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7-10-25袁雪松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德育数学教育

袁雪松

人的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数学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德育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与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把数学的掌握与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恰当地联系起来,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以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在教学中自然适时、适量渗透。根据平时的教学,下面对此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进行直接渗透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德育内容隐含在题目、图片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等,需要教师加以挖掘和探讨。具体的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渗透:

1.通过悠久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在数学领域里也同样居世界前列。教学中利用形象生动的图表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及古老悠久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形象具体的教育。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数据介绍祖国领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河流的长短,来说明祖国的伟大;通过数据介绍气温高低,速度的快慢,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用数字变化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有关史料如祖冲之圆周率的介绍,让学生想到我国数学发展的辉煌成就等,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2.广泛的应用,点起热情之火

数学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用数学家华罗庚话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不仅使学生知道知识的用处,并渴望用学到的知识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3.揭示自身规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和变化。在数学概念和数学现象中更处处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在教学中自然渗透这方面启蒙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地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我在圆面积公式教学中采用“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通过观察有限分割,想象无限细分,根据图形分割拼合的变化趋势想象它们的终极状态。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进行了“变与不变,曲与直,近似与精确,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又如我在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时,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移、折、剪、拼、补、量或同桌四人小组协作等活动,逐步领悟到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教师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教学,最重要是按人类认识教学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改变过去重计算,轻概念,重结论,轻过程,重灌输,轻探索,重教轻学的倾向。

4.挖掘蕴含的美学因素,培养审美情趣

在现实世界中数学和美学是共同基础,即数中有美,美中有数。数学美的主要特点是有序性、简明性、对称性和统一性。数学美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物之中,体现着自然美和形式美。数学的美客观存在于教学的各个角落,有时蕴藏在公式、定理、法则的背后,有时呈现在数形表面。如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我利用各种图形让学生记忆1―10的数字符号的结构写法。“⒈”像小棒“⒉”像小鸭、“⒊”像耳朵、“⒋”像小旗、“⒌”像秤钩……;又如司空见惯的图形――圆,其中周长和半径间有着异常简洁和谐的关系;再如蜂房从正面看,它由一些正六边形组成,整齐地排列,令人惊奇。不仅牢固美观,而且最省材料,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鉴赏美,体会数学美,不仅能陶治学生的思想情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严谨的逻辑性,完善个性品格

数学的严密推理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稍有马虎就会导致严重错误,我们应从数学本身的严谨性出发实施数学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缜密的作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逐步完善个性品质,避免在将来的工作中因小的差错,给国家集体个人带来重大损失。

6.通过知识的日积月累,培养探索精神

有意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献身科学精神。在数学课堂内我适当让学生了解数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爱科学、顽强拼搏、大胆追求真理的勇气。令学生明白“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的道理,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付出刻苦的代价是不可能的,一份劳动一份收获。将来,祖国建设事业落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结合课堂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随机渗透

1.抓契机,做到潤物细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找结合点,把德育贯穿于环节中,落实在活动中。如教材中的时、分、秒的认识在理解一分钟有多长时,我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让他们做口算题、去跳绳、数脉搏、也有的让他们自己安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些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有的只是坐在那边什么都不知道。这时我就利用时间不等人来教育学生们要珍惜、爱惜时间。接着就讲一分钟时间飞机能飞多少千米;工厂里的工人在一分钟里能创造多少财富等等说明时间的经济意义,同时也点明了我国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抓契机,做到润物细无声,德育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2.把握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

由于年龄特征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而学生兴趣浓厚、注意集中之时,正是用情感感染学生的良机,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自然就受到教育。

总之,只有做到渗透有心,渗透得法,才能使德育落到实处,素质教育不会是一句空话。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数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