是学生接触国外优秀新闻作品、扩大鉴赏范围、提高新闻品评眼光的主要课程。1999年后开设该课程以来,目的是广泛汲取优秀国内外新闻作品中的营养,学习国外作品的报道视角、新闻技巧和写作精神,了解西方媒体发展史、报道思路、中英文新闻创作模式差异、媒体偏见等新闻学的业务问题。在语言学层面,通过阅读掌握最新的国内外动态,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扩大词汇量,熟悉英美报刊文体特点,分析文章思想观点、篇章布局、语言技巧及文体修辞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写作和思想表达的综合能力。

已有的《美英报刊选读》教材综合适应性较差,不大适合自主学习、国际传媒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陈仲利教授先后主编了《英美报刊深度阅读》、《最新英美报刊选读》两本教材,并更新了第二、三版和最新修订版,尽管编撰中补充了新闻报刊类知识,但对英美报刊知识的构建不成体系,侧重语言知识介绍(语法、语用等),在国外报刊专业知识的系统补充和阅读引导上仍有缺失。综合梳理《英美报刊选读》的各版教材,有4大问题亟待解决:(1)目前适用于我国新闻传播国际人才培养的优质双语专业教材极少。多版《英美报刊选读》中英文教材,几乎全是针对大学英语专业技能训练编撰,而缺乏专门针对新闻专业编撰的教材。(2)已有教材中案例和新闻作品入选明显过时,时效性和文章质量难以保证,选文题材单调,范围狭窄。入选作品时间跨度大,时效性差,新闻变旧闻,影响教学效果。多时政、经济、军事、人物新闻内容,而少娱乐、文化、民生新闻。课文注解粗略,作品枯燥,缺乏趣味。教师需每年更换新版本教材,难以保证较高的教材水平。(3)以往教材大多重语言而轻专业,多是站在国内的视角看国外的新闻作品,将其简单地纳入到教材中,不具备国内外比较视野和全局眼光,缺乏西方文化介绍和思维方式地引入,欠缺对学生读写技能的强化训练。所有教程中都缺乏英文报刊新闻写作的内容与训练要求。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难以割裂,读写结合的综合训练效果更好,只关注阅读、不强化写作技能是新闻报刊人才培养的重要缺失。(4)教材中介绍的英美刊物实物难寻,缺乏真实感。教材内容大都选自国际主流报刊纸质版,而在课堂教学中多展示其电子版。

承袭已有教材精华,弥补其不足,优化新教材需要跨越新闻学、语言学和传播学。力求让教材符合专业学习需求,入选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典型,语言丰富,趣味浓厚,注释精当,时效较强,强化阅读和写作能力。过去教材多为针对大学英语选修课编撰,优化后的《英美报刊选读》双语教材立足培养国际新闻传媒人才,尤其是英文报刊人才的培养,针对新闻专业本科生编撰,集中体现时代性、系统性、创新性。优化教材与教学改革的好处是使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和教师指导,主动掌握国外报刊业态和英语知识。以课堂实践反哺教改研究,力图从课堂中完善对教材的补充,以优化新闻国际人才培养,助力新闻学本科生开拓国际视野、提升专业能力、中西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新教材优化和编撰需实现以下教改目标:(1)促使学生将被动的外语语言学习变为主动:改变以往依赖教师和英汉词典的学习习惯,培养独自排解疑难词语的能力,掌握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掌握必要的新闻词汇量,攻克疑难词语。(2)增加英语新闻的教学任务:①结合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等专业基础课进行欧美报刊理论教学,理论联系实践;②学以致用,体会国内外优秀新闻作品的精彩,掌握其精髓,能在工作中加以应用;③学习修为,从优秀新闻作品中体会新闻精神,将其所承载的文化思维和构思智慧延续下去。(3)强化写作技能训练:掌握国外报刊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在背景知识中结合课文介绍重要人物、党派和组织机构等。对英文新闻的体裁、内容和功能分类,对写作特点做系统简介。有针对性地说明英美报刊新闻标题、导语、正文写作的若干特点,使学生对新闻写作有个大致认识,加深理解和消化。(4)补充西方报刊文化和历史,引入社会意识和思维差异解读作品:以课堂实践来反哺教材,实现翻转教学,以比较视野选取案例和整理逻辑,选取具有代表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案例,结合国内外新闻作品特点,分析不同新闻文本设计和策划思维在表述上的差异。(5)弥补原有不足,实现功能创新:专门针对新闻专业本科生(非针对大学英语课程)“量身定做”编撰该课程教材,解决原有教材内容时效性差、选材单一、缺乏英美报刊生态体系介绍等问题,体现了比较视野和国际全局眼光。

二、教学问题分析

《英美报刊选读》为新闻学和英語专业本科生的必选课,教学改革基础好。学分为3分,48学时。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欧美新闻作品进行解读外,还对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报刊的发展与现状、国际重要媒体、国际机构及相关概念、报刊元素、国际新闻关键词等进行英文板书或PPT展示。适量布置英文新闻采写作业,以外文命题考试,在平时作业中要求阅读和写作一定量的英语新闻作品。该课程已进行了多年的网络匿名评教,收集整理了大量教辅资料,含外文教学大纲、音视频文件、案例库和配套课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难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课堂教学实践时间少,课程要求高,知识量和阅读量庞大。作为实践性强的课程,需要进行大量课内外阅读实践。但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一味采用学生读、教师讲的传统教学法,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授课内容。这种以课本为主导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缺乏灵活性,学生很容易因缺乏兴趣而丧失学习动力。报刊阅读重在读,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只凭教师每周3学时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远远不足。endprint

2.双语教师培养难,教师专业素质修养不够。这门课程对任课教师要求极高,首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其次需掌握系统新闻知识,包括英语报刊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报刊文体风格、政治导向,不同题材的报导手法、语言特点、事件背景,等等;再次需有宽广的知识面。在现实教学中,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功底,但在新闻专业知识方面有所不足;再者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教师是文科生,科技知识匮乏。报刊阅读的新闻实践性很强,教师对英美报刊新闻缺乏专业嗅觉和高度敏感,在教学中难以深入,仅停留在表层分析和讲解上。

3.学生兴趣点和兴奋点难以把握。该课的价值,除了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报刊、杂志能力外,更在于培养学生宏观视野、独立思考、判断真伪和把握重点的能力。但过去长期在“填鸭式”模式下教学,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能力差,缺少有效的学习策略,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改革建议

授课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其自主探索和获取知识。课前要求学生自主预习。上课时,可要求学生先回答课后练习题,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逐段或跳跃式选段的对需要掌握的内容、新闻词语和背景知识进行阅读和问答式讲解,可采用美英教师教授母语的方法,抛开讲义,攻克重点词语、新闻背景和写作手法等;课后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复习。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学生更能巩固所学,更能发挥学习潜能,这也使有的教师摆脱了因课文注释详细而在课堂上没有多少可讲的被动地位和局面。课堂均用英文进行听、说、读、写。通过讲义讲述、实践调研、自学预习、课后作业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助推国际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支撑新闻专业学科建设和学生就业实践。

利用互联网资源结合网络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特点,弥补教材缺陷。许多教材中介绍的英美报刊纸质版在国内难以购得,入选作品时效性差且未涉及电子版英美报刊,而对英美报刊的电子版或在线报刊利用不足,建议适时地在教学中开展以下几项措施:(1)利用在线平台,增补英美报刊电子版章节内容。(2)在课堂内,精讲课程难点。以多媒体教学讲解清楚重要的问题;对作品要领,与学生切磋;以问答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3)在课堂外,定量布置作業保证阅读量。通过课后阅读积累,使学生的能力实现实质性地飞跃。

为保障新闻作品的新鲜度,观看或下载英美电视新闻,将新近国际新闻以文字和画面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美英电视广播新闻画面生动、语调变幻,学生学习兴趣陡升。英美报刊新闻没有参考书和答案,只有靠任课教师认真准备,用好《英美报刊选读》等其他扩充性双语教学资料颇为重要。笔者作为任课教师近年来从全世界各地收集各类欧美报刊读物、新闻案例等200余份,部分报刊进行扫描和编辑制作电子课件,还有部分用作课堂和课后读物分发给学生,定期要求其完成阅读任务,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爱兵.英美报刊选读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2001,(6):31-35.

[2]罗祥林.对《英美报刊选读》课程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6):8-10.

[3]刘阳,邓铨.英美报刊选读课程与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J].大家,2012,(8):178.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美报刊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英美为何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