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

2017-10-26王黎宏

江西教育C 2017年9期
关键词:劳技整合美术

王黎宏

摘 要:劳技与美术这两门课程的特点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初中教学中,如果将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进行整合,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初中劳技与美术教育整合的一些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劳技 美术 整合

劳动创造了整个世界的美好,创造了人类,创造了艺术与美。远到万里长城,近到校园里的图书馆,都是劳动技术最终取得的艺术成果,都体现了创造性劳动技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因此,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两者之间的结合由来已久。将劳动与美术创作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艺术的美感,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感受劳动的艰辛,通过美术来唤醒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劳动、提升劳动技能,是劳技课与美术课结合的根本目标。那么,在初中阶段如何把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并以此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呢?

一、利用美术欣赏课——感受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曾说:“劳动创造了美。”在广阔的田野上,一层层麦浪向远方延伸,这是人们劳动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在艺术殿堂里,那些美妙的剪纸与雕塑,这是劳动创作的艺术美。我们生活的世界上那些各种各样的美,无一例外均是通过劳动创造所得。优美的美术作品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展现在艺术中,同时也融会了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它可以给欣赏者带来思想的启迪,让欣赏者心灵受到滋润。

例如,我国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这幅伟大的画作被称之为“宋代小百科全书”,从这幅画作里,我们可以看到多个不同的人物以及不同的场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欣赏画作:“从《清明上河图》中,大家看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大家对图画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感受图画中的人物以及物品、建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某个指定的人物与场景进行详细的观察与思考,并且嘗试临摹。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不断的想象与临摹中加深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并且感受创作者通过画作向我们展示的北宋生活场景,了解各个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对社会习俗有一定的发现,不仅提升了初中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劳动创造美”,这样的审美教育是十分有效的。

二、利用美术绘画课——表现劳动创造美

从绘画的过程中来看,绘画艺术本身能够体现出一种劳动美,而所用的材料也能体现出劳动的价值。我国传统的中国画是几千年历史文明发展的结晶,绘画中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情感。在绘画中所用到的笔墨纸砚等多种材料,都代表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要利用绘画课引导学生去表现劳动创造美。教学中,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这对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通过我们的教材来看,很多绘画都结合了劳动,比如《我们的田野》《竹韵传情》等。这些作品都要求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将自己劳动的喜悦融入画作之中。如《我们的田野》这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进行了师生谈话,给学生讲父母的辛苦,教育他们要分担家务活,分担父母的辛苦。但是美术教育不只是这样的引导便可以,更需要我们充分留意学生在创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且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感觉,感受收获的喜悦与激动,了解手脑合作之下所创造的财富,让学生看到手脑结合之下的智慧光芒,感受劳动所创造的艺术与美。

可见,通过这样的整合形式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利用美术制作课——体验劳动创造美

学生在进行创造时也是思维不断拓展、智慧被挖掘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劳动的过程。要想帮助学生完成创造,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给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环境,同时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无穷奥秘。

(一)制作类

通过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劳技课中的很多小制作以及剪贴等,都可以成为美术课的素材,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将劳动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另一方面可以融入美术知识,从而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融汇贯通。

在手工制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来完成创作,比如在“快乐的小鸟”“十五巧板”等创作时,通过多种随意、个性的组合,最终创作出多种不同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不同的画面。在手工设计制作部分,引导学生实现创新,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创作出各不相同的形象,这样的要求与美术课的要求相吻合。如在《一粒种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多种不同种子的差异,我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通过种子不同的色彩与形状完成各种拼贴,从而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看似平凡的材料所构画出不同的美妙画面,加深学生对自然美、对科学的领悟力与理解力。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我感觉到学生对风筝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画出的风筝画面非常漂亮而且形态各异,一直到下课的时候,大家还在一起讨论放风筝的问题。于是,我便让学生来做属于自己的风筝,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更能让他们了解风筝制作的所有流程,因此,我便提议大家可以请家长帮忙,然后完成一个风筝。很快,大家便制作出属于各自的劳动成果,每只风筝都是用心之作,非常漂亮。

(二)泥工部类

这一部分原本的内容是借助于橡皮泥来完成多种不同的动物、蔬菜等造型创作。最后,换作是来完成笔筒、泥碗等有固定形状的物品。这样修改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强调泥工的“技术性”。让学生在完成动物、蔬菜造型的过程中,了解这些动物与蔬菜都不是既定的形状,可变动的空间比较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个性化与自由化表现。如果换作了笔筒、泥碗这样的物品,那么性质便大大不同。这些物品尤其是实用性的物品,都有既定的要求,比如碗口必须是圆的,厚度也不能随心所欲,同时还要求壁面光滑,这样便提升了泥工课的技术性,也提升了艺术性。可以通过求异的思维模式来想:在做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颗粒外观的、条格外观的、雕花外观的等等。再比如画四脚凳,在当代的雕塑领域里,对于椅子的规范性要求几乎没有,可以四脚各不相同,甚至是连长短都可以不一致,这样的模式导致技术含量大大降低,而且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美观。因此,我在强调技术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情形下,四脚粗细相同、长短一致,要如何去做呢?我们用塑料管来做芯棒,并且在棒外包泥。这样的做法,假如泥干了,会不会破裂?破裂了如何解决?因此可以在泥中加入各种不同的材料,如胶水等,这样便可以让椅子更加完美。

总之,在将劳技课与美术课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与共同性,这对于劳技课与美术课教学的效率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实现两者的互促。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让学生可以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过程中,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基地,将劳技课与美术课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让学生在美术的动手操作中感受劳动的魅力,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责任编辑:刘伟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技整合美术
“人本”思想在小学劳技培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劳技教育使农村小学生受益
劳技实践室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