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2017-10-25梁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中高职衔接教学理念

摘 要: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高职学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受到青睐。然而,目前中、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的衔接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学制的衔接不合理、专业设置无法精准对接、课程结构陈旧、教学理念不一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教育培养模式 课程结构 教学理念

一、我国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即普通中专)、职业中学、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服务于一线生产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然而近年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机构的数量以及招生规模略有缩减。[1]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概况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形式。我国高职教育的教育对象通常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各年级的高中生,学制为三年(个别专业有二年制或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应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服务于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相较于中职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应用能力的训练,更能够贴近就业市场、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2]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制的衔接不合理

据调查,目前国内中、高职的学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考单招制

这种模式是指中、高职学校分别在单独的学制下进行人才培养。在单考单招制下,中职毕业生需通过参加统一的升学考试由高职院校择优录取。这种学制的弊端在于:中、高职的课程缺乏良好衔接,大量专业课程内容重叠,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由于高职院校过于重视考试成绩,使学生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应试,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3+2/3+3分段培养模式

分段培养是指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进行联合办学。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在学校完成三年课程后,可直接参加入学考试升入对口的高职院校的对口专业继续进行深造。但由于该模式实行的前提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共同规划,而很多中、高职学校由于能力有限或其它原因,不愿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进行此类联合办学。

(3)五年一贯制

五年一贯制学籍的管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时长为2或3年,采用中职学校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第二个阶段时长为3或2年,采用高职学校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虽然五年一贯制考虑到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但是该学制培养周期较长、没有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学生不能在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后进行合理的淘汰和分流。

除此之外,还有四五套办制、学分制等学制类型。

2.专业设置无法精准对接

目前中、高职学校的相近专业并不能做到精确的衔接,在数量上表现为:中职学校的专业数量小,分科较为宽泛;而高职学校的专业数量和种类远远多于中职学校。在高职专业中,如测绘、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在中职学校中并未有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这使报考该类专业的中职毕业生不能继续在所学专业深造,造成了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而这些学生由于在中职阶段的课程中没有涉及到相关专业,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增加了學习的难度。

3.课程结构陈旧

中、高职的课程标准随意性强、目标虚化,中、高职培养目标不明显,更缺乏有效的连贯性。同时,中、高职学校中很多相似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内容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复。这种课程重复,对学校而言,由于中、高职的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不能妥善地处理教材中的重复内容,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同样的课程要学习两遍甚至三遍,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教学理念不一致

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往往更注重基础素质教育和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中职学校重理论,轻技能。缺乏足够的技能训练,使得学生进入高职后缺乏足够的实训经验,增大了高职的教学负担。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紧密结合岗位需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实践性和技能性。但是也容易过于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反而会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品德的教育,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3]

5.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中职专任教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难以传授给学生足够的实训技能;另一类教师多数来自于一线企业,虽然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但理论基础薄弱且教学水平有限,不能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给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而高职教师方面,专业教师大多直接来自于高校,缺少足够的企业实践经历,“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同时,由于高职教师缺乏与企业相关的研发工作,在教学上与企业的连接并不紧密,难以从实践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通过前述分析可见,尽管我国中、高职的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现状,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符合自身国情的中、高职衔接之路。

参考文献

[1]曹茂甲、曹晔.辽宁省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34-35.

[2]慈溪职高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R].河南: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职业教育版(3):30-35.

[3]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N].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4(3).

作者简介

梁爽(1986.05—),女,辽宁大连人,本科,讲师,大连市金融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研究方向:会计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中高职衔接教学理念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