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速度、力度风格谈德彪西作品的审美研究

2017-10-25柳娜

戏剧之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萨克斯管德彪西音乐作品

柳娜

【摘 要】移植优秀音乐作品是对萨克斯管审美进行重新认识的重要力量。音乐审美是集音乐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为一体的综合能力,是在萨克斯管听众与演奏者不断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基础上逐步提高的。用萨克斯管演奏德彪西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将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并且会让听众对萨克斯管的表现力有更深的理解,也使人们对萨克斯管诠释印象派音乐作品的能力有一个全新认识,这无论是对萨克斯管艺术,还是对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审美都将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欣赏两者共性与差异性的同时,丰富了鉴赏者的审美感受与审美理解力,对音乐的多元性有了进一步深层次的体验。

【关键词】德彪西;萨克斯管;音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063-02

本文研究对象依旧是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第一首》,毕竟“每一个真正有新的创造性的伟大音乐家,他的造型的思维活动曾是针对社会中落后势力的有意识的革命性活动。”[1]德彪西是一位从学生时期就大胆追求音响美的创造者,他是一位并不完全遵守古典和声法则的奇才。其作品《阿拉伯风格第一首》虽留存音乐传统创作技法,但加入更多自己的创作理念,就像王次炤先生说的“在有些作品中,并不是通过声音的基本属性去模仿,而是通过音乐中音响进行的某些属性,特别是节奏和速度去模仿。”故本文将研究重点与突破点放在其创作特色——力度表现与速度风格上。

一、力度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力度表现是德彪西独特风格之一。全曲共标注“P”力度以下与极弱力度17次;“f”强力度4次;“sf”力度2次,由此可见德彪西极喜欢弱范围的力度表现力与感染力。

全曲一开始便是力度“p”,朦胧感在三连音上多了一份流畅、灵动感。钢琴师连续5小节的p范围进行,而萨克斯管版本在第3-5小节,同样在“p”的范围内做小幅度的渐强,听觉体验上,多了一层推动感。

第6小节是全曲第一个“pp”力度,钢琴伴奏节奏为平均八分音符连奏,较为中庸、平滑,而萨克斯管在“pp”的三连音演奏过程中,能听到一丝气息声,使得听觉体验中多了一份呼吸感,萨克斯管此处的审美音响细腻、温润。

第15小节处,全曲第一个强力度“f”出现,全曲的节奏也在此处拉宽了一倍,多了一种稳如磐石的坚定情绪。随后在渐弱中至第17小节回归弱范围“p”力度,德彪西喜爱的朦胧色彩再现。这次“p”力度,对接的是二分音符,审美感受上不似开篇灵动,却宁静、致远。

而力度“sf”两次都在相似的乐句中出現,在B段a、a′乐句中,也就是全曲的第42小节和第58小节。萨克斯管版本气息加压运行中,柔美的音响里多了些许木管与铜管糅合的混合声效,这也是萨克斯管音色的特有属性,既是木管,又类似铜管,全曲体现出刚毅感。

二、速度风格

德彪西创作手法的新颖特点立足在审美上,他忠于自己对审美的喜好与要求,但“德彪西并不是有意识去制造一些前人未曾用过的音响形式,而是他的审美意识迫使他不自觉地违反传统的规则。”德彪西为审美而违反的创作表现,不仅仅体现在和声进行中,还更多体现在大量力度、速度的变化中。

全曲中,“Strigendo”加紧(速度)两次,“rit”8次,“Temporubato”1次,“mosso”22次,由此可见全曲速度变化之多,这也是印象派时期作品的风格特征。

全曲第一次“Strigendo”出现在第13-15小节中。萨克斯管声部是一个模进上行,在速度的“加紧”中,气氛略显紧张,为之后第16小节的“rit”渐慢做一个向上而下的速度变化对比,充满张力。

全曲第一个“pocoapocoCresc”出现在第10小节,第一个以乐节为单位的上行模进,乐音排列向上,加上力度上渐强,情绪稍稍上扬,在第17小节又回到力度“P”,速度回归“ATempo”。在短短的17个小节中,速度已发生多次变化,“在审美经验中,情感模式不仅考虑紧张本身,而且必须按照从紧张到松弛的过程加以考虑。”第10-17小节完整诠释了由紧张到松弛的全过程,而这只是全曲中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审美体验。

作品中“mosso”出现在第29小节,萨克斯管声部的三度音程在听觉审美上有着前进的主动性,在审美体验上,三度音程的根音与冠音来回排列进行,带出前后相互拉扯的张力,速度的“激进”更加重了情绪中的戏剧化。

作品B段中出现了“temporubato”,这种相对自由的速度表达,不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有着自己的审美取向,这部分作曲家给了足够多的空间与随意性,去体验审美。对于听众而言,“音乐欣赏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对于二次创造者来说,更是有自由空间实现自己的审美,每一次演奏都在合理的范围内完成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研究发现,在力度与速度的大量、多次变化中,体现了德彪西音乐的随意性,多处的变化像是瞬息万变,用德彪西对保罗·丢卡作品评说的一段话来诠释再合适不过,“它是一种和建筑物圆润的线条相似的美,这种线条和绚丽的太空融合一体,达到完美的最终和谐。”这证实了德彪西是一位善于捕捉某一事物瞬间变化特质的作曲家,并将其变化着的外观用流动的音乐予以表达,这是德彪西创作音乐的准则,也是对其作品审美的准则。

参考文献:

[1](德)恩·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44.

[2](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4.

[3]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萨克斯管德彪西音乐作品
形态与层次在多声部写作中的运用——以我的萨克斯管四重奏《八段锦》为例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萨克斯管在民乐队中的运用
我国萨克斯管未来的发展思索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